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胆”是被吓大的吗?
发布时间:2021-12-07 小学英语教案设计是死板的吗 小学语文教案是全国通用吗 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再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一位骑自行车的年轻妈妈在路口停了下来,车后座上是她的女儿,大约五六岁的模样,妈妈左顾右盼,有点心不在焉,这时,女孩正在抹眼泪。
妈妈不耐烦地瞪了孩子一眼,说:“再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孩子低下了头,还在哭。妈妈注意到周围的人正在看她们母女俩,转头对女儿说:“再哭就让警察把你带走!”
女孩强忍泪水止住哭泣,嘴唇抽搐着,惊恐不安地看着妈妈。恐吓是一种“精神暴力”这位年轻的妈妈也许只是想管住孩子,让她不要在大街上哭泣,但她显然对这种方法的负面效应估计不足:孩子无形之中感受了精神暴力,相当于内心经受了一场拳打脚踢。
对孩子来说,成人说的话是无可争议的。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听到妈妈说不要他了,他会当真,而不会想到那只是一句戏言。因为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父母说不要他了,就意味着他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余的。这种意识一旦形成,会给他以后的生活蒙上一层阴影。他会不自觉地否定自己,贬低自己。
恐吓不仅会令孩子变得拘谨、胆小、说谎,还会导致成年以后的心理障碍。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位30多岁的男士,事业很成功,但每当堵车或在封闭的电梯里时,他都会紧张、焦虑,以至于不敢一个人开车,不敢到外地出差。
原来,在他上小学前几年,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为了管他,爷爷奶奶就对他说,你要再不听话,我们也不要你了。使他觉得是自己不可爱,所以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为了哄他睡觉,就对他说,你再不睡觉,鬼就会来抓你……就这样,他吓得赶紧闭上眼睛,心里却在不停地想,鬼怎么怎么可怕……长大以后,这些童年往事渐渐淡忘了,但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却无法抹去,每每遇到挫折,便会被激发出来,出现前面提及的那些症状。
焦虑会“传染”
成年人对孩子采取恐吓、吓唬等方式时,往往是自己内心最焦虑、最无助的时候。生活的压力、内心的烦恼,常使成年人的内心失衡。这时,他们极易发现孩子身上的毛病和问题。
我们经常会见到,年轻的爸妈在那儿十分焦虑、激动地管教孩子。而孩子呢,爸妈讲的“大道理”还没听懂,却最先感受了父母内心的焦虑,因为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对情绪的接受速度要比“道理”快得多!
给父母的几点建议:
父母是孩子心灵的守护神。孩子的心灵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关爱,恐吓或吓唬是一种笨办法。
为人父母,有必要时常内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以“都是为了孩子好”为借口,带着愤怒或焦躁的情绪训斥孩子?只有先清除自己眼中的沙粒,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孩子眼里的尘埃。
孩子情绪烦躁时,先不要急于压制他,而应及时察看一下自己的内心是否平静、祥和。如果发现自己内心很烦乱,就不要忙着教训孩子,请等自己平静之后再跟孩子对话。父母心平气和本身就是一针镇定剂,它有安抚孩子情绪的力量。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胆小怕事或因大人恐吓
经常在生活中会见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在哭闹的时候,家长们会对孩子进行恐吓,例如说“你再吵闹,别人会把你卖掉的”,或者是“再哭就把你送给别人”,虽然只会止住哭泣、乖乖听话,但是孩子们并不是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是因为恐惧才停止行为的,这样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给他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家长们还是尽量避免恐吓孩子!
