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案例:与小雪珠的一次“亲密接触”

发布时间:2021-06-09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分析 幼儿园案例

来园时间,我正在组织早到的孩子进行泥工活动。“哦!下雪了,下雪了!”一个兴奋的声音传入大家的耳朵。“不对,不是下雪,是下雨了!”另一个持反对意见的声音随之而来。“天气预报说今天是雨夹雪!”“雨夹雪到底是雨还是雪呢?”……听着孩子们的话,我觉得很有意思。孩子们对雨和雪都已经有了生活经验,对于雨夹雪,他们的认识还很模糊,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去让孩子们好好与“雨夹雪”进行一次亲密接触。于是,我带孩子们来到了教室外面的一块露天的空地上。

孩子们高兴极了,又叫又跳,有的还在空地上跑来跑去,还有的学着滑冰的样子尽情地用自己的方式迎接着雨夹雪的到来,看到孩子们如此感兴趣,我也情不自禁伸出双手去接,看到我的样子,孩子们也马上伸出双手学起我的样子,

“快看,落在我手上了,冰冰的!”

“哎呀,掉在脸上,凉凉的!”

“今天的雪怎么是一颗一颗的?”

“还是透明的,象小水晶珠子!”

“是小雪珠吧?”

“小雪珠掉在地上还会象皮球一样弹起来!”

“掉在周老师的羽绒服上也会弹掉!”

“小雪珠会跳舞呢!”

“一下子就化掉,变成了一个小水滴”…….

看到孩子们感受如此细腻,我又做出了认真倾听的样子,引导孩子:“快听一听,它们落下来能发出什么声音?”孩子们马上屏住呼吸认真倾听起来,陈熙昀第一个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小雪珠落在塑料棚上是笃笃笃笃的”,胡桐也发现了:“小雪珠掉在地上也有声音的!”“小雪珠还落在了哪儿?”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仔细观察,纷纷说开了:“落在了头上、脸上、耳朵上……”,“落在了大型玩具上!”“快看那边,小雪珠从花瓣上滑下来了!”,“还落在雨伞上了”……...在观察、倾听与感受中,孩子们体会着小雪珠带给他们的喜悦。

自然界丰富多彩,无奇不有,处处蕴藏着创新的素材。幼儿天生好奇、好问又好动,对大自然、大社会中的事、物、情、境都很感兴趣。如果教师有目的地带幼儿去观察、实验、实际操作,并启发、引导、提问就极易激起幼儿的思考和想象。因为他们身处自然界,会显得更加无拘无束。这时他们的思维更为活跃,内在的创造潜能很容易释放出来。

回到了活动室,在孩子们欣赏和感受的基础上,我先让孩子们说一说刚才看到的事情,孩子们可高兴了,七嘴八舌地讲着自己的见闻,我趁热打铁:“你们试着把刚才看到的编成故事或儿歌,听一听谁的最好听!”我的提议马上得到了孩子们的积极响应,经过几番推敲,胡桐编出了:“小雪珠落在树上,小松鼠看见了,把它当成了松果!”徐子迪编道:“小雪珠真顽皮,落在滑梯上,骨碌骨碌翻跟斗!”潘锴编到:“小雪珠,一会儿叮叮叮叮敲敲窗户,一会儿哒哒哒哒敲敲大门,一会儿还跑到小姑娘的雨伞上面跳起了蹦蹦舞!”陈熙昀编到:“小雪珠,不见了,变成了一滩水,哦!原来是小雪珠留下的影子呀!”张济麟编了一个故事,说:“小雪珠家里有三姐妹,妹妹叫小雪花,姐姐叫小雨点,还有一个是小雪珠,她们的妈妈就是水”……大家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我也情不自禁地为我的孩子们鼓掌。从这件事后,我们的小朋友变了,他们的眼睛充满了好奇,他们的脑袋装满了问题,他们的嘴里也总会嘣出许多的妙语连珠。

孩子们对于新奇的事情都会好奇,更喜欢探索,大自然一直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乐园,作为教师要学会有效地利用大自然进行教育。风、雨、雷、电、雪等等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在这次活动中对于雨、雪、雨夹雪的特点等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比较,他们的兴趣是高昂的,情绪是愉快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获得了发展。通过这次随机的活动,我感觉到教育不完全是事先准备好的,而是应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随时准备的。一个机智的教育者认识到要“跨过街道走过来”的不是孩子,而是老师。老师必须站在孩子身边,揣测他们的心理,帮助孩子认识要跨过去的地方,为孩子寻找有效的方式,使其顺利地走到另一边来,这就是引入。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随时关注孩子的需求,抓住每个教育契机,这样才会使孩子们更自然的接受教育,同时也使老师逐渐摆脱了灌输式的教育,这种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幼儿园老师经常会这样问:我们该留给孩子什么呢?等孩子毕业了,老师给他们的是1+1=2呢,还是A、B、C,a、o、e呢?不,我们要留给孩子一双会看的眼睛,一张会说的嘴巴,更重要的是一个会思考问题的大脑和一颗爱心。当他们跨入二十一世纪,当他们挑起祖国大梁时,他们能挺起胸,微笑地面对未来,这就是他们的需要,我们的任务!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案例:心灵的感触


