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里你能抓住的教育机会有多少
发布时间:2021-08-16 幼儿园开学一天的活动方案 宝宝入园第一天寄语 一天幼儿园工作总结范文职业父母都很忙,一天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很短。父母们都觉得自己在事业上打拼,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长,事实上按教养的标准,大部分父母是在养孩子,而不是教孩子。
教育孩子的一个重要法则是过程法则。儿童教育是平时点点滴滴的渗透,若干年后才看到教育的效果。如果我们平时没有进行长期的细致的教导,心里又带着高度期盼的心,难免许多的父母到时会感到失望。
即使是只有短暂的时间相处,如果是个有心人,我们仍然可以做到殷勤教导孩子。一天的24小时,我们可以发现24个教育孩子的机会?
1、早晨孩子还在被窝里,用轻吻或轻拍唤醒孩子,告诉孩子,我爱你。让孩子学到早晨用爱问候他人。
2、在孩子面前迅速穿衣服,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醒即起,显得动作利索,并可以和孩子比赛谁穿衣服快。
3、表扬孩子在头一天晚上就准备好自己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告诉他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4、在早晨的时候,轻声哼自己喜欢的歌,给孩子传递早晨轻松愉快的心情。
5、掀开窗帘,为今天的来临表示感恩。同时告诉孩子今天能有工作真好,并展望见到一些有趣的人。
6、在起床后,带孩子一起做俯卧撑或伸展运动。开始孩子会不愿意,但是当坚持形成一个习惯后,他会在每天起床后做点简单的暖身活动。
7、为孩子准备早餐过程中,请孩子参与做点工作,比如烤面包,热牛奶等。
8、在孩子上学的书包里放一张“我欣赏你”的卡片,上面写上你对他的一个品格欣赏,并写上我爱你。
9、在孩子整装出门前,鼓励孩子照看镜子,自己检查衣装是否整洁,精神是否饱满。
10、下班后回家,当看到配偶和孩子都过来迎接问候时,(事先和妻子建立家庭传统,就是当夫妻的一方谁先下班,要带着孩子一起到门口迎接晚来的家人),先问候配偶,然后再亲孩子,让孩子明白父母彼此相爱。
11、训练让孩子为回家的父母拿拖鞋或接过文件包。
12、将手机调成震动,并告诉孩子你很重视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所以你需要将手机调成震动。
13、告诉孩子今天工作中有意义的事情或开心的事情,和孩子分享你的工作。
14、专注倾听孩子的分享,不轻易打断并积极回应。最后可以告诉孩子你的一些建议。
15、和孩子一起运动。球类,跑步,游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鼓励孩子坚持。
16、当孩子想看电视,约定好时间。内容由父母事先选定。陪在一旁,当孩子有问题时,可以讨论。
17、在餐桌上,为桌上的饭食感恩,并欣赏烹调人的手艺。
18、家庭设定亲子共读时间,全家一起读有益心灵的童书,并一起讨论。
19、家庭游戏节目。全家一起做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捉迷藏。
20、鼓励孩子找到一些智慧的话语,也可以发现孩子说的智慧的话,让孩子抄出来,贴在房间的各个地方。
21、训练孩子过规律的生活,到时间就需要准备睡觉。
22、检查孩子是否为明天做好了准备,如书包,衣服,文具用品等。
23、为孩子今天的一天的表现做个简短的评价,鼓励好的表现,不好的表现提醒孩子改变,并告诉孩子过犯已经被完全原谅。
24、在孩子睡觉前讲一些轻松美好的心灵床边故事。掖好被子,亲吻孩子,道晚安。
“当殷勤教育子女”,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古代先贤的智慧依然可以为我们所用。如果我们愿意用心去教导,就会发现教导的机会其实很多,我们可以做到顺势而发,不着痕迹。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财商教育,你懂多少?
