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之学会倾听
发布时间:2021-10-09 家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心得学会倾听——想让孩子听话,家长必须先学习怎样听孩子说话
先看一段对话。
贝贝:“妈妈,对不起!”
妈妈:“发生什么事了,来!告诉妈妈。”
贝贝:“我不敢,因为你会生气。”
妈妈:“不会!妈妈保证不生气,快!好乖!跟妈妈说,发生了什么事?”
贝贝:“今天我和诚诚打架,被老师批评了,老师还说要打电话给你。”
贝贝:“什么?你又和人家打架,你怎么那么不听话,开学才多久,已经跟多少人打过架了?你是想气死妈妈才高兴,是不是?”
贝贝:“你不守信用,说好不生气的,还骂人。”
妈妈:“自己做错事还顶嘴。”
贝贝委屈地跑回房间,客厅里留下气急败坏的母亲。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抱怨:孩子越大离他们越远,有话也不肯和他们说,更别想知道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了。在一次“情绪管理闯关”的游戏中,很多小朋友在回答“心中有快乐的事会如何处理”时说,最想和朋友分享。当被问到“心中感到很委屈时怎么办”?“放在心里”是多数小朋友的共同心声。当辅导教师再加以引导时,他们才勉为其难地说,找个人来说。然而这个人多半不是他们的父母。再细问下去,孩子无奈地说:“跟他们说也没有用。”
在一般的观念里,认为沟通的元素主要是“说”,父母所呈现的态度是“我说,你听”。其实,“说”只是沟通中较不重要的一环,真正重要的沟通元素是“倾听”。如何倾听孩子说话呢?
首先,要学习“停、看、听”。
停,暂时停止进行中的工作,注视孩子,提供孩子表达感受的时间和空间。看,仔细观察孩子沟通时非语言的行为表现。听,倾听孩子说什么。并适时给予孩子一些反应。
其次,要了解非语言的信息。
父母要对孩子沟通时的非语言行为所代表的意义有所了解。通常孩子会借着行为表现传递着不同的感受。例如,掷东西:表示生气、失望、不满、情绪受挫。打呵欠:意味着无聊、没兴趣、想睡觉或精神不振。眼神逃避接触:表现焦虑不安、缺乏兴趣、害羞。不说话:可能意味着正在思考或悲伤、沮丧、郁闷、不高兴。
最后,父母倾听应具备的基本态度。
1、要有“想听”孩子说话的心意。
2、允许并真诚接纳孩子可以有和你不同的想法。
3、要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的信赖是激发孩子潜能的催化剂。
4、尊重孩子是个完全独立的个体。
在尊重、接纳的前提下,倾听可以形成完全的沟通气氛,传递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和爱护。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家庭教育之我见
家庭教育之我见
奥地利儿童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著作中认为,家庭的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要,每一个孩子都会去追求优越感,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优异的方向,并确保这种追求给孩子们带来的就是精神的健康和幸福。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认为,作为家长只有力行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传授影响孩子。与时俱进,保持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加以鼓励与表扬,并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条件和时间。如我的孩子对篮球、足球等体育活动比较喜爱,我们就积极支持,使他在活动中找到自信,树立自强的精神。和孩子相处,对他的优点应该积极鼓励表扬;对孩子的缺点,不能简单粗暴的批评,应正确引导,以自己作为过来人的的经验向他传授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使他少走弯路。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我相信在正确的家校共育、教养的模式下,孩子就能健康成长,即使不能成龙成凤,长大也会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对小家有责任感的人。
小班家长育儿心得:父母要学会倾听
小班家长育儿心得:父母要学会倾听
自从接下这单任务,我的心中就开始不安,教育佑佑的确花了费不少我们心血,但要让我介绍经验,真不知道从何说起,我就说一我在教育孩子的几点吧。
一、学会尊重孩子——蹲下身子说话
孩子虽小,但她也是有自尊心的。父母总是高高在上,把孩子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这并不会赢得孩子的尊重与信任,反而会使她们反感,她们就会找机会来反驳父母,挑战父母的权威,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所以,对于父母来说,要想逾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就必须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去了解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和年幼的孩子讲话时,最好蹲下来,让你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使她感到自己的存在,并且你可以用和孩子同样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这样相互之间有利于平等交谈。例如,有一次,在外面游玩的时候,女儿跑着跑着,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她马上就要哭出来了,我一看,自然地蹲下来,摸着女二头,亲切地说:“你已经不是小宝宝了,是不是?你张大了,你是最棒的,绊一下没关系,对吗?你觉得呢?”女儿看着我的眼睛,点了一下头,重复地说:“对呀,我不是小宝宝了,我张大了,我是勇敢的孩子!”然后她自己拍了拍身上的土,自豪地又去玩了。蹲下来,与孩子完全处于一个水平线时,孩子肯定会认真地听你说话,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与孩子进行眼神交流。
