案例:分发餐具
发布时间:2021-06-01 幼儿园案例 小班教育笔记案例 幼儿园案例游戏案例:
我们小三班的宝宝天真烂漫、热情活跃,就像一群招人喜爱的小鹿。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他们不是蹦蹦跳跳自由玩耍就是围着老师问这问那,就算是吃饭、学本领,他们的小嘴也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小手小脚一刻不停,导致我们老师的常规工作做得很吃力。尤其是饭前小便洗手时更为严重,经常出现各种状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我们班幼儿都很喜欢帮老师,伙伴,非常乐于动手。于是我就在每天饭前说老师会请小手洗得最干净、保护最好的宝宝来帮老师分发餐具,做老师的小帮手。这一招非常有效,不但小便洗手的常规得到改善,连吃饭速度也有所提高。于是我就把这种小点子广泛运用,不但让我班小朋友在锻炼小手小脚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反思:
我班幼儿年龄处于3-5岁,这一阶段的年龄,他们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并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些特点都方便我们去充分的利用。
我没想到这个小点子的效用这么好,我班幼儿表现也是出乎我的意料。作为一名“新手”,应该多学习、多观察、多动脑,根据各个年龄儿童不同特点来想一些“小点子”,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案例:玩具回家
第一环节:让幼儿首先感受玩具的颜色,并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感受玩具颜色的不同,同时建立红色和绿色的颜色概念.同时也是幼儿自主性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第二环节:让幼儿认识颜色的标记,让幼儿从一种表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上来,并为幼儿初步学习分类的活动打下了一个伏笔.
第三环节: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加深对于颜色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语言的教学活动,要求幼儿边说边进行操作
1.师“:我们来和玩具做个游戏,叫“小孩小孩真爱玩”
(1)提问:你拿了一个什么颜色的玩具?
(2)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和自己玩具颜色相同的玩具,放在自己的篮子里
2、认识颜色标记,按标记分类
师“:这儿有两种颜色卡片,请小朋友给你的玩具找朋友吧!想一想,该找哪一种颜色的卡片做朋友呢?
师“:你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卡片?我们喊一喊它的名字!
红绿标记说:我这儿是红绿玩具的家,请你们送它们回家吧!
>
3、检察幼儿活动,集体纠正。
师“是什么标记,这个颜色的玩具住在哪里,请你送它回家吧!”
活动小结:小朋友都把玩具送回了家,它们很高兴。你们手上的标记也想找朋友,我们到外面去给它找朋友吧。
幼:我拿的是红色的.
幼:我拿的是绿色的片片.
我拿的是红色的雪花插片.
幼:我找到了红色的太阳花.
我找到了红色的积木.
幼:我要找红色的卡片做朋友.
我要找绿色的卡片做朋友.
我也要找绿卡片做朋友..
幼::拿的是红色的卡片
我拿的是绿色的卡片.
幼:我要送红色的玩具回家
我要送绿色的玩具回家.
幼:红色的玩具.
红色的玩具在这里.
红玩具我送你回家.
幼:绿色的玩具.
绿色的玩具在这里.
绿玩具我送你回家.
活动反思:在这次活动中幼儿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并有讲述操作过程的兴趣.能认识颜色标记,并学习按颜色标记对物体进行分类。活动中教师能引导幼儿对教室周围环境中颜色的感知,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在游戏送玩具回家的过程中理解颜色标记的简单问题。但我觉的这个活动不仅局限在一节课当中,在辅导活动中,在区域活动中我们都可以开展此项活动,加深幼儿对于这个活动的巩固和认识。
案例:进餐问题
小二班的小朋友有一个整体的习惯,就是“杜绝”吃早餐。我们班的王思琪入园以来早、晚餐的牛奶是绝对不碰的。(早上做“神仙”不吃不喝,有时软硬兼施也不吃。中午的两碗绝对不少。)不管老师如何宣传食物的美味与香甜,这帮孩子依然是毫无食欲的模样。我挺着急。有一次王医生查人数,我把这情况跟她沟通了一下。她说这一看就是在家吃过了,吃饱了,自然没食欲。可有时我又觉得吃过的孩子不在园里进食会影响到挑食的孩子,他们也会说老师某某没喝牛奶,我也不想喝。事实上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任金鹏看到富子洋不吃什么他就不吃什么。
现在家长特注意营养搭配,早上在家就给孩子准备好了丰富的早餐。如果说服家长别准备,让幼儿在园统一进餐又太教条。我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找出良好的对策。从内心来讲,我并不赞同孩子不吃就倒掉的做法。我希望自己能想出有更科学更合理组织这样的孩子进餐的好办法。
有一阵子我施行过高压政策:要求每人必须把一碗饭一碗汤按量吃完,因为是一个桌子一个桌子的检查,所以再没有整碗倒饭的现象。但是餐餐守着的压制式教育并不是我最满意的教育理念。后来我又采用打一点点饭一点点菜,让幼儿很快吃完的战略,收效很大,会有许多孩子不断上来添饭,他们会彼此说:我吃了三碗,你呢?虽然老师并没引导孩子们比,但他们会自己在数量上比较;另外,也许是小班幼儿小的特点,满满当当的饭菜会让幼儿很没食欲,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攻克这碗饭”;盛少量的饭会让孩子在进食方面找到成就感:瞧!我多能干,一下就吃完一碗了。现在班上的孩子常会把碗举起来给我看:余老师,我吃完了。那骄傲十足模样中还透着些许自豪。现在,我再也不用为幼儿的“不肯进食”烦恼了。生活就是这样,只有不断改变策略,不断找寻对策,总会有一些惊喜上演的。
案例:送玩具回家
第一环节:让幼儿在向片片问好的同时进行对片片的初步感知和了解,并能初步区分出片片的颜色。
第二环节:让幼儿认识颜色的标记,让幼儿从一种表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上来,并为幼儿初步学习分类的活动打下了一个伏笔.并结合语言让幼儿边操作边进行讲述。
第三环节:幼儿尝试进行操作,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对于这个活动的理解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加深对于颜色的理解.