山东济南一家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统一佩戴着近来备受争议的“绿领巾”在济南动物园游玩。幼儿园的负责人说,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教育方式对不对。孩子们的年龄还小,还不够加入少先队员的年龄,给他们统一佩戴绿领巾是对孩子的一种激励措施。他们不会受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绿领巾事件”的影响,而改变这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给孩子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成年人希望借此为之灌输的东西。缺乏财商产生“四大家族”“由于中国年轻一代缺乏财商,导致了新‘四大家族’的产生。”光大银行国际金融理财师任远在开场时便分析了中国的新“四大家族”———首先是卡奴族,这有年轻化趋势,尤其是许多80后年轻人拥有多张信用卡,每个月都在卡与卡之间“倒来倒去”;其次是房奴族,房贷占家庭收入不宜超过,但现在很多年轻家庭超过了50%;第三是月光族,根本存不了钱;第四就是啃老族,花掉父母的养老钱。传统的财商观念也许成了孩子们成长的一种羁绊,对此家长却可能毫无意识。比如家长常教育孩子“你这样花钱,老子挣钱容易吗!”“钱是存来读书用的!好好学习,不然就没有好工作。”“没钱就讨不到老婆了!”理财专家表示,亲子理财教育不仅是指导助儿童认识劳动的价值和父母工作的意义,还帮助孩子学习规划梦想、管理人生,更重要的是在亲子理财教育过程中,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从小养成良好的理财行为习惯,从而奠定幸福人生基础。做家务奖钱要有技巧孩子挣钱可以从小培养,那么干家务给钱是不是应该呢?这个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有家长说,给钱可以引导孩子自食其力的观念,但有家长则认为会让孩子忽视了基本的家庭义务,同时不懂感恩甚至惟利是图。专家的建议是,“比如倒垃圾,在孩子5岁前,这是他的劳动能力所不及的,为了鼓励他的劳动兴趣,你可以给他一定的经济报酬,让他学会把钱存起来,去买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5岁以后,按照他的劳动能力,他足以担负倒垃圾这项任务,这已经是他的义务,就可以不给钱。”类似的,可以教育孩子把废品拿去卖,教育他任何东西都要珍惜,都是有价值的。到了一定年龄,孩子可以兼职赚钱了,这时就可以鼓励他,“如果你打工赚元,那么我补贴500元。”以此引导他通过劳动养活自己。但是必须正本清源的是,第一绝对不能省饭钱去买玩具和书,第二绝对不能靠帮同学做作业赚钱。引导孩子有计划存钱挣钱之外,就要学会花钱。与会专家建议,给孩子一个账本,并准时按月给孩子支付零用钱,不要随要随给。到下一个月,必须交账本才能领到新的零用钱。这样迫使孩子形成理财的习惯,逐渐形成有计划地花钱,在一定限度内把钱花好,而不至于无底洞。除了挣钱和花钱,存钱也是必须的。“不在于存多少,而在于储蓄这一个习惯。”任远说,如果给孩子100元,那么不要求他就能存50元,哪怕坚持存元都是好的习惯。存钱也要有分门别类的习惯,比如给三个存钱罐,让孩子分别贴上卡通标签。比如一个是书本,一个是玩具,一个是零食,还可以把目标比如“一辆单车”贴上去。这样让孩子养成积少成多、达成目标的心理习惯。在小学的时候,就可以带孩子去银行,让孩子自己开存折存钱。“记得是开存折,这样孩子就会对所有的流水收支有个明确的感受,懂得钱的来去和积累。”实例分析:特别“抠门”的小孩场景一:母亲节那天,瑶瑶咬牙给妈妈和外婆各买了一支康乃馨,妈妈和姥姥很感动。可是接下来两个星期,瑶瑶都在念叨“这可花了我两个星期的零花钱啊”。最后不得已,妈妈把钱还给了瑶瑶。场景二:瑶瑶一家和爸爸的朋友出去吃饭。点餐前,瑶瑶问:“这顿饭是我们请吗?”当她知道是叔叔请的,就高兴地松了一口气说:“这样我就放心了。”爸爸妈妈听了非常尴尬。专家支招:瑶瑶对金钱格外担心,说明她对金钱看得太重,甚至产生焦虑。可能是父母平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表演”让她产生一些认知:有钱才能买东西、上学和给亲人买东西,因此钱很重要,自己家里钱有限,必须省着花,才能细水长流。