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同哭声代表不同心情
发布时间:2021-08-28 不同房子幼儿园说课稿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导读:我们发现婴儿在“撒娇”、“生气”、“饥饿”、“困倦”、“难过”等不同心情状态下,所发出的哭声是不同的。声音的高低(频率变化)及其变化模式、强弱(音量变化)及其变化模式、速度等都是不同的。
我所在的长崎大学医学系的研究小组,曾经找到20名志愿者,她们都是生产不久的母亲,我们到她们家中观察婴儿的哭声以及当时的状况,并对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然后将婴儿的哭声与当时的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我们想知道婴儿在撒娇、饥饿、困倦等各种状况下所发出的哭声是否存在差异。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婴儿在“撒娇”、“生气”、“饥饿”、“困倦”、“难过”等不同心情状态下,所发出的哭声是不同的。声音的高低(频率变化)及其变化模式、强弱(音量变化)及其变化模式、速度等都是不同的。
我们收集了婴儿“撒娇”、“生气”、“饥饿”、“困倦”、“难过”等不同心情状态下的哭声,并根据这些哭声的特征,研发出可以自动判别婴儿哭泣理由的程序。这一程序的准确率为66%(是盲目判断的准确率的3倍),基本上可以判读婴儿哭泣时的心情。目前,我们正准备将其应用在育儿和临床领域。
为了帮您简单地理解宝宝哭声的“含义”,接下来我将按照宝宝的“倾诉内容”,分别介绍他们哭声的特征(主要是声音的高低)。
◎“撒娇”时哭声的特征
“抱抱我吧!”“好无聊啊!”当宝宝想向父母撒娇时,发出的哭声比较高(与“困倦”、“难过”时的哭声相比)。也许因为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所以这种情况下的哭泣大多不会流出眼泪来。
◎“生气”时哭声的特征
当“没有找到好玩的玩具”、“尿布湿了,很难受”的时候,宝宝就会“生气”甚至“发怒”,此时发出的哭声与“撒娇”时的哭声相比,声音更高,而且尖锐、刺耳。通俗地形容,就像被火烫到似的。另外,也许是过于亢奋的原因,有时也会产生反作用,所以时而也会夹杂一些低音。
◎“饥饿”时哭声的特征
当宝宝肚子饿了,想吃奶的时候,发出的哭声大多混有“m”音。此时宝宝的哭声中,大多伴有类似“manma”、“ma—ma”的呼唤声。有趣的是,不管说什么语言的国家,婴儿时期饥饿的时候,大多都会发出混有“m”音的哭声。
◎“困倦”、“难过”时哭声的特征
宝宝“困倦”、“想睡觉”时的哭声,比“撒娇”时的哭声稍微低沉一点。当因为“妈妈不见了”、“妈妈都不抱我”而感到“难过”时,宝宝的哭声还要更加低沉一些。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不同的孩子干不同的事儿
导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孩子之间各有差异,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行为举止,形成不同的行为习惯,锻炼不同的生活能力。
当宝宝自己有意愿做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能阻拦,因为这正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以及自理能力的绝佳机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宝宝各年龄段能做的事情吧!
