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插队
发布时间:2021-06-19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人类奠基的教育,教师要运用智慧教育,合理的制订内容和方式、方法,及时的给幼儿进行一定的鼓励,让孩子们树立自信心,要让孩子们持之以恒,还要给孩子们起榜样、示范的作用,利用多种机会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对幼儿来说会一生受益。幼年起我们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因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是经常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养成的,而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有一次我带小朋友户外活动回来,让小朋友们排队喝水,话音刚落就传来七嘴八舌的声音,每次都是这样。我看见保温桶旁的几位小朋友喊着:“你插队!要排队的!”我连忙赶过去,只见孙逸凡张开双手,挡在了杯子柜前不肯走,小朋友们被挡住了,挤在一起乱成一团。我把孙逸凡拉开,他却僵在那里不肯走,还大声哭喊起来:“我不走,我要喝水!”我耐着性子对他说:“我不是要批评你,你先告诉我是怎么一回事。”这时其他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说:“孙逸凡不排队!还插队。”“他还推我!”听到孩子们纷纷告状,孙逸凡则一脸不屑的表情。于是我问孙逸凡:“真是这样吗?老师相信你不排队是有原因的,你把你的理由说给大家听听吧!”听了我的话,孙逸凡委屈的跟我说:“我口渴,我不要排队,他们太慢了。”“小朋友你们渴吗?”“我们也很渴。”“小朋友们都很渴,这该怎么办呢?”这件事后,我引导孩子们讨论我们的队为什么总排不好,他们很快的找到了有人插队的原因,并且告诉他们:大家都很渴,但是不能因为自己口渴就可以不排队,这是不对的。后来孙逸凡小朋友也主动和大家道了歉并表示自己以后不插队了,小朋友们也都接受了他的道歉。
通过这件事,我深切的感到:幼儿的常规习惯养成非一朝一夕,需要有重点的关注、教育,并采取多种方式去进行培养。另外,常规教育也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教育随笔:排队啦!
每次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时,特别是出去散步的时候,我们班有几个孩子总喜欢抢占排头,喜欢插队。目的是想跟老师站的最近,想跟老师牵手,或者以“老师”的身份在前面带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站队走在最前面,想当排头的孩子们越来越多。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满足孩子们的心愿,我想出了一个办法。站队前,我对孩子们说:“请把你们的小手伸出来”。孩子们高兴的伸出自己的小手,我走到他们身边,一一握一下他们的手,亲切地在他们的耳边说一句:“你的小手真干净”。或者说:“你的小手热乎乎的……”孩子们笑了,高兴的也在我耳边说一声:“你的手也热乎乎的。”或者说:“你的手和我妈妈的手一样大。”“我爸爸的手比你的大…….”随后脸上露出得意和满足的表情。我说:“站队吧!”话声刚落,孩子们个个忙着找位置,很快就站好了对,没有抢排头的了。先抢一阵,再站队的现象彻底地消失了。
教育随笔:孩子插嘴,要善待
在集体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在我说话的时候总是有一些很聪明,很能说会道的孩子,他们会迫不及待的说出她们的意见与建议,有时会让活动增添姿色,有时会让老师不知所措,有时则更让老师哑口无言……尤其是大班的孩子,语言能力急速发展,在我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更是这样,总是举着手在叫喊着:“我知道,我知道……”。有的时候,甚至不举手就自己站起来,直接回答我的问题。
其实幼儿爱插嘴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当孩子知道某个问题的答案时,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说出来,让老师知道他是聪明的,这其实也是一种自信的体现。但因为个别孩子的插嘴老师不得不放下集体,而关注个别。也许关注个体是需要的,但对于一个集体活动,一味地集体迁就个体,虽然活动能照常进行下去,老师也没有多说什么,但是如果这样的场景多了,整节活动的效果就会明显下降,所以面对这种爱插嘴的行为,作为老师的我在活动后与他们进行了个别交流。
于是第二天,我在活动前就和幼儿达成共识,只要活动时能做到不插嘴,就奖励做一天的“小老师”。整堂活动下来效果非常好,虽然没有完全改掉,还是有插嘴现象,但是在活动中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相信以后多提醒幼儿持之以恒,应该就可以有所改变。