二、父母学会倾听,孩子才会倾诉——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说过:“父母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作为父母,要想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首先不是学会跟孩子说什么,怎么说,而是先要学会听。这样才能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苦恼所在,愿望所在,帮助孩子理清自己面临的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家长一定要学会倾听,要先听后说,这样的沟通才能是有效的沟通。
学会让孩子倾听
倾听是孩子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倾听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大到听报告、欣赏音乐等,小到一句话及每个字的听和用等,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需倾听。倾听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孩子知识技能的接受和掌握。那么,孩子该怎样培养倾听能力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
倾听是孩子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
倾听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大到听报告、欣赏音乐等,小到一句话及每个字的听和用等,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需倾听。倾听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孩子知识技能的接受和掌握。那么,孩子该怎样培养倾听能力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家长朋友参考。
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孩子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孩子的表达能力增强了许多,可是有些习惯却不好,如大人说话时常插嘴,不能认真仔细地听等等。要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礼貌和习惯,这是提高孩子听懂语言的重要保证。应让孩子懂得在听故事、听别人讲话时,要尊重他人,可以自然地坐着或站着,眼睛看着说话的人,并且不随便插嘴,安静地听他人把话说完。这是一种倾听礼貌。
利用“按指令行事”法发展孩子倾听能力”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之一,也是身心发展的一个阶段,为此,可以用按指令行事的方法来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如:要求孩子听指令做相应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给一些任务,让孩子完成,以锻炼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结合培养注意力,让孩子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等,一边看着大人的手势,来完成某些动作或相应的行为等。
利用听辩错误法来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
常发现有的孩子听说一件事时,只听到其中的一点儿就听不下去了,这就说明倾听的质量不高,听得不仔细,不专心和不认真。因此,应有目的地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去判断语言的对错,吸引孩子注意倾听,并加以改正。如,“玉米棒结在地下,葡萄结在树上”等让孩子倾听后,挑出毛病并纠正。
利用传话法发展孩子倾听能力
说可以印证孩子是否仔细倾听,只有让孩子把听到的内容说出来,我们才知道孩子的倾听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可以让孩子听一段话或一个故事,要求孩子认真、仔细听完后回答问题。如:小蚂蚁想去哪里?汽车上坐着谁等等。
利用传话法发展孩子倾听能力
传话法可训练孩子记忆力和倾听力,如让爸爸每天告诉孩子一句话,再请孩子告诉妈妈,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观
颜之推何许人也?他就是被后世称为“家教规范”的传世著作《颜氏家训》的作者。他在这部著作中,共写有20篇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颜之推的教育观念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的学习:
一是固须早教。他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出生时就实行胎教。因为在幼年时期受外界干扰少,精神专注,记忆力旺盛,能保持长久的记忆;另外在幼年时期,人的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不管是家庭还是幼儿园甚至是整个社会,都要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和环境影响
,使之形成良好的品行。
二是威严有慈。就是要处理好“爱”和“严”之间的关系:主张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勤于教诲,不能溺爱和放任,威严有慈,慈严结合。但他对棍棒教育推崇备至,则是不可取的。