建议父母适度让瑶瑶参与一些家庭财政计划,如果年龄稍大,可以让她了解家里的财政状况,让她知道父母大概的收入,缓解她对钱的焦虑。让她懂得金钱的用途最终是消费,只要有价值,就值得花钱。节约还是为了合理消费,而不是守着钱不放就是最好的。问答题:爸妈谁赚钱更多?孩子问:爸爸和妈妈相比谁赚的钱更多?专家分析:学龄前的孩子已经有很强的观察能力,他们会通过平时谁付钱来判断谁更有钱。比如全家一起去超市购物,他会注意是妈妈掏钱包来付钱的,于是认为妈妈有钱。但是在全家一起去吃饭,埋单的又是爸爸,他又会认为是爸爸更有钱。如果此时父母再将金钱作为武器来对付彼此或者孩子,比如无条件给孩子买东西讨好孩子,让他跟自己亲,这对孩子的混乱金钱观无疑是火上浇油。建议父母如果在理财和消费上无法统一,那么起码在面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时候,要共同作战。以有良好消费习惯的一方为主进行教育。还要让他知道爸爸妈妈的财富是家庭共有的,避免孩子问到谁有钱的问题。不同年龄阶段的财商培养内容:3岁以前:辨认钱币面值5岁:让孩子知道钱是怎么来的6岁:让孩子数清大量钱币7岁:懂得看价格标签8岁:可以通过劳动赚钱9岁:能制订简单一周的开销计划,并知道购物时比较价格10岁:懂得存钱,以备大笔开销
算算宝宝一天能花多少钱?
现在很多人都想多要一个孩子,确实,一个宝宝太孤单了。而从我本人出发,也喜欢膝下多儿女,所以很赞同要二胎或多胎的想法。只是,养育儿女,不得不立足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婆婆经常跟我说当年养两个孩子的艰辛,生活总比一个孩子的家庭差,吃口肉都显得那么困难,这在《金婚》里,也有所体现。不过,现在的经济条件已经完全超越了那个年代,否则,社会主义就白建设了。但是,准妈妈和准爸爸们,还是应当量力而行。
在宝宝出生的最初六个月里,我算过一笔账,看看多了个小宝宝之后,家里增加了多少支出。结果是:每个月平均多开支3000元。
最初的六个月,涉及生孩子住院、买待产包以及宝宝的最基本用品,一次性投资所占比例较大。到了6个月以后,保姆费用(再大点就是上幼儿园费用)、餐费、玩具和学习用品,就变成大头了。
毛毛现在1岁多了,除了保姆费用,似乎没有大笔的支出。但滴水成河,那些点滴的零碎钱,加起来也还不是小钱了。
先说吃的。
我想,孩子可以用得差点,穿得差点,但吃上边可不能亏待。虽然达不到书上所言一天一斤蔬菜二两肉三两主食一两豆制品,但每天尽量荤素结合,外加适量补充一些保健品。
1、奶粉:约18元/天(雅培,盒装的,比桶装的便宜三分之一)
2、补钙等:钙冲剂or钙颗粒:约3元
鱼肝油:约2元~4元
补锌等的奶伴侣:约2元(偶尔)
乳珍:约4元(经常)
3、果泥菜泥:每天一瓶,4元or7元多点(不爱吃蔬菜水果,只好给补点罐头)
4、奶酪:约3元~6元
5、酸奶:1~2元
6、饼干(好多鱼,小熊饼等)、海苔等零食:约5元
7、水果蔬菜肉蛋等等:约5元
仅仅吃的,每天约50元,这还不包括带他去吃馄饨侯等的钱,以及给他加点鳕鱼之类的好吃吃。
当然,各有各的养法,穷养也有穷养法,以上的这些保健品和零食,有些孩子可能从来没有吃过,甚至有的家庭都不给补钙(个人认为这个不应该,现在环境太恶劣,补钙还是必须的),那么,也就非常省钱了。
再说穿的。
1岁以内,宝宝每个月长2厘米左右,到了1岁以后,宝宝们平均一年长7~10厘米。所以,宝宝的衣服,基本每个季节都得买新的。1岁以内,如果不用纸尿裤,那么裤子怎么也得准备10条。如果去商场买这些东东,每件都要花上你一张以上的五十大钞甚至百元大钞,那不是平常人家所过的日子。如果去集贸类市场去买,就能省下很多钱给宝宝买点好吃的了。
最好的,就是去前辈家里要些旧衣服,省钱又好用。
我的想法是,到了幼儿园,还是得穿好一点,免得被老师和小朋友欺负。
再说用的。
平时零零散散给宝宝买东西,没有统计过,所以不知道大概要花多少,这么一算吃的,再加上穿的用的玩的,看来,小东西还真挺能造钱的,不过,也可多可少。(不列举了,简直头疼)
那天,有个妈妈说,孩子的奶瓶真贵,两个就花了她八十多。是啊,不过,她可没有觉得自己买一套七八百元的床品有多贵。如果少买一套床品,就可以给宝宝买很多的用品了:奶瓶、学饮杯、吸管杯、碗、勺子、学习筷、马桶、椅子、餐椅、玩具、各类卡片、图书……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都会这么想,可是,究竟怎样才能算是不输呢?