其实“插嘴”这种现象不是不好,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孩子“插嘴”,说明他们在积极动脑,是他们的一种表达方式,教师在给予他们肯定的同时也要让他们认识到另外一方面:上课的时候是不可以随便“插嘴”的,如果想回答需要经过老师的允许。相信有人会说这样做太过拘束,无法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但我觉得这样的现象,需要制止的时候就要制止,平时要抓好常规就必须做到持之以恒,要时时刻刻提醒幼儿,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教育随笔:孩子“插嘴”的背后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上课时的状态也不相同,有的认真听讲,有的则是有时会有点走神,还有的孩子更是喜欢在课堂上插嘴。我们班上的裴毅甜,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经常会在老师上课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插嘴”。记得之前我上一节语言课《秋婆婆》,因为这个活动的目标是在倾听、学说散文中的话后让幼儿看着图自己创编的,当我出示图片后,孩子们都纷纷举手想要回答,可没等我点名请孩子回答,裴毅甜已经脱口而出把这幅画的意思说出来了,之后回答的孩子思路就被她局限住了,纷纷照着她的话讲,几次都是这样,次数多了,我也有点生气了,就批评了她,并告诉她老师不请不举手的小朋友。可是没过多久,她又开始插嘴了。
班里像裴毅舔这样的喜欢“插嘴”的小朋友很多,其实这也是中班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这个年龄段孩子知识面相比而言比较宽,自制力又不够,好胜心又强,总想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同,知道一点就会喊出来,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牛头不对马嘴;有时,孩子插嘴还可能是因为对谈论的内容有兴趣,当他们对你说的内容产生好奇时,往往克制不住的会提出问题希望你解答。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孩子插嘴很多情况下都说明孩子们在认真的倾听、积极的参与思考,但不断的“插嘴”又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教师要在平时也学会倾听,当孩子在表达想法时,我们就要用心的去听孩子们讲述,给孩子们一个好的榜样,知道在别人讲话时应该认真的听;其次,在课前老师就要强调课堂的纪律,给孩子一个提醒;最后,当孩子插嘴时,教师不能去严厉的批评,因为那样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我们要去肯定孩子的答案,但是要适当给她“冷处理”,如:“你的答案是对的,但是老师不请你回答,因为你没有遵守我们课堂的纪律,没有举手回答问题。”
当然,好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养成的,坏习惯也不是一下子能改掉的,但是我们老师也要锲而不舍,坚持引导幼儿养成正确的倾听习惯,日复一日,帮助孩子改掉“插嘴”的毛病。
中班教育随笔:插班生“小羽”
小羽是我班中班第二学期的插班生,适应性较差,各方面能力和本班孩子差距较大。性格内向,缺乏自信,自卑感强,遇事总要躲避。有一次,手工活动时,大家都在饶有兴趣的剪剪贴贴,小羽怯怯的拉了拉我的衣角,一边哭一边说:“老师,我想妈妈。”我看了看桌上,小雨的手工材料原封不动的摆在那里,原来,小雨在这之前从未上过幼儿园,什么都不会,难怪会哭。于是,我牵着她的手回到座位,蹲在她身旁,轻轻地说:“我们一起把漂亮的小鱼做出来,妈妈就会来接你了,好吗?”“可是,我不会。”“没关系,老师和你一起做。”一开始,我手把手的教她怎么用剪刀剪,当剪了一小部分的时候,试着放手让孩子自己独立剪,我在旁边不断的鼓励:“你真厉害,瞧,都没有把小鱼的身体剪破。……”讲评时,我热情的表扬小羽的进步,将她的作品摆到显眼的位置,使他也体会成功的喜悦。因为,我知道,此时的积极评价可以帮助她获得强大的推动力,会使他变得更自信,更快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个班级的各种活动中去。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整天就是和一些可爱又吵闹的小家伙在一起,当我踏入这行我才知道班级管理并不如我想象那般充满情趣,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也常常我兴步维艰,暂且不论如何去面对家长的评头论足,如何去穷于应付各咱繁杂的事物,就是班上那几个部题学生也是让我焦头烂额,更何况我还要花精力进行英语教学的探索。于是,当一个又一个难题压来时,我真的不知所措,只好滥用职权简单的应对学生,然而班并不因为我的专制和压管理有所改变反而更加杂乱无序。正当我迷茫景,我有时候会翻阅一些关于幼儿教育的书籍,从中多学习智者的引领,好似灯塔。一下打开了我狭隘的眼和界,闭锁的心灵。唤醒了我创新的勇气!所以在今后我一定认真学习,并做好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教育随笔:别插嘴,耐心听别人讲
俊宇小朋友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小男孩,长得胖乎乎,可是他有一个令人头疼的“毛病”——爱插嘴。说起这个“毛病”的由来好像是从刚开学的时候开始,那时候我在上课,他呀,就在下面学话,有时候向他提问,他站起来不会回答,只好请他坐下,认真听别的小朋友回答,可是最近他又变成了爱插嘴的“毛病”,比如我刚说个开头,他接过去就叽里呱啦地讲个不休,惹得其他小朋友也跟着讲,在课堂上根本听不清我的话。这可怎么办呀?
