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不要折断孩子的想像的翅膀
发布时间:2021-06-10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随笔:不要折断孩子的想像的翅膀
最近,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班上许多小朋友把乐百氏瓶上的小盖儿留下来装在兜里,为了防止他们把小瓶盖儿放进嘴里出危险,我便让他们把小盖儿扔掉。可事与愿违,留小盖儿的小朋友反而多起来。尤其是以世欣为首的男孩子,兜里总是鼓鼓囊囊的,红色、绿色,每个人都有好几个。
小朋友们为什么对小瓶盖儿感兴趣呢?我要了解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们好像是有意躲避我,一见我走近,就往兜里装着什么,试了好几次也没结果。后来,我就没像看见一样,趁他们不注意玩的正起劲儿的时候再接近他们。问题终于弄清楚了:原来,小朋友们喜欢玩的汽车城里没有警车。于是,世欣等几个小朋友就把留下来的小瓶盖儿放在车顶上当警灯。红色的当救火车的灯,绿色的当警察的巡逻车灯。
我暗暗佩服孩子们的想象力,没想到在大人眼里是废物的东西,却可以被他们当做好东西利用上。可是,不能让他们总把小瓶盖儿装在兜里呀,既不卫生,也不安全。于是,我开导小朋友们:你们都是小司机,警灯可不能随便乱放,万一丢了,汽车就不能当警车或者巡逻车了,多可惜呀!几句话提醒了孩子们,他们一个个从兜里掏出小瓶盖儿交给我。我把小瓶盖儿冲洗干净并找来胶布,和孩子们一起把小瓶盖儿粘在小汽车上,再涂上漂亮的颜色。瞧,一辆辆巡逻车、救火车、救护车立刻神气活现起来,变得威风凛凛的,孩子们别提多高兴了![教师范文大全 WWW.jk251.cOM]
装好了小顶灯之后,我又给孩子们留下一个任务:在回家的路上观察一下什么车有顶灯,这些车是做什么的。第二天,孩子们的回答真让我惊讶,我都没注意到原来那么多种车都有“小顶灯”。
现在想来,如果当初我只是一味的限制他们不去玩小瓶盖儿,而不是引导他们将想象转化为创造活动,那将失去多好的教育时机呀。不仅如此,孩子还可能因我的限制而从此折断想象的翅膀。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教育随笔: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育随笔: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
今天,我上彩色线描画活动《树叶变变变》,首先请幼儿认真观察自己和爸爸、妈妈去爬山时或散步时捡回的树叶,并说说自己手中的树叶是什么形状的?许多幼儿都能表述了自己所观察叶子形状特点。王建鑫说:“我手上的叶子形状像把火。”,林优优说:“我的叶子像一根一根针。”,有的说“叶子像小花。”……大家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叶子并不时发表自己的看法,看来这些幼儿虽然顽皮点,但还是挺认真地观察事物的。接着我出示放大镜,请幼儿认真看看,除了叶子的形状外,你们还观察到叶子身上有什么吗?我这么一问,幼儿观察得更加细致了,熊魏萱说:“老师,叶子身上有好多长长的线条,”,“老师,有的像山脉,”,“老师,有的像河流很漂亮。”,“老师,我的树叶的叶脉交错像迷宫”,“老师,叶脉上像弯弯曲曲小路。”我再次引导认真观察,这些线条都长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果你来画树叶,你觉得它会变成什么呢?“我觉得他就像一座雅山峰。”“很像山村的小河弯弯曲曲流到大海里。”于是,我顺势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彩笔将自己观察的树叶变变变绘画下来。幼儿有了之前的细致观察,绘画起来得心应手,每个幼儿都安静的进行绘画。最后将幼儿绘画的作品排放在一起,让幼儿参观,幼儿看到这么多有趣的《树叶变变变》作品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纷纷表示自己还想绘画。于是我将树叶投放在美工区角里进行延伸活动,并放进去两片树皮,相信很快就可以看到更多的“树皮变变变”作品了。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幼儿线描画是幼儿情趣、思想、内在潜能的自由表达方式,是幼儿思维活动的一种真实记载,是他们想象力、创造力。写实能力的结晶。线描画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观察力、表现力很有帮助。幼儿线描画不仅自由、随意,还可把幼儿的那种“心”象绘画毫无约束地表现出来,充分体现幼儿想象力夸张、奔放之特点。
想象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如果希望孩子在画画中得到想象力的锻炼,还要从观察周围世界开始。多带孩子走向大自然,与社会接触,让孩子有机会丰富生活经验,在头脑留下更多的表象,为想象的发展打下基础。
教育随笔:折断的向日葵