倒果汁或牛奶(2-3岁):如果想让孩子们自己倒果汁,首先他们应有足够的腕部力量,并且能控制手的动作,不至于把水倒在外面,可以把饮料事先倒在塑料小凉杯里,这样他们倒起来更容易些。
用手指蘸颜料画画(3岁):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已经能帮助他“自由创作”了,虽然他不太可能把颜料吃进嘴里,但还是要给他提供无毒无害的颜料更安全。
自己穿衣服(3岁):让一个3岁的孩子自己系上扣子还有点为难,但这么大的孩子自己穿脱有松紧口的裤子或套上一件T恤应该不成问题。
从婴儿床改睡儿童床(3岁):太早给孩子换床可能让他们睡不好,因为他在婴儿床里已经习惯了中途醒来时可以再睡着,可如果改让他睡在儿童床上,他可能还不懂得睡醒后不能下床走动,而应该接着睡觉。
上游泳课(4岁):在这之前,他们喜欢又跑又跳,不知不觉间锻炼了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此时,可以开始最基础的游泳训练了。
学习乐器(5岁):一个很小的宝宝就能用他的小手敲响小鼓,但真要学习乐器,现在是比较合适的时间,因为孩子到了这么大,才能够理解什么是重复,并且能读懂简单的乐谱。
一起做运动(5岁):上了幼儿园的孩子们已经知道,在团体中需要遵守规则和裁判,有了这样的意识,他们才能进行团体运动,懂得合作。并且随着协调能力和注意力的发展,他们能够在一起玩得更好,更开心。
自己穿鞋(5-6岁):此时他们小手的控制能力很好,能够完成这种需要按顺序一步一步做的事了。
独自淋浴(6岁):6岁的孩子平衡能力很强,站着淋浴也不会跌倒,但还是不应该把他一个人留在浴室里,因为他们可能不知道怎么调节冷热开关,需要你帮助他调节水的温度。
接听电话(6岁):长到这么大,你的孩子在接电话时询问“谁呀?找谁?”已经很熟练,而且很有礼貌,不会一拿起电话就说“喂,我妈没在家。”但这么大的孩子要给大人传个口信可能还不容易。
独自在朋友或亲戚家过夜(6-8岁):上了小学后,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更强了,不但能与小伙伴友好相处,而且在与小伙伴的家长交谈时也能很自如,如果他愿意,可以在假期去同学或亲戚家住一两天。
与孩子商量不代表迁就
导读:父母学会凡事与孩子商量,把做父母的意见耐心地传递给孩子,让他思考判断,然后再去行动;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置于孩子的思维高度,总能找到每个问题最合适的答案。
儿子迷恋于收集水浒英雄卡,于是就不停地吃干脆面,一日三餐的表现大不如前。用大人惯用的警告、批评等方式来纠正孩子当然可以,但我决定同他商量,寻找出更好的办法。
中午的餐桌上,儿子没尝几口饭菜,就不想吃了,只是很耐心地“陪吃”。(有时他还会找出借口来,不想吃啦,肚子痛啦)我同他商量:
“你真的不想吃了吗?”
他“嗯”了一声,点头,眼睛盯着我,心想我可能会发火或惩罚他。
“你现在不想吃也可以,但晚餐要到7点钟呢。在下午的时间里,你不能吃其他东西,行不行?”我只是同他商量,用一种不急不慢的语气同他讲,以便让他听懂,并进行思维判断。
“那我现在吃了呢?”
“很好,吃饱了饭,下午你就不需要再吃干脆面了。”
他显然理解了我的意思。
儿子没有说什么,开始用心地吃饭。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孩子吃饭,当然得“用心”。
我还想起了一份调查报告。中国的父母给孩子的零用钱竟然与发达国家相近,甚至超出,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我听说过一个全家人喝白开水,但省下钱来,每天供给孩子喝一听饮料的故事。而还有个事实,中国孩子人均拥有报刊,不到发达国家的1/6。
这些事实的原因在于,中国的父母在给孩子零用钱这件事上,从不习惯于与孩子商量,只要条件允许就满足他;吃的用的,从玩具到上百元的书包,都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父母自然地有权利要求孩子,必须在学习上取得优秀,第二第三都不行。这一点也不曾与孩子商量。
所以,我认为有必要使父母学会凡事与孩子商量,把做父母的意见耐心地传递给孩子,让他思考判断,然后再去行动;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置于孩子的思维高度,总能找到每个问题最合适的答案。
商量,不是简单的迁就,而是父母与孩子对话、沟通、相互了解,形成双方可接受的意见或办法;商量,不是父母发号施令,而是真正地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更当作一个孩子来对待。商量,使每个问题的解决都打上“民主”的印记。
与孩子商量,可以从下面的小事开始:
你现在不想睡吗?明早你能按时起床吗?
你要零钱做什么?一半行吗?喝点开水怎么样?