一、案例描述

“哭泣”的画纸

绘画活动后,教师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整齐的贴在“小小作品栏”内,孩子们正在作品栏内欣赏着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咦?怎么少了一幅作品,教师迅速扫视了一下教室,只见洋洋趴在桌子上拿纸折来折去,老师生气的夺过洋洋手中作品揉皱后扔到了垃圾筐里,这时,只见洋洋满脸泪水的对老师说:“老师,你从来不喜欢我的画,贴上去你也不喜欢的”。

二、分析: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发展水平也存在个体差异,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应该承认孩子间的差异,引导他们自主发展,并做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每各孩子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高。

三、反思

1、教师应尊重幼儿

教师应充分认识儿童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成长着的,拥有极大发展潜能的主体,当幼儿的言行不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时,如果教师总是以否定的态度对待幼儿,其结果只会加重幼儿的胆怯心理。“哭泣”的画纸中,如果老师看到洋洋的表现是内疚,对孩子道歉,而后以欣赏的态度鼓励洋洋把画帖在墙上,或许能唤醒他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尊重幼儿,为幼儿提供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必要条件,他能使幼儿树立自信心、责任感、克服胆怯、自卑,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2、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的教育措施

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尽相同,性格脾气各有特点,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满足孩子的特殊需要。在保教过程中,教师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引导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应从各个方面为孩子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均等机会,孩子就如颗颗等待发芽的种子,而老师应如和煦的阳光、甘甜的春雨,去温暖、滋润每个孩子。更要记住,学前教育的失败是教育者的失败,而不是被教育者的失败,不会赏识孩子的老师是不称职的老师,对于孩子我们一定学会信任、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宽容、学会提醒。

案例:有趣的串珠


一、案例:

今天的建筑区里真热闹,孩子们拿着一个个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珠子高兴极了。他们有的拿、有的放,左看看、右瞧瞧爱不释手。经过一阵噼里啪啦声,孩子们逐渐安静了下来。小昭首先拿起毛线,开始试着“串”,不一会儿她高兴的说:“老师,看!我把珠子串起来了。”我马上说:“真能干,你是怎么串的,表演给大家看好么?”于是小昭兴奋的给大家做了现场表演。立刻有几个小朋友也开始串珠了。这时小辉一边招手一边说:“老师,看!我搭的火车。”我蹲下来大声说:“你太棒了,还能用珠子搭火车,再搭一个和它不一样的东西好吗?”“好吧!”紧接着有好几个小朋友也加入到小辉的搭建行列。这时有一安静的小角落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心蕊和玉琪一声不吭的各自忙着。我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心蕊说:“一个红、一个绿、一个黄、一个红、一个绿、一个黄......老师这是大桥,漂亮吗?”原来孩子在排序呀,我摸了摸她的头说:“真漂亮,加油干吧。”“老师看!我把黄色的珠子放在这边,红色的珠子放在这边......”“老师,我的项链好看吗?”......看着一张张兴奋的小脸蛋,听着他们稚嫩的甜甜的声音,我也被感染了,我激动地冲他们伸伸拇指说:“你们真能干,真神气!”孩子们高兴的笑了。

二、分析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幼小的孩子可以说是各个好奇、好问、好探究。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研究的本能。本案例中教师在提供新材料——串珠时什么也没有说,而是给孩子提供了充分、安全的探究空间。使他们在探索中有了自己的发现:串珠能串、串珠能搭建、串珠能分类、串珠能排序......真正做到了:在孩子探究的过程中,放手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教师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使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真正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三、反思

1、材料有适宜的结构:既暗含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又引起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材料应能够揭示许多有关的现象和事物间的关系,而这些现象和关系正是我们期望幼儿获得的,也是这个年龄的幼儿所能获得的。首先“串珠”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引起幼儿想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另外“串珠”还具有开放性,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性,能激发幼儿接近材料,能自由的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它们;“串珠”还有较广的余地,使幼儿能用多种不同的路子进行研究探索,有不同的发现。

2、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材料: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让幼儿自己来选择材料和决定用材料干什么,不仅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有益的经验。他们因此会怀有很高的热情,并及其专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