三是均爱勿偏。在家庭教育中,不论孩子聪慧与否,都应以同样的爱护与教育标准来对待。他结合历史事例得出结论,偏宠儿童的父母,虽本意是要厚待之,但实际却是为其找来祸害。意愿与效果相反,这是值得家庭教育深思的。
四是应世经务。他主张要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琴棋书画、数医射卜等。他特别强调要掌握一技之长,以为立身之本,所谓“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五是重视风化陶然。也就是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年幼者的示范作用。家长是儿童感情上最亲近的人,也是儿童心目中的权威,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远远超过他人,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因此家长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除了父母的影响外,孩子的同伴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他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因此我们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往环境中。
总之,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史他整个教育思想的精华。虽然他关于家庭教育的地位、作用、原则和方法的论述,是基于使后代“立身扬名”、“光宗耀祖”的宗旨而发出的一家之训,但由于他涉及了古今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含一定的合理因素,至今仍不失其价值,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借鉴。
幼儿家庭教育之我见
幼儿家庭教育之我见
今天的中国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核心,父母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整天围着“小太阳”团团转,染上“421”综合症的不在少数。3岁幼儿以骑在爷爷背上挥鞭吆喝为乐,5岁小儿出口就是那些令大人脸红心跳的情歌,稍大点的一不顺心便离家出走,这些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笔者以为要改变这种非正常“国情”,须从幼儿的家庭教育入手,抓住重点,明确原则,并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辅佐之,才能收到实效。
首先要把儿童的家庭教育当作全社会最重要的一个课题,重点从以下三方面抓好:
1、人格教育:人格教育的前提是父母的自律,为人父母者只要在“背后的形象”中存在着不严肃的生活方式的真面貌,那么孩子将不会从内心尊重父母,父母的教育便要打折扣。其次对幼儿进行人格教育要抓住三个重点:一是教育独生子女们学会尊重和帮助别人,走出“以我为中心”的圈子;二是让他们独立完成自己应做之事,比如父母接送孩子时绝不要替他背书包;三是鼓励幼儿树立自信心,为达到崇高目标而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不懈追求。
2、民主教育:鲁迅说:“长者应是指导者、协商者,而不该是命令者。”那些心平气和的、认真的、实事求是的指导,才是家庭教育技术应有的外部表现,而不应当是专横、愤怒、叫喊、央告、恳求。父母们应多与幼儿交流沟通,多听听他们的意见,遇事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特别是要学会与幼儿交朋友,不要高高在上一味要求“听话”。有资料表明,我们的孩子们有心里话只对同学甚至“明星”们诉说,肯对父母说的不到15%,这难道不令我们深思反省吗?
3、挫折教育:拜伦说:“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道。”现在的独生子女说不得,骂不得,对挫折、失败没有心理准备,更不知死亡为何物。父母们把幼儿视为宝贝,怕跌倒摔伤迟迟不让学步,怕日晒雨淋常常捂着帽子,怕感冒发烧天天关在家里,这简直是把孩子用玻璃罩子罩起来,只能使孩子成为废人。须知灾祸常成为人们的学问,只有适当让孩子吃点苦,懂得处世难、赚钱难、求人难,从小学会勇敢和坚强,才能为将来兴家立业打下牢固基础。
再谈谈幼儿教育的原则,这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一是榜样引导。母亲对于幼儿是第一所学校,父母的一言一行,应作为幼儿的榜样,这也是父母与儿女互相关系的基础。其次,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更优美,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幼儿的天性培养得坚强而正直。再者,父母意见的统一,说话的一致,是十分重要的,不能一个红脸一个白脸,否则,父母任何一方对教育幼儿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二是爱、严结合。在充满体贴和关心的家庭中,永远不会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争执,伤及感情。父母们应学会诱导幼儿,这比恐吓、哄骗、打骂都管用;皮鞭不只会降低幼儿的尊严,也会毁损其心灵,使幼儿们畏缩、怯懦、仇视和虚伪。这就需要父母们把握好严的“度”,其实它也是一种爱;而被娇惯、溺爱的幼儿其实没有得到真爱,他只是一味觉得厌烦,就像一个国王,一个逐渐失去民心和疆土的国王。
三是寓教于乐。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一剂良药。幼儿在家里,一定要有相当的东西玩,相当的事情做,要晓得不玩不做,是不利于幼儿成长的,这是幼儿的天性使然。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他们的天使。所以,使幼儿从善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在玩耍中快乐,在快乐中获益。心理学上讲,兴趣是带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