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随笔:放开手脚收获多
发布时间:2021-08-08 教育随笔 幼儿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放开孩子得手脚吧,不要再用老眼光看待他们。摆脱束缚的孩子,想象力、创造力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你就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学前班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大,无论是创新意识,还是创造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如果在活动中老师能放开孩子的手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天户外活动,因风大我没让孩子们出去,在活动室进行了一次手工大比拼。以前,我都用传统的注入式或者填鸭式,老师教一步,孩子学一步。这次,我不知从哪来的灵感,决定让孩子们自己教自己,想测试一下他们的能力。于是,我把他们分成四组,有小组长负责,用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易拉罐、塑料瓶、纸盒等废旧物品进行制作,并要求他们动作要快,设计要精美,最重要的是有创意。听完我的话,孩子们就忙开了。只见他们在商量一番后,有的画,有的剪,有的刻,还有的涂色。过半小时后,孩子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拿着自己的作品让我看。啊!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收获真不小哇!什么小船、坦克、汽车、书包、沙发……各式各样,形象逼真。最令人叫绝的是柴文哲小朋友制作的组合书柜,简直跟真的一样。欣赏着孩子们的作品我赞不绝口,同时心中暗暗叫奇,没想到5-6岁的孩子身上竟然蕴藏着这么大的潜能,有着超成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活动中,他们会互相商量,互相合作,共同确定主题,整个过程完成的那么天衣无缝,彼此之间还学会了好多制作方法。
放开孩子得手脚吧,不要再用老眼光看待他们。摆脱束缚的孩子,想象力、创造力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你就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YJs21.cOM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幼教随笔:放开你的手
孩子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才能让只是在孩子的记忆中更加的深刻,教条式、填鸭式的教育之会埋没孩子的潜力,让他们成为被别人掌控的机器,放手——在某些时刻也许会激起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道说“花瓶”事件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区域活动的时间到了,孩子们看着我,都很期待今天老师又会给他们介绍什么好玩的玩具。我手里拿着数学区的材料也真准备给孩子们介绍玩法,突然我听到一个孩子说,你看,老师拿了很多的盒子,我们一起来搭房子吧!比比谁大的房子多好不好?听了他的话,我灵机一动:对阿,我为什么非要把游戏的规则灌输给他们呢,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材料的玩法呢?就像我手里的盒子一样,原本是要求孩子按照盒子外面的数字区喂食的,但是孩子的方法不也起到了教学的作用吗?
于是我把数学区的所有材料都分别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拿着材料自己玩耍。不一会儿我就发现了很多种玩法。如:用雪碧瓶做的花瓶,因为瓶子只有4个,而一组孩子有8个,孩子们就发现了分花片的方法,你拿四片,我那五片,他那三片,大家一起把花瓶打扮得很漂亮,最后一起来数一数一共开了几朵花……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孩子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才能让只是在孩子的记忆中更加的深刻,教条式、填鸭式的教育之会埋没孩子的潜力,让他们成为被别人掌控的机器,放手——在某些时刻也许会激起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道说“花瓶”事件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教育随笔:放开手,更快乐
这一周,幼儿园重新开设了中大班幼儿的阳光体育活动。这个活动将孩子们身体发展所需要锻炼的各种能力都巧妙地融合在游戏当中,会让孩子们在快乐游戏的同时,不知不觉的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抗病能力。它避免了体育锻炼时的枯燥、单一,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户外活动。
我们班的孩子是刚从小班升上来的,他们还从没有接触过阳光体育。看着操场上琳琅满目的玩具,看着已经有些迫不及待的孩子们,我真是有些担心。这么多玩具,这么多游戏,孩子们知道该怎样玩吗?他们能遵守游戏的规则吗?离开老师孩子们的自由选择,万一和大孩子发生矛盾又该怎么办呢……可孩子们好像无视我的担心,急切的问我:“老师,怎么还不让我们去玩啊?”“老师,快点儿吧!人家都去玩了。”看来,我这个总把孩子护在自己翅膀下的母鸡妈妈到了该放手的时候了。“孩子们,去玩吧!要记得老师提过的要求!”听到我的话,孩子们欢呼雀跃的离开了。我的心随着他们的四散而慌乱起来。眼睛开始在操场上不停地寻找我们班的孩子,生怕他们有些闪失。
我看到:从来不主动参加游戏的余海天小朋友正像个小解放军一样匍匐前进经过一片有障碍物的“高压网”;张怿翔小朋友在对旁边的小朋友说道:“哥哥,你教教我。咱们一起玩吧!”;岳宁馨小朋友一言不发的看着周围的小朋友怎样踩高跷,然后自己也像模像样的玩了起来;尹含悦小朋友正向别的班老师询问怎样抖自己手中的空竹;冯骜小朋友正在安静的排队,耐心的等待……孩子们带给我的惊喜太多了,没有出现我担心的问题,反而让我看到在不知不觉中长大的孩子。
听到游戏结束的音乐,孩子们像一群归巢的小鸟,快乐的依偎在我的身旁,开心的和我一起分享着他们的收获。看着孩子们一张张满足的笑脸,我告诉自己:放开手其实会更快乐!
