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我长高了
发布时间:2021-06-10 幼儿园案例 小班教育笔记案例 幼儿园案例游戏案例:在“我长大了”主题中,有一节“量一量,有多长”的活动,孩子们对形形色色的尺以及用尺测量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尺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为丰富孩子的测量内容,在延伸活动中,我在活动室的墙上布置了供孩子测量身高的尺度表。活动开始时,孩子们总喜欢走到尺度表前,请同伴帮自己测量或自己挥舞着小手在头顶上比划测量身高,一边测量一边议论:"看,我长到这么高。""我快到这儿啦!老师,我能做个记号吗?"……面对孩子的提问,我一下子怔住了,这是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没有考虑到的,我以为孩子们最多就是用手比划一下自己的身高。这时,很多孩子都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如何积极地面对,有效地利用这个问题呢?我决定把问题交给孩子们讨论。我向孩子们提出问题:"你们想做个怎样的记号呢?"大家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自由讨论。一会儿,孩子们争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有的说:"可以画一个自己的像贴在上面。"有的说:"可以在纸条上写上名字贴在上面。"这样,一次"自制标记"的创作活动开始了,看到孩子们认真而专注的表情,我体会到教师对教育时机的准确把握是多么重要。活动中的偶发事件不可预测,这就要求老师能迅速、机智地面对孩子的每个想法,作出准确判断,采取适当的引导方式将活动引向深处。
尺度表的两侧贴满了孩子们自制的标记,大家兴高采烈地围在一起观看着,诉说着:“我画的自己多漂亮,我把它贴在我的身高处。”“我的标记是星星,我现在有这么高了。”“咦,我怎么比别人矮呢?”樊帆发现了问题。“对呀,怎样才能让自己长高呢?”我马上接着孩子的问题追问道。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立刻对如何使自己长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趁此机会,我组织孩子们就"如何让自己长高"进行讨论。有的孩子说:"认真吃饭才会长高;"有的孩子说:"不能挑食,多吃蔬菜;"有的说:要多运动"……孩子们越说越有劲。一些平时挑食的孩子知道了挑食的严重性。此后,我班孩子在进食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分析:老师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如果能准确捕捉到随机教育的契机,生成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并帮助他们发现新的疑问,使幼儿为寻找答案产生新的主题,就有可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自发活动向纵深发展。在与孩子一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真正感受到了做
教师的快乐,体会到师生共同成长的乐趣。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儿童活动从教师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的预成到幼儿自发生成的这样一个过程。反思中间的点点滴滴,我认为真正去关注幼儿的寻常时刻是很重要的,这种"寻常时刻"可能是一个问题,可能是一个活动,可能是一次对话,甚至可能是孩子的一次错误……这种"关注"可能是教师的反问,可能是一个活动材料的提供,可能是一次开放性的讨论……但这中间都蕴藏着教育的契机。当我们帮助幼儿去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时候,师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在学习上师生是相互促进的合作伙伴,在活动中教师也是学习者、探索者和成长者。孩子在寻常时刻发展,我们在发现孩子的不寻常时刻,帮助他解决不寻常的问题中自己也获得了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案例:老师,我错了
一、案例
事情还得从一周以前说起,那天下午户外活动的内容是观察小蝌蚪,我和孩子们围聚在幼儿园的小河边,看着,说着,叫着,特别兴奋。
“老师,我看到有的小蝌蚪长出了两条腿了!”
“我看到了三只小青蛙。”
“快看!小青蛙和小刺猬在一起!”
“在哪里?哪里呀?……”
在孩子们的指引下,我终于发现了藏身在石洞旁的小刺猬。就这样,我们把小刺猬带回了教室,展开了关于“刺猬”的生成活动。
家云是个调皮的男孩,平时略有欺负人的行为,每天都会有小朋友来状告他。小刺猬来到班上后,他自然是经常簇拥在小刺猬旁的一个。
开始,家云除了用眼睛观察这个新奇的动物,还要忍不住去碰碰它,他用小手去摸小刺猬的身体,然后赶紧缩回来,说:“啊,原来小刺猬的刺不是很硬的,有点软的。”渐渐地,孩子们都知道小刺猬胆子小,怕吵闹,遇到有东西靠近时,会变成一个刺球来保护自己。经过全班集体讨论,我们一致决定要照顾好小刺猬,管住自己的小手,不去碰、不去摸、更不去伤害它。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我看到他和另一小朋友蹲在小刺猬的纸箱旁,手伸到了纸箱里面,我走过去,想提醒他不要去影响小刺猬休息。近了,我清楚地看到他手里竟然拿着一把美工剪刀!