案例:小班案例娃娃家的秘密


案例记录:

孩子们高兴地玩着圈和皮球,有几个孩子拍球已能拍到五个以上了,围在老师身边要拍给老师看。而洁洁手里捧着个皮球,一直在边上看着小朋友拍球。“洁洁,你试试看。”她摇了摇头。“没关系的,你拍拍看,老师会教你的。”她还是不肯拍,拿着皮球走开了。当我抬头去寻找她的眼神时,她一下又低下了头。轮到妹妹朋友拍球了,洁洁拿着皮球还是不肯拍,我走过去轻轻地问她:“你为什么不拍呢?”她低着头,默不做声。“不会拍是吗?老师教你好吗?”“我……我……”她欲言又止。“轻轻地在老师耳边说吧,我们是好朋友,对吗?”她掂起脚小嘴凑到我耳边轻声说:“小朋友会笑我的。”我明白了,“那你想不想让小朋友为你拍手呢?”“想”,我拉着她的小手,“那我们到边上去,老师教你拍球,好吗?”她点了点头,于是我们一人拿了一个皮球,在场地的角落里练了起来,洁洁拍得可认真啦!

案例分析:

洁洁这孩子胆子较小,性格也较内向,案例中她不肯拍球,怕拍不好被同伴笑话,说明她做事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会遭到指责与批评,同时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不愿被同伴小看,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耐心与细致,多给她一点关爱,多一些积极的鼓励,呵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让她感受到老师给予的爱,帮助她树立起自信心,以积极的态度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案例:娃娃家的风波(小班)

活动内容:来园区域活动-娃娃家

活动对象:金储文

提供材料:娃娃家场景,娃娃、小碗、小勺等娃娃家餐具

案例记录:

早上,金储文很早就来到了幼儿园,一来就跑到娃娃家里忙开了。过了一会儿,小朋友们陆陆续续地都来了。忽然天天跑来告诉我说:“蔡老师,金储文在抢娃娃家的刀。”我一看,只见金储文手里紧紧地拽着一把玩具刀,而李歆怡和陶宇昂正想从他手里夺回小刀,宇昂嘴里还嚷着:“这是娃娃家的,这是娃娃家的。”问明原因后,得知金储文从李歆怡手里抢过小刀后一直不放手,要一个人玩,不让当娃娃家妈妈的李歆怡切菜,烧饭。“金储文,你是不是喜欢玩这把小刀啊?”我问他,金储文点点头,“可是娃娃的肚子饿了,想吃饭了,你不把刀还给娃娃的妈妈,妈妈就没法烧饭做菜了,那样娃娃可要饿坏了,你待会儿再玩好吗?”“好吧”金储文想了想,有点儿不情愿地将手里的小刀放了下来,去其他区域玩了。

案例分析:

这一案例说明小班的孩子在活动中往往带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的倾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案例中金储文拿着小刀不肯放这一行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且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还喜欢模仿,见别人拿什么就跟着拿什么,别人怎么玩也跟着怎么玩,这样当玩具缺少时就出现了争抢的现象。因此作为教师除了用语言去调解幼儿之间的矛盾外,对小年龄幼儿来讲,同种类的玩具数量应尽量多一些,为孩子的选择、模仿创造条件,以减少因玩具不足而引起的冲突。

案例:一次成功的游戏


游戏“谁拿走了鸡蛋?”:用塑料的鸡蛋做道具,幼儿围坐在一起,选一个幼儿当小鸡坐在中间,并将鸡蛋放在他面前,然后“小鸡”闭上眼睛,另一幼儿将鸡蛋拿走,所有的幼儿手放到背后问:“鸡蛋、鸡蛋、谁拿走了鸡蛋?”“小鸡”有三次机会可以猜拿走了鸡蛋。

游戏开始了,我没有提出所有的幼儿把手放在后面的要求。但上来的“小鸡”还是没有猜出来,请了文文,结果他猜对了,我们问他是怎么猜出来的?他笑着说:“看见哪个小朋友把手藏在后面。”我们恍然大悟。于是,接下来的“小鸡”都变聪明了,也利用这个办法猜出了拿鸡蛋的人。玩了一会儿,“小鸡”又猜不出了。我仔细一看,发现有些孩子也故意把手放在后面来迷惑猜的人,而拿走鸡蛋的小朋友更厉害,把鸡蛋藏在背后,把手放到前面来了。这样一来,难度大大增加,“小鸡”们一一惨败下来,一时间大家都不愿做“小鸡”了。