教育随笔:多多会跳脚跳球了
今天,多多嘟着嘴让爸爸妈妈推进了班级里,随后,我就悄悄地和她妈妈招了一下手,示意她在孩子们看不见的地方等我一下。安慰好多多后,我就转身走出了门口。因为这几天每天的户外活动都在练习脚跳球,我想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孩子不愿来幼儿园。
接着多多妈妈担心的跟我说孩子今天说什么也不来幼儿园,说其他的小朋友都会跳脚跳球就我不会,不想去幼儿园了。我听她的妈妈说完后耐心的和她说:“你看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不错呢,并没有因为脚跳球不会跳而哭闹不止,她只是嘟着嘴巴跟你说不想来幼儿园,而且也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因为不会跳脚跳球而不想来幼儿园。而且您做的也很好,发现孩子不高兴了能主动询问情况,并且及时的和老师沟通。今天我再教教她,看看能不能学会吧。”送走多多的妈妈我就开始观察多多不会跳脚跳球的原因。
游戏活动一开始,只见多多拿起她的脚跳球就套在了左脚上,接着她用手往后一转,因为是反方向自然等她抬另一条腿的时候已经晚了,球缠在了自己的脚腕上。我看着她想哭的样子微笑着拍了拍她的后背,让她把脚跳球摘下来,我说:“哎呦,这个脚跳球还真是不好跳呢,咱们休息一下,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跳的吧。”我们坐在台阶上看着小朋友慢慢的套在右脚上往前一转,刷的一声就边跑边跳了起来。我问她:“多多,你发现小朋友和你哪里不同了吗?”她小声跟我说:“她们用的是这个脚我用的是那个脚。”我笑了一下,表扬她观察的仔细,就慢慢的给她讲:“你虽然用的是左脚,但是左脚也一定能像他们一样跳的很好,让我来拉着你的手再来学学吧。”她犹豫了一下,我就拉起她的手看着她套在左脚上,蹲下来,一遍一遍的用手往前给她转球,边转边提醒她抬脚,我转的越来越快她抬脚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我看差不多了,就抓起她的左脚让她扶着我原地转圈,看她慢慢的能控制自己的左右脚我就开始拉着她的手转大圈,慢慢的多多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也跟着她一起开心的笑了起来,虽然这天天气有点热我此时已经汗流浃背,但是真心的为这个班里唯一一位用左脚跳脚跳球的女孩子感到高兴。在接下来的每天的户外活动中我都认真的观察不同幼儿的运动状况,根据孩子的表现及时的进行点评并且表扬那些做事认真努力的幼儿,激发她们运动的乐趣。现在的多多每天早上都盼着跳脚跳球呢!
通过多多这件事我认为在户外活动中老师要认真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选择适宜时机,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与帮助。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运动能力,培养幼儿勇敢、坚持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活动中我们要注意适度原则,既不过分保护,也不过度锻炼。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幼教随笔:意外的收获
今天的尝试收到了预想的效果,让我很高兴。以后我可以训练幼儿看老师出示的手指数字依次排队,让每一组幼儿都能排到队伍的最前面,与老师走的最近。
一、意外的收获
新学期大班的第一节美工课是折纸—气球。当我教孩子们折完最后一步并吹起来的时候,我问孩子们:“像不像气球?”孩子们都说“像”,紧接着有个孩子说:“还像小灯笼。”我细看也觉得确实像个小灯笼,当时我的脑子一闪:如果再将气球做成小灯笼不也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美工活动吗?它既是本次美工活动的延伸,更是一次升华。
我开始有意识地往“做灯笼”上引:“老师也觉得它很像个小灯笼,怎样才能更像一些呢?”沉默了约半分钟,宋文卓小朋友回答:“把它挂起来就像了。”宋彤小朋友说:“还要做上穗头。”我又问:“用什么做穗头呢?”孩子们有的说用毛线,有的说用漂亮的纸剪成细条也行,最后我给孩子们提供了皱纹纸。至于用什么线把穗头扎起来,并能顺利地从气球下面穿进、上面穿出,凭我的经验,用细电线最好。不过我没有将我的经验告诉孩子们,而是同时提供给他们两种线:一种是细电线,一种是毛线。有些选了电线的孩子不太费事就做好了,而选了毛线的孩子好容易将毛线伸进气球下面剪好的小洞,却怎么也穿不出来,纷纷跑到我面前求助。我让他们去已做好灯笼的同伴那里看看是怎么做的,又拿两种线比较演示了一番,孩子们恍然大悟:毛线软软的,难以穿进穿出,细电线挺挺的、直直的,容易穿出来。在孩子们都做完小灯笼之后,我给他们提了一个建议:用电光纸剪两朵小花,小灯笼的上面和下面各一朵,用细电线重新穿过。这样做出来的小灯笼既逼真又美观,孩子们都爱不释手。
这次美工活动,孩子们兴趣一直很高,特别是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高高挂起来时,更是开心,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我也觉得,这次意外的收获真好。要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做个有心人,能从平时的突发事件中发现其蕴藏着的教育价值,并抓住机会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这样的意外收获还会很多很多。
二、不妨倒着排