“你看,剪掉一点点了”
“你说它会不会痛啊?”
“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不痛呢,再试试看。”家云这样回答,我听了非常生气,但我忍住了,说:
“我觉得小刺猬很痛的,它都缩成一团了,你们认为呢?”
“我也觉得它肯定会痛的。”另一小朋友点了点头。
“家云,你说小刺猬害怕别人欺负它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它会变成刺球。”家云见到我发现了,开始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他低下了头。
“那你说它受到欺负和伤害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它会痛的……老师,我不是故意的,其实我也很喜欢小刺猬的……我知道错了……”
二、分析
家云看到小刺猬,心存喜欢,以至于忍不住想去摸,这是可以理解的,后来,当他多次经验总结,得知小刺猬不会反攻时,他便有了攻击性的行为,想出了用剪刀去剪小刺猬身上的刺的主意。
这正如他以往攻击其他小朋友的动机一样,我记得当他听到对方的哭声,他的眼神会变得跟打对方时不一样,略带有后悔的神色。说“老师,我错了……”
他不懂得打人是错误的吗?当然不。那为什么要等“打”的结果出来了才会明白自己行为的错误性呢?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的批评与引导都不起作用呢?这都源于他无法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即无法较好的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个性品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在日益增强,但还只是刚刚开始发展,他们还经常不能控制自己,行动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的自控行为很不稳定,随情景而变化,有时表现得好些,有时表现得差些。
案例:我会编诗歌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孩子们的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孩子们的小脑袋里有五彩缤纷的世界和千奇百怪的事物,他们常常想飞上天空,潜入蚁穴。
在活动《喂,雾,你在哪里》里面最后一个环节里要求孩子们想像一下,“假如你是雾,你想把什么藏起来”孩子们讲的非常好,有的说想把太阳藏起来,有的说想把大山藏起来,有的说想把小猫,还有的说要把老师藏起来……大家众说纷纭,看着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这么高,我就对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小小的任务——要求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想想你还想把什么东西藏起来,请爸爸妈妈帮助他们记下来。
刚开始孩子们想得并不多,他们只会简单地说出几句。写上来的是一句句简短的句子。“假如我是雾,我想把太阳藏起来。”“假如我是雾,我想把冰箱藏起来。”“假如我是雾,我想把娃娃藏起来。”“假如我是雾,我想把树木藏起来。”后来小朋友越想越多,妞妞小朋友想的:“如果我是雾,我想把大山藏起来。如果我是雾,我想把房子藏起来。如果我是雾,我想把小鸟藏起来。如果我是雾,我想把妈妈藏起来。如果我是雾,我想把花儿藏起来。如果我是雾,我要把田野藏起来。如果我是雾,……”叶顶雷小朋友想的:“如果我是雾,我想把东塔藏起来。如果我是雾,我想把房子藏起来。如果我是雾,我想把幼儿园藏起来。如果我是雾,我想把大山藏起来。如果我是雾,我想把太阳藏起来。如果我是雾,……”王慈翰小朋友想的:“如果我是雾,我想把自己的房子藏起来。如果我是雾,我想把飞机藏起来。如果我是雾,我想把太阳公公藏起来。如果我是雾,我想把美丽的树林藏起来。如果我是雾,我想把小鸟藏起来。如果我是雾,我要把田野藏起来。如果我是雾,我要把汽车藏起来。”徐泽展小朋友想的:“如果我是雾,我想把妈妈藏起来,这样我就可以跟妈妈玩。如果我是雾,我想把老师藏起来,这样我们就可以跟老师捉迷藏。如果我是雾,我想把电视机藏起来,这样我就可以安安静静地认认真真地学习。如果我是雾,我想把汽车藏起来,这样我就可以安全地过马路。……”这不是一首首创编儿歌吗?特别是泽展小朋友他想的跟别人不一样,经他这样一加工,使整首儿歌变得趣味十足,他不但把自己想像成雾,把东西藏起来,还把这样东西藏起来有什么好处也讲了,电视机藏起来我们可以安安静静地做作业,汽车藏起来小朋友可以安全的过马路,我何不让幼儿也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把《假如我是雾》,继编成一首童趣十足的儿歌。小朋友听我念了以后,觉得他们编的挺好听的,我就对他们提出这样几点要求:第一,要想好把什么东西藏起来;第二,东西藏起来有什么好处。