我现在时常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迷茫,有些担心不能承受这样的重担。可是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又能怎样呢?只能说:物质上能够满足的,我尽量满足他;精神上能够丰富的,我尽量丰富他。其他的,顺其自然吧……
关于孩子的教育,你知道多少?
孩子的教育是每个家庭最重要的主题,然而,有的父母费了很多的精力物力财力,发现孩子并没有向他们期望的目标发展,于是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很挫败,也引发焦虑、愤怒、无奈等情绪。
为什么?
很少有人觉察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愿望,安全感……
还是遵从有利于孩子的成长需要。
如果你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然有溺爱、包办替代、过度控制,
这样孩子的逆反就不可避免了。
从发展心理学来看,孩子在不同成长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我们只有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
从孩子成长的需要出发去爱、去支持、去引领,让孩子在不断探索中提高认知,增加独立与自信,这样的孩子才能真正的优秀。
心理导师李少成教授说:做好家长,就是给孩子塑造美好的未来!
所以,父母的成长是孩子优秀的基础。
经常觉察自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在无意识地满足自己,还是在成就孩子。
如果能分的清楚,你的教育模式就会改变,
当然,孩子的成长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亲子假期,抓住教育孩子的8个最佳时机
美国心理学家、家庭问题专家罗斯蒙德曾谈到,现代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比过去多,也更讲民主,但总体而言,孩子却比过去骄纵。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家长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似是而非的观念。其实,如果父母能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就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受挫时。
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不是与生俱来的。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建议,孩子遭受挫折时,家长要用“成长型理论家学习方式”教育孩子。如孩子被骗走一块糖,要告诉他:这也是件好事,因为你学会了识别谎言,以后不会再被骗。这样,坏事变好事就逐渐成为孩子的惯性思维。今后面对挫折时,就不那么愁眉苦脸了。
2.困惑时。
当孩子感到困惑,家长就可抓住他渴望解决问题的心理,及时帮着疏理。比如,某天孩子回家不停念叨“什么叫理解万岁”,妈妈可以自然地给孩子讲自己与同事发生误会的事,并告诉她,被人误会在所难免,如果自己没错,要及时与对方沟通;有错就找机会道歉。
3.待客时。
待人接物是孩子的必修课,外出做客或家中来客人,孩子的言行都会不自觉地“规矩”起来,家长可适时点拨,效果很好。比如,客人带了礼物,爸爸可适当提醒:“是不是忘记说什么了?”如果孩子还没意识到,可对客人说:“谢谢您送的礼物,我代孩子谢谢您!”,这时,孩子会自然的学会说“谢谢”。
4.家长会时。
不论表现好坏,家长会都是孩子最不安的时候。父母不妨借此机会,与老师充分沟通。尤其当指出孩子在校问题时,要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先将孩子在家的优良表现向老师汇报,并充分交换意见。沟通结束后,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孩子一般乐于接受,并会在日后积极改正。