今天早晨,我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发现有一棵向日葵折断了,我想一定是丁丁、涵涵等几个小朋友折断的,因为这几天向日葵刚刚开花,非常漂亮,引得这几个小姑娘经常去看。这样一想我也没有细细地去查看,就回到活动室把那几个小朋友叫到跟前说:“你们谁把向日葵折断的,”他们都说不是我不是我,我又挨个地问,也没问出什么,我很生气地说:“如果没有人折断,难道是它自己断的,你们在屋里好好想想,主动的认错误还是好孩子,”说完我又继续打扫卫生了。当我打扫完卫生回来时,发现那几个小姑娘委屈地哭了,心想这些孩子们今天是怎么了,平时有错都会主动承认,从来不会这样嘴硬。我看他们那样心想算了吧,向日葵断了就断了,谁也不承认也没办法,正这样想着,一凡跑来说:“老师,快去看,向日葵长虫子了,”我跟她来到向日葵那里一看,果然从那棵折断的向日葵杆里爬出了几条大虫子,看了这些我忽然明白了向日葵为什么会折断,那几个小姑娘为什么不承认了,原来是被虫子咬断的,这时,我感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武断,当时为什么没看清楚就去冤枉他们,我要为我的行为去向他们道歉。
于是我又回到活动室说:“对不起,是老师冤枉你们了,向日葵不是你们折断的是被虫子咬断的,”听了我的话,他们又开心地笑了,我领他们来到那棵折断的向日葵那里,把那几条虫子除掉,然后很可惜地拔掉那棵向日葵。他们几个还说:“;老师,我们每天都来照顾向日葵,帮它除虫、浇水。”听着孩子们说的话,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就像刚开的向日葵花那样漂亮。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
通过这件事,使我明白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面对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时,应该用心的去处理每件事,做到在他们心中不留下任何阴影,这才是我们做老师的责任。
教育随笔:插上理想的翅膀勇敢的飞翔
教育随笔:插上理想的翅膀勇敢的飞翔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也从客观上把我的工作做了一个深刻的反思,并且还要思考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为幼教事业奉献了什么、克服了什么、坚持了什么?
一、奉献了什么?
对于我而言,拥有孩子们的心是我的动力之源,是我为人师最大的收获和财富。人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我想:只有当了班主任,才能深味其中的琐碎和细致,也正是细微之处方见精神。平时,我致力于从小事着眼,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诠释“教育就是服务”的新理念。我作为小三班的班主任我感同身受班主任工作的辛劳和心血,我油然而生强烈的使命感和敬业精神,我倾力奉献自己的爱心和知识。在全心全意付出的同时,我也常收获着不经意的惊喜,期间有孩子们父母有情有意的书信,有孩子们用稚嫩的笔画下的我的笑脸,有孩子们的热情的拥抱和甜甜的问好等等,所有这些都将成为我初为人师的弥足珍贵的记忆瑰宝,今天我转身但并不停下脚步地做一个回眸,真实地记录我和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也许会令你忍俊不禁,也许你会觉得微不足道,也许……这里有我对班主任工作的体会、思考和探索。
“雨季奉献给大地,岁月奉献给季节,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孩子!”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教育是用爱去塑造学生的心灵。新时代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奉献爱心的楷模,真诚与幼儿沟通,把自己的心灵世界源源本本地向幼儿敞开,与幼儿真正的以心交心,用爱换爱。但爱孩子也是有要求和尺度的。如果爱的过了火,就会变成“溺爱”。无数事例告诉我们,溺爱孩子结出的苦果,所以说教师爱幼儿也应体现在对幼儿的严格要求之中。都说“严师出高徒”,在爱的教育中,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体验愉悦的学习心情。任何班级总有一部分相对来讲比较淘气、顽皮的孩子,而且这类孩子往往都是能力较差,又不肯老老实实地学,无拘无束。对待这样的幼儿,就必须严格要求,不严,他们不可能改过并且有所进步。对待也们的最好办法是耐心引导感化教育,转化他们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变问题的实质,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爱心,让他们感受到你不但理解他,而且尊重他,当你把真爱融入到他的心灵深处时,他一定是学业中的“浪子”。愿辛勤的园丁的身旁多有一些这样的“浪子”,把我们的爱心更多地奉献给每一个孩子,无愧于这神圣的幼儿教育事业。
一.克服了什么?