1.孩子并没有认识到错误
如果父母是通过恐吓的手段让孩子不哭不闹的,那么虽然达到的行为的目的,却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这是因为孩子并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是因为害怕才停止某一无理取闹的行为。孩子的屈从只是因为恐惧,他们会认为大人的话是真实的,认为世间真的存在鬼魂、恶魔,于是在以后成长的路上都会有害怕的心理,可能会害怕走夜路,或者是独处。所以说恐吓并没有好处,只是短暂的让孩子不哭泣而已,但是长远的弊端却会一直伴随孩子,家长们还是要避免恐吓孩子。
2.恐吓会让孩子变得懦弱
如果父母经常使用恐吓的手段来对付孩子,那么他们的心理会出现障碍,他们会因为害怕而渐渐形成胆小怕事,懦弱的性格,并不能够勇敢的承认错误,而是会缺乏独立性,自卑,沉默,所以父母不要恐吓孩子,认真耐心的和孩子说说他们错在哪里,有哪些问题,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让孩子主动改正。
3.父母要使用合理的教育方法
在教育上,父母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需要掌握合理的教育方法,例如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能够耐心的教育,告诉他们为何是错的,让孩子换位思考下,认识自己的错处,同时父母要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最好的,教会孩子合理的解决方法,这样孩子以后便会减少犯错的几率。
大人平时能随便"吓唬"孩子吗
教育孩子不能随便“吓唬”
有时候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家长被逼得实在没办法可能就会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这下,孩子就乖乖地就范了。其实,哪个父母会忍心不要自己的子女,这不过是吓唬孩子罢了。
有些父母看到这招管用后就经常使用。但是专家提醒,在适当时候说反话,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影响孩子正常的是非观念,因此建议家长和孩子交流时,最好是正面引导、直面交流和坦诚相待。
家长说反话孩子很听话
欢欢今年5岁,她性格开朗,天性好强,在同伴中,总是扮演着“大姐大”的角色。“欢欢很听话,也很懂事,有一次,欢欢小伙伴的玩具坏了,她主动把自己的玩具给小伙伴玩。”欢欢妈说,可是最近她发现欢欢变得很调皮、贪玩,叫她去写作业,她却拖拖拉拉不肯去,手脏了让她去洗也不去洗,真拿她没办法。
有一次,欢欢又不愿意写作业,可把欢欢妈惹急了,欢欢妈瞎吓唬说:“你再不去写作业,晚上就不让你上床睡觉”。没想到欢欢乖乖地写作业去了。看发脾气这招挺管用的,欢欢妈也越用越多,欢欢不吃饭时,她说,“欢欢不用吃饭了哦,这样妈妈就省粮食了”,欢欢贪玩不去学习时,她说,“欢欢下次语文考试肯定只拿50分,绝对不会上60分”。欢欢妈发现,每次这样刺激欢欢时,她总会乖乖地去吃饭或写作业。
专家分析:正话反说可成教育“偏方”
4~7岁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竞争期”,此时,孩子在心理上表现为好胜、好强,同时还特别叛逆。这时,和孩子交流,如果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如孩子写作业慢时,家长可说,“我看你是你班上写作业最慢的吧,明天交作业肯定比某某还要晚”,在“竞争期”的孩子肯定会说,“我才不是呢,我肯定比他快”,于是就加快速度写作业了。而当孩子不愿意去上学时,家长说,“不去就不去吧,妈妈还省了一笔学费呢”,此时孩子会说,“我就要去上学,我才不让你省学费呢”。
正话反说,主要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竞争的氛围,故意挑起孩子的好胜心,正话反说也属于一种沟通的技巧、教育的方法。
说反话要注意年龄、性格
但是这种教育方法是偏方,并不适合每个孩子,也不能随时使用,要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和孩子的性格来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使用的次数。由于5岁的欢欢正处于4~7岁这个“竞争期”,她常表现出较强的叛逆性,事事都喜欢和家长对着干,此时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另外,还有些孩子天性好强,这时家长如果还是发挥一贯的唠叨本色,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的话,是根本行不通的。请将不如激将,如果家长适时改变方法,正话反说,孩子反而会‘顺着’家长的意思。
专家提醒:常说“反话”容易影响是非观念
欢欢妈抓住欢欢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有根据地进行教育,发挥了正话反说较好的教育效果,就像每天都吃米饭,偶尔给他吃点酸辣粉一样,孩子可能更爱吃。不过如果经常给他吃酸辣粉,那也不行。 反话说多了,会影响孩子是非观念规范的形成。
3~5岁是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和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他们希望证明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这个时期,孩子本身就喜欢恶作剧,唱反调。如果再从成人身上接触到特殊的语言形式,比如欢欢妈就习惯性地正话反说,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跟着学,到处用,并从中感到很大的快乐。
有的家长喜欢逗孩子,比如说“你吃饭吃的好快啊,一碗饭1个小时就吃完了”“我不喜欢你,不要你了”等。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行为规范,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常的是与非、正和反的概念。孩子会认为话就得反着说。
建议:从孩子行为规范的建立,是非观念的形成或是个性的培养上考虑,家长都要尽量正常话正常说,多与孩子进行正向引导、直面交流做到坦诚相待。
“反话”说不好,孩子可能不信任父母
家长适当正话反说,是用心思考教育方式的表现,但要把握好尺度。正话反说是一种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不应该把孩子压垮,应该把这种压力变成学习前进的动力。
另外,家长经常正话反说,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印象:父母经常欺骗自己,从而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的树立和其正常的社交。
建议:教育孩子就像骑单车一样,要随时查看路况。在用反话激励、“威胁”孩子的同时,要随时观察孩子,同时,一个孩子通过正话反说达到了较好的教育目的时,并不意味着另一个孩子也适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和孩子交流中说反话时,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过于激烈时,家长就应该停止。
别让孩子被挫折吓倒
当名牌中学学生因为考试失利或者人际交往受挫而无法正确面对,甚至因此放弃生命时,各大论坛上家长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上不了好的大学也没关系”、“考得不好也没问题”。但是很多时候,孩子面对挫折时,周边人的态度和指导却并非如此达观,这很可能影响孩子未来面对挫折时的心态。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经有过9000次投篮失误,丢失了近300场比赛。有26场比赛,我的队员把最后的致胜一球让给我投,我却错失了良机。我的一生错误连连、失败累累。但这正是我成功的诀窍。”谁都不会猜到以上的表白,竟然出自大名鼎鼎的篮球飞人迈克尔·乔丹!