于是,有一次我请小朋友去喝水,我刚说:“请苹果组的小朋友去喝水”。他便叫:“樱桃组也要去”这时樱桃组的小朋友一起涌向了茶杯柜,见此情景,我灵机一动,先让小朋友们回座位上去,然后宣布:现在请柏俊宇小朋友来当小老师。孩子们见状,都觉得好玩,嘻嘻哈哈炒成了一团,柏俊宇大声喊:“苹果组去喝水。”丝毫没有用处,大家都没有按他的话做,我趁此机会对他说:“你看大家都在说话,你一个人的声音怎么能比他们那么多人的声音大呢?老师上课的时候你总是讲话,别人还能听得见吗?他红着脸摇了摇头。通过这件事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上课也不插嘴了。
以后我在开展各种活动的时候,再也听不到柏俊宇插嘴了,大家都安安静静的听课,举手回答问题,就连柏俊宇也知道大胆地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了。
这次解决了柏俊宇的问题以后,我也在思考,作为老师更应该针对各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比干巴巴的说教要有效得多。以后要多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更多的好习惯,真正地因材施教,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育随笔:合理对待课堂“插嘴”现象
教师的语言艺术对幼儿的行为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语言运用的不恰当,不但会降低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还会对幼儿的行为造成不利的影响。而教师语言运用的恰当利用,则对孩子性格的培养有者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将幼儿行为引导到一个正确的道路上。
记得在刚开始带小班孩子的时候,有一次上课我在讲述一个问题的时候,一一小朋友在我说话的时候插嘴,将我的话打断。面对他的插嘴,我当时很生气,当时立马转过头生气的对他说:“老师说话的时候,请你不要插嘴,这样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说完只见一一低下了头。事后我并没有在意,但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一一变得不爱举手发言了。之前他在活动时特别积极,踊跃发言,经过回想我意识到也许是我上次在上课的时候一一插嘴被我训斥,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经过反思,我意识到一一当时只是对我的问题很感兴趣,他想表现自己,好得到老师的认可,可是我当时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当着所有小朋友的面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小班幼儿时常会有插嘴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合理的去引导,面对“插嘴”现象,我们不能立马去严厉制止,抹杀孩子想要表达的欲望,应该换一种说话的方式对他说:一一懂得问题真多呀,但是你先安静地听完老师的话,我们再来听你的好吗?我想这个时候一一他会耐心的听完老师的话,因为他得到了老师的尊重。
随后我也找一一单独谈了一下,告诉他上次是老师不对,下次我会注意的,经过我的开导一一也慢慢打开了心房,又变回了曾经那个喜欢积极发言的小朋友。
面对孩子的“插嘴”现象,我们要用肯定的语言,亲切的目光,善待这些“插嘴”的幼儿,如果我以后合理对待幼儿的“插嘴”现象,那么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育随笔:队伍里的小排头
每天早操和户外活动前的排队真让人头疼。我发出“排队”的口令后,孩子们就会疯狂的向站队的地方冲去。有的孩子连小椅子都顾不上放好,就迅速跑过去,你推我,我挤你.经常会听到:“老师,他插队”、“我站在这儿”。站在前面的几个孩子,有的抱着我的腿,有的抓住我的手,有的拉着我的衣服,我只能用更大的声音盖过他们,或者一一把他们的手拿开,批评他们一顿,可效果不大。我琢磨老这么乱可不是事儿,于是着手调查其中的原因。