师“:出示红绿卡片:“看,这里有什么?是什么颜色的?
红色的叫红片片,绿色的叫什么?”我们一起向片片来问声好。
出示红绿两个筐
师:“这是片片的家,看看它们什么地方不一样?谁是红片片的家,谁是绿片片的家?
你拿的是什么片片?应该送到哪个家?”
将玩具按颜色进行分类。
出示各种玩具师:看这里还有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你们也把玩具送回家吧!红筐里住着谁?它们为什么住在一起?绿筐里住着谁?它们为什么住在一起?
幼:有许多片片。
有红颜色的,有绿颜色的幼儿一人拿一个片片,边拿边说“片片好”。
幼:有的是红颜色的,有的是绿颜色的。
红色的筐是红颜色的家
绿色的筐是绿颜色片片的家。
我拿的是红片片应该送到红颜色的家里。
我拿的绿片片应该送到绿颜色的家里。
师:我找到了红色的太阳花.
我找到了红色的积木.
幼儿动手操作
红筐里住着红玩具,他们都是红颜色的。
绿筐里住着绿玩具,因为他们都是绿色的。
活动反思:在这次活动中幼儿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学习把相同颜色的不同物体放在一起。幼儿有参与活动的兴趣,愿意讲述操作过程。活动中教师能引导幼儿对教室周围环境中颜色的感知,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在游戏送玩具回家的过程中理解颜色标记的简单问题。但我觉的这个活动不仅局限在一节课当中,在辅导活动中,在区域活动中我们都可以开展此项活动,加深幼儿对于这个活动的巩固和认识。
幼儿园餐具用具清洗消毒制度
根据有关新闻报道“某幼儿园在小便池清洗餐具”引来了网友们的热烈探讨,该幼儿园为了图方便利用小便池清洗碗筷不仅违背了道德底线,更是没有根据要求制度对幼儿的健康与安全负责。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幼儿园餐具用具清洗消毒制度”,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幼儿园餐具用具清洗消毒制度(一)
1、选择消毒液要合理,应按国家规定的标准选用可靠的消毒剂。消毒液需定期检测,保证其浓度符合要求。
2、餐具用具在使用前应进行清洗,用流动的水或清洁剂进行清洗。清洗过程中要仔细检查餐具是否有破损或异物等。
3、餐具清洗完成后应进行消毒,消毒液浓度应按要求控制。消毒完成后,要对餐具进行冲洗,确保无残留消毒液。
4、餐具消毒后需晾干,尽量不要用手擦拭餐具。
5、餐具消毒间应保持清洁,消毒液应定期更换。
6、消毒间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防止儿童误入。
7、员工应定期进行卫生培训,了解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方法。
8、餐具消毒过程中,要注意员工的个人卫生,必须戴手套和口罩。
9、餐具用具的消毒周期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长期不用的餐具应及时清洗、消毒和存放。
10、餐具消毒后应放置干净、密闭的柜中,避免再次污染。
幼儿园餐具用具清洗消毒制度(二)
一、使用前检查
1.餐具用具在使用前需检查有无破损、变形或者不干净等现象,严重破损或不干净的需要及时更换或清洗。
二、清洗
1.清洗餐具用具应放置在专用盆内,使用专用洗涤剂,洗具专项刷子,以手洗为主,可以适当使用机洗,但要确保机洗洗具卫生干净。
2.餐具用具的清洗过程中,应注意迅速洗净干净,特别要对污渍、残留物处理彻底。反复冲刷,确保清洗干净。
3.清洗完成后,应使用流动的清水,将餐具用具的洗涤剂、污渍、残留物彻底漂洗净。
三、消毒
1.清洗干净后,需进行消毒处理,可使用专用消毒剂对餐具用具进行消毒处理,确保卫生安全。
2.取适量消毒剂调成消毒液,将餐具放到消毒液里蘸一下,或放入消毒钵中浸泡,使其全部接触消毒液,消毒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消毒液不宜过浓过弱,以消毒剂说明书为准。
3.消毒完成后,应将餐具用具彻底冲洗干净,以免消毒剂残留污染食物。
四、储存
1.餐具用具消毒后,应晾干、彻底干燥后存放于干净干燥的盆、碗、筐内,不与杂物混放,并要放在阴凉干燥处。
2.使用前,应再次检查餐具用具是否干净、卫生,如有油污、污渍、异味等不宜使用,应进行再次清洗消毒处理。
以上就是幼儿园餐具用具清洗消毒制度的相关内容,完整、丰富,能够有效确保安全卫生。在日常幼儿园育儿中,要认真执行这些规定,无论是餐具用具清洗还是消毒,都不可马虎,以保证幼儿家长的放心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