旧书包扔掉吗?买新的,不在我们这个月的花费里……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写过一篇文章,叫《商量,商量,再商量》,虽然讲的是大孩子的学习和教育,我想对于小孩子,商量也完全用得着。卡耐基曾经讲过:对待杀人犯,还该讲三分道理哩。与孩子商量,完全可行,赶快试试,看看会发生什么。
同孩子说话不要用儿语
导读:在与刚会说话的孩子交流时,千万不能顺着孩子来说话,同孩子说儿语,更不能用儿语来教孩子,比如看见汽车过来了,不能对孩子说“看笛笛来了”就是错误的,这时候大人要纠正并引导孩子来摆脱儿语,把规范的语言教给孩子,正确的应该教孩子这样说“汽车,一辆红色的汽车”,要强调你教给他的是“汽车”。
这时期的孩子刚开始会说话时常会说些单音重复的话,如“饭饭、灯灯”,这种语言现象称之为儿语,儿语是幼儿语言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语言能力低的一种表现。这种现象会在成人的正确指导下,随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会逐渐摆脱。
有一些大人在听到刚会说话的孩子说出儿语时,会觉得很好玩,会不由自主学着孩子的样,也用儿语来同孩子的说话,这是不可取的,这种低水平的语言交流是不利于孩子语言发育的。一旦孩子习惯了与用儿语来说话时,他们以后就很难摆脱儿语,稍长大些,还是用儿语来和同龄孩子说话时就显得很幼稚,听上去再也不觉得好玩了,这时候家长还要花上一定的时间来纠正孩子的儿语。因此,在与刚会说话的孩子交流时,千万不能顺着孩子来说话,同孩子说儿语,更不能用儿语来教孩子,比如看见汽车过来了,不能对孩子说“看笛笛来了”就是错误的,这时候大人要纠正并引导孩子来摆脱儿语,把规范的语言教给孩子,正确的应该教孩子这样说“汽车,一辆红色的汽车”,要强调你教给他的是“汽车”。以后看见汽车后,可以问孩子“这是什么?”,让孩子告诉你说出汽车。在你的正确教导下,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加强,儿语现象会成为过去。
不同年龄有着不同的恐惧
导读:近年,国外医学、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害怕或恐惧其实从一出生便开始了。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指导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促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地生长发育。
近年,国外医学、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害怕或恐惧其实从一出生便开始了。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指导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促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地生长发育。
恐惧对生存的积极意义
害怕或者说恐惧的含义是什么?恐惧是对真正或可感知到的威胁做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当危险解除后,恐惧就会消失。恐惧可以使人做好准备避免危险,或在危险不可避免时抵抗伤害或压力。因此恐惧对一个人的生存是有积极意义的。
恐惧与外界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对它在感觉和理解上的巨大差异,直接影响恐惧的出现及恐惧强度。比如,能够激起婴幼儿恐惧的刺激,可能并不会使学龄儿童害怕。
儿童害怕或恐惧的特点
儿童存在的害怕或恐惧,一般情况都较轻微,并有年龄特点,也是暂的。有些恐惧,会随着儿童正常发育过程消失。不同年龄的儿童会有不同害怕的对象,某个年龄段存在的恐惧特定内容以及恐惧强度,取决于每个儿童的学习和体验的历程。随着他们认各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儿童会有更多的经验来判断新环境是否具有新厅性或威胁性,对这些环境的反应也会随着年龄而改变。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恐惧
1-6个月
婴儿在早期,听觉是较为敏感的。因此,较大的噪音会使婴儿产生恐惧。但偶尔的一两次刺激,不至于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在婴儿哭泣时,给予足够的安抚就可以了。避免连续让婴儿接受令他们恐惧的噪音继续强化。
6-9个月
在婴儿期,对于新奇刺激,特别是陌生人,产生的反应取决于多种情境因素。比如,婴儿所熟悉的人在场还是不在场,与所熟悉的人接近程度,所在的环境是否熟悉,以往与陌生人接触的经历,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反应方式(婴儿能否爬到妈妈或的人那儿去)及婴儿个性特征,陌生人的特征,陌生人接近婴儿的方式等等。