孩子每天都会发问:“是什么?为什么?”教师要给幼儿一碗水,自己就要成为涓涓的小河!在现代社会中,教师丰富的经验仍然是极其宝贵的,问题是这经验必须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其价值和意义。不少经验丰富的教师,常常落伍,原因在于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经验往往是“过去时态”。例如:面对幼儿教育环境的变迁和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课题,即使是曾经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同样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适应教育教学的新需求。作为年轻的幼儿教师应该怎样克服种种困难来使自己立足于不败之地呢?首先我觉得应该自觉地在教育实践中注意积累经验,进行深入的钻研和独立的创造,在反思研究中超越自我;其次,每天比别人多做一点点。我们幼儿园是每个班只有一名教师,比起别的幼儿园师资力量相对优有点紧缺,午餐都是与幼儿一起进行的,有时候孩子不小心把饭给洒掉了,我们还要帮忙打扫,所以说我不仅仅是一名教师还是阿姨、保育员。工作一天真的很累,但同时我也觉得过的很充实、很快乐,因为我爱孩子,所以我不怕困难。“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是啊!办法总比困难多,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吧!
二.坚持了什么?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是新纲要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应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深入幼儿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幼儿,和孩子们融洽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与幼儿谈心、做游戏,询问其生活、游戏、学习情况,拉近师幼间的心理距离,与每个幼儿打成一片,做幼儿的知心朋友。教师应该珍爱每一位幼儿,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引导、去教育,完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幼关系,真正使新型的师幼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璀璨的露珠!
总之,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今天,我们应该坚持对幼儿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学法的指导,更要注重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随笔:“不要”男孩
孩子们都是喜欢游戏的。进入中班后,根据班级里幼儿的年龄特点,班级里新设了“魔法小丑蛋糕”和“玩转蛋糕”这两个角色区,孩子们十分喜欢玩这两个区角,每天到玩区角的时间时,就会有很多孩子来和我说“老师,我想去买蛋糕”“老师我想去做蛋糕”,等等。看到孩子这么喜欢玩,我也很开心。
班级里有个叫小语的小男孩,十分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比如在玩体育器械时,他就拿着沙包或者飞盘在旁边看着,请他回答问题也都不愿意开口,玩区角的时候也喜欢趴在自己的座位上,每每鼓励他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的时候,都会被一句“不想玩”“不要”给反驳回来,甚至会出现扔掉玩具的情况,慢慢的,我也不再强制他参与到小朋友的活动中了,就让他在旁边看着。在两个蛋糕店开设之后,区角游戏时,我发现小语会经常“游荡”在蛋糕店周围,在看蛋糕店里的小朋友在玩游戏,我也没有管他,就让他继续观看。到了收玩具的时候了,蛋糕店里的小朋友们收拾区角总是要慢一些,小语这下看不下去了,上前帮着一起收拾蛋糕,被我发现后,他还有些不好意思。这样的情况在几天后的区角游戏中有了进展,小语主动拿起区角牌,选择了“魔法小丑蛋糕”,在区角里充当了收银员的角色,但是观察后我发现他只是站在收银台前,按着收银机,见此,我扮演了一次小顾客,来买一次蛋糕,只见他拿起一个蛋糕用机器扫一下就给了我,我问“这多少钱,我不用付钱吗?”,他笑了一下说“一块钱。”我给了他一块钱,并说“这蛋糕我要带走,这样直接拿着好不方便呀”,他看了看没反应,我又说“你能帮我拿个袋子装一下吗?”他立马拿来一个袋子装好蛋糕,并装进去一个勺子,递给了我,我立马表扬了他。旁边的小朋友看见了,也来买蛋糕,小语玩的很开心。之后,我发现小语不再抗拒各种集体类的活动了,慢慢的开始很旁边小朋友有了更多的交流。
其实,孩子是个有着自己发展规律的个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给予孩子们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
教育随笔:不要随意吓唬孩子
教育随笔:不要随意吓唬孩子
幼儿正处在身体技能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对各种各样的事件产生恐惧,精神带来压力,会加剧他们的内心冲突,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记得放学时有这么一幕:孩子不知为了什么拼命地哭,母亲在旁边哄他,无济于事。母亲显然用了不少办法:说好话;给他东西吃,但是都不管用。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叫你哭!再哭我就走!让拐孩子的把你抱去!"这一下,孩子哭得更加厉害了。那位母亲二话没说,扭头就走,孩子见状,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别走,不要扔下我------"
我看了这场面,心酸酸地。作为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对待孩子非要来恐吓他吗?父母是孩子最最可信赖得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有一种安全感。那位母亲的恐吓话,殊不知给她的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成人无法想象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所有的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要再胡乱吓唬孩子,给孩子以正确的评价,还给他们一片晴朗的天空吧!