我把几个总爱挤的孩子叫到身边问:“你们为什么排队时总爱挤?”“我想当排头!”“你们为什么想当排头呢?”“当排头多好,当排头在前走,离老师最近,我又把经常当排头的幼儿叫到身边问:“你们喜欢当排头吗?”有的孩子说:“喜欢。”有的孩子说:“有时喜欢,有时不喜欢。”在每次的活动中,每位幼儿都争着去做,但教师只是选择几个平时能力比较强的幼儿担任。时间长了,能力强的幼儿只能被动的接受,能力弱的只有羡慕的眼光。
怎样才能使每一位幼儿得到锻炼,又能让他们互相谦让着排好队呢?我决定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一下,听一听他们的意见。于是,我说:“那我们一起来想个办法吧!”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我又来问孩子:“大家都想当排头,可排头只能有一个,我们怎么办才能让大家都能当上排头呢?”楠楠说:“可以看谁的表现好,就让谁当排头。”其他孩子马上反对:“不行,这样还是有很多人当不上的。”玟玟说:“可以轮换着当,今天你当,明天我当。”孩子们争论不休。最后我们确定“轮流当排头”。每天选两名小朋友当排头。当排头时要聚精会神。
就这样曾经头疼的问题解决了,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我发现,其实中班幼儿的已能尝试解决一些问题,日常孩子中许多问题,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往往是我们大人不信任孩子,剥夺孩子们的权利,包办代替解决问题。其实我们要做的恰恰是给孩子们一个机会,带领他们发现问题,然后商量讨论解决问题,仅此而已。
教育随笔:排队习惯的养成
教育随笔:排队习惯的养成
一转眼孩子们入园已经快两个月了,通过这两个月的幼儿园生活,孩子们都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看着孩子们排队洗手、喝水,排队玩滑滑梯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一个多月前的场景。
一个多月前,孩子们的情绪刚刚稳定,熟悉了幼儿园的环境和老师,正是对幼儿园充满好奇的时候。每当叫孩子们排队洗手,他们总是乱成一团,推挤着走进盥洗室。喝水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记在水桶旁边,倒好水的孩子就在原地喝水,经常发生把水撒到衣服上的事情。玩滑滑梯的时候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孩子们看到滑滑梯兴奋极了,完全不顾老师的提醒和要求,一个劲的想往上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决定尽快帮助孩子们养成排队的习惯。
每次餐前洗手的时候,我按照不同的小组,依次叫每一组的孩子按座位顺序排好队,然后才能到盥洗室洗手。如果有孩子没有排好队,那就请一组小朋友帮助他,等大家都排好了才能去洗手。每天吃点心、吃饭之前都这样反复的进行,现在孩子们一听到洗手,都会主动按照顺序排好队。
给幼儿建立喝水排队的秩序难度很大,因为孩子们往往在户外活动回来后最想喝水,这时候水桶前的孩子也最多。他们从室外回来,没有按照小组排队的意识。因此我尝试在水桶前贴上小脚印,让孩子们沿着小脚印站好,主动排队。但这样一来,水桶两侧拿杯子的孩子就很不方便,中间的路别排队的孩子堵住了。由于队伍太长,很多孩子会排到午睡室里。因此,我改变了小脚印的方向,并且在户外活动结束后,我先请幼儿坐下休息,然后请幼儿按照小组顺序去喝水。
玩滑滑梯的排队和在教室的排队有所不同,滑滑梯都在户外,孩子们都比较兴奋。我们按照做操的顺序,一个跟着一个,排成一列长长的小火车,又两位老师和保育员分成三组,让孩子们分别从不同的入口登上滑滑梯。既有顺序,又不会拥挤。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孩子们有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在洗手、喝水还是滑滑梯的过程中,都能有意识的主动排队。希望孩子们能在幼儿园里养成更多的好习惯,开心的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