婴儿对陌生人普遍有恐惧感,但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却不同。在某个环境,婴儿见到陌生人会哭泣或回避,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对陌生人产生兴趣,并做出愿意接触的姿态。因此,在这一时期,父母要对婴儿与陌生人的接触保持警觉,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比较安全的环境。在婴儿出现不安情绪时,父母应该及时进行安慰。
同一时期,婴儿还会对高度产生恐惧。因为婴儿在这时已经对高度产生感知。到了九个月,身体发育已经使他们能够翻身和爬行了,但这些运动能力的掌握,不足以使他们应付对高度产生的恐惧,对高度的恐惧几乎是天生的。不过,随着婴儿年龄地增长,身体控制能力的增强,这种恐惧会慢慢消失。
12-24个月
儿童与看护者分离所产生的焦虑,高峰出现在18-24个月时,而且是极为普遍的反应。儿童对分离产生的反应,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年龄、过去的分离经验,对环境所具有的控制能力,认知水平,性格特点,母亲与孩子关系的好坏以及在分离时母亲的行为。当儿童进入学龄前期时,与监护人的分离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熟悉的人是否在场,环境是否熟悉,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如何等。通常,和母亲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分离性焦虑要明显轻得多。他们知道母亲会回来,在母亲离开期间会呆在比较适宜的环境中。
由此可见,母子之间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极为重要。同时,还应注意母子分离要逐步进行。比如,一开始先短时间分离,然后再逐渐拉长时间。需要提醒的是,看护者一定要在向孩子保证的时间内回来,让孩子心理有底。
2岁以后
在进入第二年后,儿童的恐惧变得更为个人化。对于较为具体的刺激产生的恐惧反应,让位于对想像出来的东西的恐惧以及对求知情况产生的预想性恐惧,比如独处、黑暗、死亡、绑架者及抢劫者等。一般来说,这些恐惧在四岁时达到高峰,并且在四到六岁这一年龄段维持高峰,此后高峰开始下降。
6-12岁
在6-12岁期间,恐惧大多与学校,身体损伤和自然灾害有关。更为抽象的社会焦虑和对成绩的焦虑出现,对于损伤,自然时间和社交产生的恐惧可以维持一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认识到死亡。有时他们的手出血了,就跑去告诉妈妈:“我的手出血了。”很可能孩子说这些话的潜台词是“我会死吗?”妈妈对这种出血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保证,会成为孩子的定心丸。
儿童除了对自身关注外,也会对父母关注。他们害怕父母死亡,那样,就会没有人照顾他们了。因此,让孩子拥有一起受保护的感觉,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利。这种感觉,可以来自父母口头上的保证,也可以来自父母的实际行动。
注意观察孩子的异常恐惧
在对儿童的恐惧进行分类和诊断时,必须考试儿童所处的发育阶段和行为的严重性。某些恐惧在特定的年龄或发育阶段被认为是正常的,但同样的恐惧出现在一个不同的年龄段,就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常。比如,分离性焦虑出现在幼儿身上是预期之中的,但若出现在学龄儿童身上就是不正常现象。因此,父母需要密切观察孩子,如果预期中的恐惧过于严重,以至影响孩子的适应或发育,则这种恐惧是异常的。
害怕或恐惧是有限度的,当对外在,无危险的物体或环境产生极端,持久及适应不良的恐惧时,就成为了恐怖症,比如,陌生人,孤独一人,黑暗,动物等。儿童一般在有极端不愉快的经历或创作后,才会产生对特定物体或环境的恐惧,如在医院打针的疼痛经验、被狗追咬及意外事故等。除非创伤极为严重或不断被强化,否则这些恐惧会自行消失,不会变为恐怖症。
当孩子害怕和恐惧时
这时,父母的正确应对极为重要,否则,恐惧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发育。当孩子太小不会表达时,父母对他们的抚摸和搂抱则是最好的肢体语言。除此,轻声安慰的话语也可以降低孩子的不良反应;当孩子学会表达后,父母除了对身体安抚外,还要认真倾听孩子对恐惧的表述,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释恐惧是不必要的。另外,父母还应该学会听孩子说话的弦外之音,以便了解孩子到底怕什么。如果孩子的恐惧以属于正常发育范围,父母不必过于担心。不然,父母对孩子的恐惧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很可能使他们的恐惧感被强化,日后不易消失。如果孩子的恐惧属于异常,父母的各种安抚都不能缓解,那么最好及早找专家进行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