教育随笔: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动手操作能力非常强,可是我们作为老师往往不能完全放开手,让孩子大胆的想象创造,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投放了新材料《脸谱装饰》,给孩子交代了要求之后,我就走开了,但是虽然走开了但是我心里总放心不下,担心没有说清楚,心里很是矛盾还要不要给孩子再说一次,纠结半天之后,于是我还是来到了孩子跟前又给他们说了一遍。我才放心的走开了。过了一会之后我去看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没有一个是按照我的要求去完成的,他们的方法和想法都是与众不同的。之后我就在反思,是不是我对孩子的思想干涉过多了,这样是不是局限了孩子的能力发展,对孩子的创造思维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扼杀。
于是我调整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同样的材料,我这次只是投放了材料和提示卡,只是在一旁观察孩子的行为,我发现孩子们的路数很清楚,她们先看了看提示卡,然后看了看我提供的材料,便很快的动手操作起来,还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方法,整个活动我没有干涉,孩子们自己玩的有声有色,作品也是各具特色。
通过这两次活动的对比,我认识到自己教育孩子还是放不开手,总担心孩子做不好怎么办?低估了孩子的能力。而不是让孩子自己探索学的方法,美术教学就是发展幼儿智力、丰富幼儿知识、培养幼儿积极观察、大胆表现生活、养成良好习惯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在艺术活动中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所以,我们只要相信孩子能创造世界,那么他们就能创造出世界给我们欣赏。
教育随笔:不要忽略孩子的眼神
午饭过后,孩子们各自选择喜欢的区域开始了愉快的活动。唯独玉玉小朋友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动,当我看她时,她的小眼睛直直的看着我好像有话要说,因为当时有其他班的老师在我们班观摩餐后卫生,我就顺口说了一声:“怎么了你,到娃娃家去玩吧”,就去忙别的了。后来发生的事情让我非常后悔。
12点孩子们准时入厕后由主班老师带着进寝室午睡。我发现每隔两步距离就有一个湿湿的脚印,直觉告诉我肯定有孩子的鞋湿了,排除玩水弄湿鞋子的可能那就是有人尿裤子了。经过逐一排查,结果是平时不爱说话的玉玉。我恍然大悟,之前她一直在看我就是想去尿尿,或者是裤子鞋子已经湿了不知怎么办。当时是我太粗心了没有想到这些。这时候大部分孩子已上床,为了保护玉玉的自尊心,我先让其他小朋友都闭上眼睛睡觉,劝她脱下湿裤子帮她擦干后进被窝睡觉,随后打电话让她妈妈来送鞋和裤子。处理完这些,我陷入了反思和自责中。
是孩子的眼神我没读懂,如果当时我明白什么意思或者耐心的去问一下的话,事情就不会这样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就得细心再细心,平时要多注意孩子的眼神,了解每个孩子情感的细微变化,才会做的更好。孩子请原谅我没有读懂你,我以后会努力的!
教育随笔:不要一味的娇惯孩子
教育随笔:不要一味的娇惯孩子
亲戚家的孩子叫婷婷,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长得漂亮、乖巧,嘴巴甜。就是有一个毛病,什么事不依她,就使性子,大哭大闹。
做家长的往往喜欢看到孩子笑,不愿看到孩子哭。当孩子有什么要求的时候,家长往往以满足孩子,能让孩子高兴为出发点。有时候孩子“无理”地要求,不少长辈也往往采取宽容态度尽量满足。
孩子的确让人喜欢,现在又多是独生子女,长辈自然更呵护倍至。然而孩子年龄小,还不懂事,正是需要家长教导培养的关键时期,教育孩子当然以爱为前提,但如果一味的满足孩子,会使孩子混淆了对与错的界线,落下了成长中很重要的一课。事实上,孩子的要求哪些是该满足的,哪些是该拒绝的,家长是知道的,只是好像总怕委屈了孩子,“狠”不下心。如果这样,只会纵容孩子形成不良习性。
我们爱孩子,不妨将依顺变为耐心,多向孩子讲讲该做或者不该做的原因。必要时别“怕”孩子哭――哪个孩子不会哭呢?岂不知适时地“哭”一“哭”并非坏事,他会从中认识到做事情应该讲道理,明白什么叫拒绝,什么叫正确。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这样做才是真正地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