于是,我自告奋勇当了“鸡妈妈”来猜,第一次猜的时候,我故意猜错了一次。到第二次猜时一次过关,孩子们激动极了,文文、小宇都对我竖起了大拇指,表扬我真厉害!我“偷偷”地告诉了他们我猜到的小秘密(看小朋友的表情等),鼓励他们再猜。结果,他们果然也很聪明地猜对了,然后我再鼓动他们把秘密再传给小朋友,这样游戏又进入了一个高潮。

在这个案例中,我的收获:

1、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可以用多种方法介入游戏。

在这个案例中,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思维有了变通性和灵活性。他们观察得非常仔细、细微。当同伴获得成功后自动增加难度,刺激着同伴,让他们需要进一步动脑筋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时,我紧紧抓住孩子所迸发出来的思维火花,作为一个旁观者进行建议、欣赏和鼓励;当出现难度后,孩子们觉得难以获得成功时,我又作为孩子们的玩伴参与到游戏中去,让孩子一起为我的成功激动,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深入游戏的欲望。

2、在游戏前对游戏仔细斟酌是必要的。

本来,在游戏过程中有一个“所有的孩子都把手放在背后“的要求,但是我考虑到对小班孩子来说,也许难度太大了,也许孩子会因为不容易获得成功而放弃。结果证明我的调整是正确的,因为我没有提出这个要求,能猜出的孩子也不多。

相关推荐

  • 让孩子与颜料亲密接触 让孩子与颜料亲密接触自从我买回来颜料,小妞就很给面子,也比较喜欢玩,当然了,我们不是每天都玩,可能玩过一次,下次再玩是在一个月之后。小妞喜欢要我们陪着,无论那次玩基本都会分给我一只笔,要我拿着,她自己...
    2020-11-02 阅读全文
  • 在游戏中与数学亲密接触 1、适合1岁前宝宝的数学游戏 球到哪里去了 帮助宝宝感知空间位置,发展其对物体的认识、对空间的认知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好奇心等。 准备:玩具、口袋、枕头等。 玩法:和宝宝一起躺在床上,手里拿个球(或其他...
    2019-12-16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孩子与鹅的亲密接触 教育随笔:孩子与鹅的亲密接触 刚到幼儿园门口,孩子都叫起来:“余老师,我们幼儿园有一群鹅。”话音未落有几个孩子已一拥而上,他们一见到鹅就兴奋地拍手呼叫,他们高兴极了。孩子们开始兴奋地观察着、讨论着:“...
    2021-05-28 阅读全文
  • 0—8岁幼儿与电视的亲密接触 2岁以下的宝宝 【时间】越少越好!此时孩子更需要面对面交流,亲自探索世界。可尝试接触电视,但一天不要超过30分钟到1小时。 【内容】内容不是特别重要,对此时的孩子来说,电视节目新奇而又模糊不清。鲜艳、...
    2021-10-27 阅读全文
  • 和孩子们的亲密接触 导读:在这一年多的生活中,孩子们成了我生活的主体。每天下班、上班想的都是孩子,似乎他们就是我生活中最亲密的人,最信赖的人;是我工作中最大的动力、是我工作中的最大目标。 转眼间,我工作已经一年多了。在这...
    2021-05-02 阅读全文

让孩子与颜料亲密接触自从我买回来颜料,小妞就很给面子,也比较喜欢玩,当然了,我们不是每天都玩,可能玩过一次,下次再玩是在一个月之后。小妞喜欢要我们陪着,无论那次玩基本都会分给我一只笔,要我拿着,她自己...

2020-11-02 阅读全文

1、适合1岁前宝宝的数学游戏 球到哪里去了 帮助宝宝感知空间位置,发展其对物体的认识、对空间的认知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好奇心等。 准备:玩具、口袋、枕头等。 玩法:和宝宝一起躺在床上,手里拿个球(或其他...

2019-12-16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孩子与鹅的亲密接触 刚到幼儿园门口,孩子都叫起来:“余老师,我们幼儿园有一群鹅。”话音未落有几个孩子已一拥而上,他们一见到鹅就兴奋地拍手呼叫,他们高兴极了。孩子们开始兴奋地观察着、讨论着:“...

2021-05-28 阅读全文

2岁以下的宝宝 【时间】越少越好!此时孩子更需要面对面交流,亲自探索世界。可尝试接触电视,但一天不要超过30分钟到1小时。 【内容】内容不是特别重要,对此时的孩子来说,电视节目新奇而又模糊不清。鲜艳、...

2021-10-27 阅读全文

导读:在这一年多的生活中,孩子们成了我生活的主体。每天下班、上班想的都是孩子,似乎他们就是我生活中最亲密的人,最信赖的人;是我工作中最大的动力、是我工作中的最大目标。 转眼间,我工作已经一年多了。在这...

2021-05-02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