一直以来,幼儿排队都是按照身高由高到低或是以小组的顺序排的,因此孩子们在队伍中的位置也是相对固定的。但是最近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外出散步时,我让幼儿边观察边思考,可是回答我提问的总是那几个排在队伍前面的那几个孩子。走在后面的孩子或三三两两自顾说话,或东张西望,根本不知道老师在干什么。
事后我想,是我平时忽略了这个问题。排在队伍前面的幼儿看的清,听的明,能及时跟着老师的思路转换进行思考,而后面的一些孩子根本听不清老师在说什么,也看不清老师在指什么。长此以往,难免会让他们产生一种被老师忽略的感觉。如何来缩短与他们的距离呢?今天,我试着让第五组的幼儿排到了最前面,后面依次为第四、第三、第二和第一组,孩子们感到既新鲜又兴奋。尤其是平时总自顾自说的孩子能很投入的参与到散步、观察活动中了。
今天的尝试收到了预想的效果,让我很高兴。以后我可以训练幼儿看老师出示的手指数字依次排队,让每一组幼儿都能排到队伍的最前面,与老师走的最近。
教育随笔:该放手时就放手
萌萌从家里带来一本新图书,认真地坐在那看着,明明看见了,高兴地跑过去,抢着要看,萌萌连忙把书藏起来,不给明明看。明明流着泪,撅着嘴巴,一脸被欺负的样子,跑过来跟我说:“老师,萌萌不给我看图书!”看到这种情景,也许有的父母会赶紧去哄明明,把萌萌的图书拿给明明,或者给明明重新找一本书。这样的结果会怎样呢?显然,明明不会再哭了,而且很高兴。但明明会觉得自己的这种做法是对的,自己不高兴、哭闹是有道理的,这种情绪成为他获取利益的手段,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还会这样。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排除对他的注意,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也许他会哭一会儿,这个没必要担心,适当的哭泣对身体是有利的。相信他不会哭的时间很长,没人理会自然会停止哭泣,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强,他会静心想想如何才能看到那本书?知道生硬的抢夺不起作用,相信态度会有所转变,友好地跟伙伴交谈——“萌萌,我和你一起看书,好吗?”、“萌萌,我给你用我的彩笔,你给我看看你的书,好吗?”、“萌萌,我的好朋友,刚才抢你的图书是我错了,对不起!我们一起看书,好吗?萌萌不会再次把书藏起,结果是两个小伙伴一起高兴地看书。相信明明以后再也不会粗暴地抢书
日常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屡见不鲜,我们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一一处理,一些所谓的“帮助”只会助长孩子的不良情绪,造成孩子的胆小怕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不良习惯的形成。所以要求我们对孩子适当放手,遇到问题时,首先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相信比我们的介入要事半功倍!
放开孩子的手脚
每天中午吃完午饭的时候,就是我们班纪律最乱的时候,到了这个时间,老师一边忙着刷碗,一边忙着打扫卫生,同时又要看好孩子,保证他们的安全。还要顾虑那些吃饭比较慢的孩子。
今天中午大部分孩子都吃完午饭了,还有一小部分孩子没有吃完午饭,我还要看着他们吃完饭。吃完饭的孩子觉得自己没事干了就在那里闹腾,这让我烦心透了,我一边催着没吃完饭的孩子赶紧吃饭,让吃饱饭的孩子把板凳搬到桌子上,准备站队出去散步。孩子们一听到我这个口令纷纷都跑到前面站队去了,也不把板凳搬上去。这时候,我就叫我们班的小王钦诏把板凳一个一个搬到桌子上。我说:“王钦诏,你把那些在地上的小板凳都帮老师把它们搬到桌子上吧,可以吗?”王钦诏听了却很高兴,有一个孩子帮他的忙,他却急着说:“老师说让我搬的,没有叫你帮我,你干嘛搬呀?”我看了心里挺高兴的,孩子们也学会帮忙了,也会自己揽活了,更学会讨好老师了。这下我可找到一个小帮手了。
就像王钦诏一样,如果没有我从忙碌中抽他为我帮忙,我还不知道他这么厉害,这么会帮忙呢。平时在家里,家长应该放开手让自己自由发挥,自己能干的事情绝不能帮他们大包大揽,让他们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学校里也一样,老师适当让孩子做一些他们自己能力之内的事情,放开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大展拳脚,渐渐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这对以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帮助的。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表演区:放手让孩子去做,却收获意外的惊喜
表演区虽然投放了很多乐器,但是每次的区域活动幼儿只是在敲敲打打,场面是一片混乱。于是我在班里开展了“表演区还可以做什么的活动”,经过幼儿之间的讨论,我们最终决定开展一次故事表演。
首先我们选择了《姐妹俩》这个故事,并决定放权让孩子们自己选择角色,大部分幼儿都表现得很感兴趣。我将台词打印出来发给了表演的幼儿,又开始忙碌的准备故事中需要的道具。
过了几天之后,幼儿在班里开始了第一次排练,开始大部分幼儿都很感兴趣,但是没过几次有些幼儿已经失去了兴趣。于是我开始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朵朵说:“我觉得没有意思,我都表演了好几次了,也没有小观众,”
泽泽说:“我觉得准备的道具没什么意思……”
听到这些我觉得孩子们说的很有道理,我想如果是成人,也不喜欢别人把什么东西都准备好告诉自己去怎么做吧!