对这几个编的好的小朋友我把它打印出来贴在门口的家长栏里,我还地鼓励幼儿谁编的好老师还可以把他的作品上打上漂亮的图案,贴在外面的家长栏里进行表扬。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大家回家都和爸爸妈妈一起动脑筋。你看这首刘咨晗小朋友编的儿歌:“如果我是雾,我要把冰淇淋藏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因吃它而咳嗽。如果我是雾,我要把细菌藏起来,这样我就可以尽情地玩了。如果我是雾,我要把麻将藏起来,这样妈妈就可以多陪我了。如果我是雾,我要小偷藏起来,这样就没人偷东西了。如果我是雾,我要汽车都藏起来,这样小朋友过马路就放心了。”你看她想得多棒,如果把冰淇淋藏起来,自己就不会咳嗽,如果没有细菌自己就可以尽情地玩耍。针对现在的社会打麻将成风,连孩子们都觉得这东西不好,因为妈妈太沉迷于麻将,就没有时间陪自己玩,给自己讲故事,孩子们就想把麻将藏起来让妈妈多陪陪自己。还有把小偷藏起来就没有人再来偷东西那多好。在孩子们天真的目光中如果这些东西都可以藏起来,那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家园。再看看徐再熠小朋友编的:“如果我是雾,我要把电视机藏起来,哥哥姐姐就可以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了。如果我是雾,我要把皮球藏起来,这样我就不会脚痛了。如果我是雾,我要把汽车藏起来,这样小朋友就可以安全地过马路了。如果我是雾,我要老师藏起来,这样她就可以放假休息了。如果我是雾,我要小鸟都藏起来,这样它就不会偷吃田野里的稻谷。”看到他在诗歌里也不忘记关心者老师,想把老师藏起来,让老师放假休息,不用每天这么辛苦。还有叶顶雷小朋友编的:“如果我是雾,我会像魔术师一样,我行人藏起来,让谁也找不到谁。如果我是雾,我会像裁缝一样,给大山披上一件飘逸的外上衣,把它藏在里面。如果我是雾,我会像织女一样,把云和雾织在地面,让人像在天上一样。如果我是雾,我会像宝宝一样顽皮,把妈妈的眼睛蒙上,让她手忙脚乱。”……看孩子们的想像力是非常丰富的,只要你给孩子一张白纸他就会在上面描绘出五彩的世界。
案例:老师,我也会了
背景:
随着秋天的来临,孩子们的衣服量也逐渐增多了,于是每天午睡起床后的穿衣服是宝宝们最大的苦恼,也是午睡间里最热闹的时候,每天总有孩子的呼唤声:“老师,我脱不掉了”;“老师,这个衣服怎么穿呀?”;“老师,我穿得对吗?”……
活动情景:
今天午睡起床后,孩子们的呼唤声又此起彼伏的响起了,但今天我没有象以往那样忙着帮他们穿,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穿(在前一次的游戏活动中,我已用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初步了解了穿衣服的方法),并不时的告诉他们:“头从大洞洞里钻进去,再从中洞洞里钻出来,最后小手从小洞洞里钻出来”。在我的提示下,大部分孩子都穿好了衣服,而把衣服穿错的孩子也不少,但我没有马上纠正过来,而是督促个别慢的幼儿加快动作。
以往每次为他们检查衣服是否穿好都是我的事,今天我把这个权利交给了孩子,让他们找找谁没有把衣服宝宝穿好?这一找,还真找到好几个把衣服穿错的孩子,我把这几个孩子请到前面让他们来说说错在那里?该怎么穿才对?孩子们一下就说开了:
“他的衣服穿反了,你看毛毛头都在外面了”
“这个牌牌应该藏在里面的,他把他弄到外面了”
“帽子应该是带在头上的,他把他穿到屁股上去了”
“他的衣服怎么多了一个纽扣的洞洞”
…………
“那怎么穿才是对的呢?”
“是这样穿的”
“衣服要翻过来”
在大家的帮助下,穿错衣服的几个孩子重新穿好了衣服,孩子们都开心的拍起了手。
分析与反思:
幼儿通过学习尝试而成长,在二期课改的引领下,我们正逐步尝试把日常生活中的内容纳入到教育中来,但我们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实际需要。虽然孩子们在前一次的游戏中对穿衣服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进行了尝试,但那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的,对他们来说并没有留下多大的印象,所以还是会有孩子把衣服穿错或穿反。而在今天的活动中,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共同的讨论,最后还一起努力把穿错的衣服重新穿对,对他们来说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要比老师让他们学、让他们尝试要有效的多。其实这也是二期课改所提倡的“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索、尝试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
案例:“老师,我成功了!”