5.感兴趣时。
发现孩子用物品探电源插座等举动,家长会立刻制止,但此时还要看到孩子对家用电器的浓厚兴趣。不妨从此入手培养其学习能力,再给予必要的安全教育,鼓励和支持安全的探索行为,因材施教。
6.不良行为刚露头时。
孩子养成坏习惯,往往与初次发生不良行为未能及时纠正有关。幼儿没有是非观,如把食物扔地上、无缘无故打小朋友、不给吃就大哭等,家长应抓住这“第一次”,帮孩子打下好基础。
7.取得成绩时。
孩子取得成绩时,自信心也比平时强,家长要抓住这个机会加以肯定和鼓励,帮他把一时的热情转化为持久的动力。同时,也别忽视可能出现的骄傲自满情绪。
8.小伙伴取得成绩时。
心智发展成熟的孩子都有不甘落后的共性。小伙伴取得成绩时,孩子表面上可能满不在乎,但往往暗下决心,要迎头赶上。父母应抓住时机进行指导,提出适当的目标。切不可过分攀比,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抓好教育孩子的“时机”
导读:所谓的“火候”就是孩子对这个问题最感兴趣的时候,而最佳的“炒菜”时间就是回答孩子问题的时间。俗话说“热炒热吃好消化”,当孩子对难题最有兴趣,最想知道答案的时候,父母只需利用很短的时间,耐心地为孩子讲解,就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什么光能让我们看见东西?”“什么是宇宙大爆炸?”当孩子看完科幻动画片后,总会带着一大堆“问号”去找爸爸妈妈。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是立刻回答他的问题?还是先让他“一边玩去”,忙完自己的事情再说?建议你选择前者,因为,教育孩子和“炒菜”一样,一定要抓住火候。
要知道,教育孩子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时甚至还会事与愿违。这里除了方法以外,还有一个时机问题。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论著《学记》首先提出“学其可之谓时”,强调了教育要抓住时机。确实,教育孩子的时机就同炒菜时的火候一样,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却直接影响菜的色、香、味。因此,父母教育孩子不一定非得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只要善于捕捉教育孩子的时机,就能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其实,所谓的“火候”就是孩子对这个问题最感兴趣的时候,而最佳的“炒菜”时间就是回答孩子问题的时间。俗话说“热炒热吃好消化”,当孩子对难题最有兴趣,最想知道答案的时候,父母只需利用很短的时间,耐心地为孩子讲解,就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当孩子发问时父母一定要抓住这个火候,即使答不上来,也要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你可以自己查资料,找答案,也可以全家人一起讨论。孩子提问题,说明他在思考,这个时候家长决不能泼冷水,否则会伤害了积极性,久而久之孩子就丧失了思考、探索的勇气。
此外,教育孩子还应贯穿在日常生活之中,抓住各种有效时机,随时随地、见缝插针地去进行,例如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大都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父母如果是有心人就会发现在孩子的评论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此时用浅显易懂的言语及时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问题,效果也会很好。
当然,光能抓住火候也是不够的,家长也要切实做好“炒菜”前大量的准备工作,也就是说,要先孩子一步进行大量的知识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更从容地为孩子“烹”出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