这次的故事表演孩子们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我开始调整自己的思路。
一天,我们正在进行《我们的身体》主题下的活动时,我跟幼儿分享了一个《生病不好玩》的故事,当幼儿听完故事后,小朋友都在讨论着,都对这个故事都很感兴趣。最后我们讨论决定将《生病不好玩》这个故事进行表演。
随后我们幼儿进行了选角色的环节,跟以往不同的是我没有去准备故事中的道具,而是让幼儿进行讨论故事中我们要准备什么。果然孩子们的想法很多,他们说:“可以准备盘子、碗、勺子、皮球、花等。”虽然只有几个小朋友参加了故事表演,但是在这个过成程中班里其他的幼儿也参与到活动中了。没过两天表演区就已经有很多关于《生病不好玩》故事的道具了,每天早上都能听到有的小朋友说:“看,我们表演区的材料又多了一些,他带了盘子等。”并且故事里还需要花,泽泽准备了一束真的花带到了幼儿园,其他小朋友看到泽泽带来了鲜花,对这次的故事表演更加感兴趣了。听到孩子们说这些,我感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惊喜。
当幼儿在进行第一次彩排时,小演员们邀请了其他小朋友前来观看。第一次表演还算顺利,表演结束后我们进行了讨论,
洋洋说:“生病的小朋友要是真的能够躺在床上休息就更好了”。
大果说:“我很喜欢看小朋友表演,要是每次都能邀请我就好了”。
还有的小朋友说:“道具需要再丰富一些等。”
通过大家的讨论表演区的小朋友又进行了调整,我们增添了小床、被子、鲜花、门票、邀请函等。在这次的环境打造中,我们分为了两个部分:老师准备的材料、幼儿自己准备的材料。如我准备了小床、被子等,其他的都是孩子在表演后进行讨论,然后陆续添加的。这次不是只有老师在埋头苦干,而是让孩子们也参与到我们的环境创设当中了。
通过这次对表演区的打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到了在幼儿自主表达创造的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
教育随笔:严要求 高收获
教育随笔:严要求高收获
今年暑假,幼儿园要准备给孩子排练大合唱,去参加市里的合唱比赛,主要负责排练的是袁老师,而我也参与其中,辅助袁老师一起进行排练工作。
开始排练没多久,我就发现,袁老师对于孩子的要求非常的高,特别是在孩子对于动作的控制力度上。在合唱中,当孩子们唱到太阳升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要举起自己的手,控制在头顶保持敬礼的样子,一开始,很多孩子不是手升不直,就是没有停留在同一个高度,就这样,每天,都要求孩子用眼睛去看自己同伴的手的高度,再调整自己手的高度,还要有力量。手放下的时候,也要控制好力度,速度要快,不能有拍退的声音,甚至不能因为放下的时候用力过猛而使自己站立不稳。
当时,我总觉得使不使对孩子要求太高了,这么小的孩子,基本上有一半都使小班的孩子,能做到这些要求吗?可使事实证明,孩子使跟棒的,慢慢的孩子们的动作开始整齐了,也能控制住自己的力度了,我觉得孩子们做的已经很好了,能做到如此已经很不错了。可是,袁老师还是不满意,对孩子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眼神、笑容、动作等等都给予孩子明确的要求。
别说,经过辛苦的训练,孩子们的进步是很大的。在演出的当天,孩子们一上台就迎来了阵阵的掌声,在演唱的过程中,掌声也是接连不断,最终我们以绝对优势赢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通过这次对孩子们排练的活动,我深深的感觉大,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严要求,有时候并不是苛刻的对待孩子,辛苦过后,总会有令人期待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