星期三这天,按照内容,又是我们区域化活动学习的时候,今天,我们的新工作是《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老师介绍:大轮船是用钢铁做的,它又大又重,可是为什么还能浮在水面上呢?让我们等会用橡皮泥做个实验吧!老师为小朋友准备好了大口玻璃杯,里面有半杯水,还有橡皮泥,油笔,老师用笔标出了水位。
宋苏丹和章晟是我班的聪明人,对新的实验最感兴趣,当选择游戏活动时,他们马上来到了科学区,按照提示做了起来;有的小朋友看看只有半杯水和一团橡皮泥,认为没劲,又走了,有的不知道怎么做。看他俩迫不及待的样子,我不由得跟着他们来到了科学区:只见他们俩各拿起一块橡皮泥团团圆,轻轻放到水面上“扑通”橡皮泥一下子沉到杯子底了,哎,水涨高了,用笔标出现在的水位。可是橡皮泥没有像船一样浮在水面上,只听见两人叹了一口气,仔细研究了一下提示,交头接耳讨论了一番,从水里捞起橡皮泥,重新团起来,把橡皮泥的边用大拇指和食指捏高一点,中间凹进去一点,放到水里一试,结果,水慢慢从低的一边淌进去,橡皮船又沉下去了。哎呀,两人又叹了一口气,又把另一边再次捏高一点,这样,再重复试了十几次,橡皮船还是一点一点往下沉“怎么办呢?”宋苏丹用求助的眼光望望我,我望望他,做了一个我也不知道的动作,宋苏丹从我那里没有找到答案,想了想说:“我不相信,把边再捏高一点”“老师,成功了!成功了!”只听见宋苏丹那激动的声音在活动室响起,边说边站过来,把我拉近了看“真的,真的成功了!真了不起”我竖起了大拇指,这时,周围的小朋友也激动得围了上来。借此机会,我马上请宋苏丹介绍成功的经验;但是,宋苏丹马上打断我的话题问我:“老师,我只是改变了橡皮泥的形状,橡皮船就浮在水面上了,这是为什么?”“是啊,这是为什么呢?”我不适时机地告诉孩子:这是浮力在起作用。一样东西在水中占的地方越大,他排开的水越多,水对它的浮力也越大,同样多的橡皮泥,捏成船形后所占的空间更大些,所以,它排开的水也就更多,水对它的浮力大到足以使它浮起来。
反思:
浮力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使孩子能够理解,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其实,在刚开始时,看到有的小朋友看看只有半杯水和一团橡皮泥,认为没劲,走了,有的不知道怎么做的反应时我想马上把它撤掉,但我精心设计的活动就这样马上废除,我又不甘心,在宋苏丹操作的同时,我曾经想直接示范给他们看,成功了,就算活动顺利结束了。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感到:孩子的能力不可低估;在活动中更有了一片发挥自己潜能的天地,不断产生挑战和探索的欲望,不断超越自己的能力。而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认识的重要性,不断反思自己,因为这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研讨、不断反省、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过程.
案例:今天老师表扬我了
午睡时间到了,象往常一样我观察着孩子们的睡前整理情况,此时我发现病假了一段时间的洋洋今天第一个钻进被窝,于是我就表扬道:“洋洋的小眼睛真漂亮,好象弯弯的小月亮一样。”起床后,我提醒他:回家前带妈妈到他的小信箱里去取信。他疑惑地看着我,我便向他解释道:因为你今天睡觉最棒!他笑了。
晚上我在家接到了洋洋妈妈的电话:“李老师,我家洋洋今天回来可高兴了,一进家门就让他爸爸、外公、外婆看你写的信,一边还嚷着:‘李老师今天表扬我了!’我们也挺高兴的。…….
其实,通过与洋洋家人的沟通我了解到他在家的表现简直不可理喻:顶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每天还赖床——典型的现代小皇帝。家人对他也毫无对策,只能处处顺从他,而他在幼儿园却是个不太多言的孩子,且显得很内向。
记得有一次洋洋的妈妈来接他时,正与我谈到他有多少“没用”,在家象只老虎,在外象只老鼠,一点也“不上台面”……这时我发现洋洋正不断地拉着妈妈的衣服,我知道洋洋其实不想让妈妈再讲下去了,我就告诉他妈妈说:“洋洋最近吃饭挺好的,每次都能自己吃完对吗,洋洋?”“是吗?”他妈妈疑惑地问“他在家每次吃饭可都要喂的。”
其实,绝大多数的孩子最相信的就是老师和家长的话,他们从老师和家长的嘴里知道了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果老师和家长经常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赞赏和鼓励的评价,哪怕是在成人眼里不直一提的事,孩子听了不仅内心会很高兴,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值得表扬、各方面都做是不错的好孩子,而且在行为上会做得更好,以表示自己是个聪明、能干的乖孩子。倘若一味地批评孩子,那样无疑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所以我觉得对孩子讲话要讲究语气。别认为这是小题大做,幼儿对大人和他说话的语气是很敏感的,柔和、慈爱的语气会让幼儿感到安定;鼓励、坚定的语气可使幼儿增强信心;严历、斥责的语气,则会让幼儿产生畏惧,尤其是大人要小孩干什么事的时候,其语气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强制性的、命令性的语气,只会引起幼儿的反抗、逆反,而惩求性的、商量性的,平等的语气,幼儿就是乐意接受、听取,并会按照要求去做。
作为老师、家长,更应该多看到孩子的优点,要多鼓励,赞赏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心理学家忠告:孩子耳闻目睹他们认为有鼓励作用的言行后,就会精神焕发,而受了惩罚或听了贬斥的话,就会垂头丧气。鼓励促人振奋,贬斥使人畏惧,责备使人退缩。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老师、家长应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赞赏。
案例:老师,你注意我了吗?
一、案例背景:
平时在班级活泼开朗的孩子自然是倍受老师的关注,相对而言平时沉默寡言的“乖”孩子教师的关注程度也就随之降低。我们班的天天性格内向,脾气古怪,导致他这种性格的主要根源在于她的家庭氛围,夫妻关系处理不当,经常发生家庭战争,每一次,小孩子便成了牺牲品。成了大人的出气筒。在家里受了委屈的她,觉得她得不到大人的关心,她是被别人忽视的,所以她经常做出一些很奇怪的举动,试图引起教师对她的关注和重视。
二、案例描述(一)
我们班很多女孩子留着长头发,午睡后我都要帮助这些女孩子梳理。而天天是短头发,所以就省了这一关。这天我发现天天在他那短得可怜的留海前夹了两个小发夹,也拿来让我帮她夹好。我对天天说:“天天,你看老师有那么多小朋友的头发要梳,你的这个小发夹叫小朋友帮你夹上好吗?”听了我的话,天天非常失望地离开了。第二天的同一时刻发生了同一件事,为了能够让老师帮她夹好发夹,天天宁愿不去做游戏,这回天天第一个过来我这里,也是拿了两个小发夹,这回我为她夹好了小发夹,夹好发夹的天天高兴的就像是飞上了云端,很满意地离开了。
案例描述(二)
每次在自主活动时间或是到户外散步,天天总是和小朋友们争夺地盘,抢一个最靠近老师地地方。一次,我和孩子们散步来到草坪上,我建议大家一起坐到草坪休息一下,孩子们都找了个适合的位置坐了下来,本来跟在阳阳后面的天天一把推开阳阳坐到了最靠进我身边的位置。对于天天用这种“手段”我并不赞同,所以我故意的表现出不去关注她,但她还是以坐在我身边为荣。
三、析与反思:
对于天天的以上这两个案例中的表现,首先作为教师我要自我反醒:我对天天的关注程度够多了吗?
天天的父母感情不和,每次发生家庭战争时,她就是父母的出气筒。我们应该替天天感到可怜,她的小伙伴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都是爸爸妈妈眼里的宝,哪容得孩子受一丁点儿的委曲,而天天却受到了如此不公的“待遇”,长久以来,在天天的心里就形成了一种歪曲了的心理,认为在家里是不受大人喜爱的,不论自已怎么乖巧,还是得不到大人的重视。所以,天天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脾气也变得起来起古怪,有的时候也很暴力,和小朋友发生争执她都当任不让,有是还会用暴力解决。来到了幼儿园之后,一个全新的环境,另一个要接触的群体,有小伙伴,有老师。在这里她有找到了自信的火种,试图想在这里可以弥补家里给她带来的不愉快。
从案例一的技术描述中我们看到,天天看着每天能让老师梳头发的女孩子是多么地幸福,她们可以和老师亲密地接触,她真得很献慕。可为什么妈妈老是把她的头发剪得像个男孩子,她失去了和老师亲密接触的大好机会。所以她会用两个小发夹来引起对她的关心,她宁愿不去玩也要等着老师帮她把发夹夹好,在老师看来,夹个发夹只需短短的十秒钟,但在天天的心那要比一天的时间还要长,所以在第一天没能如愿的第二天,天天还是拿两个发夹要求老师帮忙。能和老师接触,在天在看来,那是再也慎重不过事了。
在这里我就要说回来了,我对天天的关注够了吗?如果我真的用我的一颗真心去关心、重视她,天天还会有这样的举动吗?我如果给她更多的爱和关心,让她感到温馨、安全,她还会这样不确定自已的感受,拿一个小发夹,抢老师身边的坐位来试探老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