如果具有如此天赋的乔丹在自己看家的行当中还屡遭挫折和失误,那么我们的孩子在成长和学习中遇到一些麻烦和障碍,就更不足为奇了。但是,很多时候家长包括社会,对于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和麻烦却往往是“清除”之而后快,却并不了解,有时候接受这些障碍和麻烦,才会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进而获得成功。
西方教育学家以前倾向于认为每个人的智力是由先天的基因决定的,而中国的教育理念则历来较为重视后天的努力。近来有关认知和智力方面的研究表明:虽然儿童的智力具有先天的差异,但是通过个人持续不断的奋斗,是可以改变和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的。
上个世纪90年代,著名新西兰学者费林教授发表了一个新的研究发现:人的智力是可以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波动的。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荷兰、巴西,他从14个国家所收集的大量人口数据都显示,人们的智力水平在普遍提高。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了以下三个假设,来解释智力测验考分上升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教育的普及,其次是受试者的应试技能不断提高;还有就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营养在改善。
当前,世界的主流教育学者都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环境之间的能动关系。儿童由于父母基因的遗传,都会显现不同的特点和喜爱,从而引起外界(父母、老师、同学等)的关注。如果一个小孩四肢发达、个子高挑,那么他周围的人都会鼓励他去参加体育训练,规划出一个“小姚明”的人生。正是由于从很早就开始配备针对孩子特点的环境和资源,同时孩子又持之以恒、奋力拼搏,那么经过10年的积累,孩子在某个方面的知识或技能跟其同龄人相比就会有不同等级的差别了。
绝大多数智力正常的儿童,相互之间的智能水平相差无几,因而每个孩子的潜力也不会有很大落差。然而当孩子踏入校门,我们会发现:在知识量、学习动力、面对挫折的态度,以及自我形象方面,并非每个孩子都一样。落后的孩子在这些地方表现得尤其脆弱和消极。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必须相信,这些孩子在学习上一定能迎头赶上,其先决条件是:
*承认自己的落后距离*明白追赶必须付出艰辛和痛苦
*坚信自己能提高和改进
*旁人还要不断地鼓励让他看到努力是值得的
以下是提供给家长和老师们的几点参考建议
1.表扬孩子做出的努力
必须让孩子坚信自己的智力是自己掌控的,通过努力可以加以提高。所以成人在夸奖孩子时应该注重表扬孩子的努力,例如:“你很用功,做得不错!”,而不是说“你真聪明”。要夸奖孩子时还应该夸奖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当然所有的表扬必须是真实的和真心的,而不是毫无原由或者是为了讨好孩子,这样会适得其反。
2.告诉孩子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给孩子找出学习的榜样,以他人经历中的真实故事来启发、激励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让孩子明白,付出的努力和用功的时间长短,跟成绩带有正比关系。
3.让孩子懂得学习中遇上失败和挫折很正常
你要提高成绩就必须挑战自己,这就需要你敢于踏入你目前还不熟悉、不习惯、不了解的知识领域,去探索、去考察、去捕获新词汇、新概念和新的运算方程。对于失败和失利的恐惧,会让许多孩子生畏而止步。家长和老师需要告诉孩子的是——错误是学习进步中不可避免的,不必感到羞耻和难堪,错误可以带来有用的信息,它告诉你:某个知识还没掌握或某个演算还不清楚,从而给你指出了下一个学习目标。
4.补上学习方法和技巧一课
当老师在课堂上宣布:“明天考试!大家要好好复习。”难道每个学生都知道在家如何复习吗?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不懂得:如何安排时间、复习的要点在哪里、从哪里开始。这些就是“学习方法和技巧”。如果他们不能及时补上这关键一课,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阻碍他们的学习进步。
5.追赶他人是一个长期的目标
我们必须让学生面对严峻的现实:追赶他人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原因是你在追赶,别人也在往前走;而且别人的前进速度还快过你!所以落后的学生付出的努力如果仅仅跟他人相等是不够的,他的努力还必须超出常人!
6.要对学生的成功充满信心
如果你询问周围的人“你们最爱戴的老师是谁?”结果发现很少有人会说:“我喜欢这位英文老师因为她的发音很好听。”或者“我的钢琴老师指法太棒了!”我们喜欢一个老师通常都带有感情色彩,例如:“我的老师教会了我热爱知识。”还有“她帮助我建立起自信心!”最成功的老师通常是对所有的学生都用高标准严要求,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了期待和爱心。
优秀的孩子, 是被家长“骗”大的
对孩子的缺点,不足和问题,我们如果能闭起眼睛,那些缺点、不足和问题就不存在了,这样说可能很多家长会觉得自欺欺人。不过,这些家长也许不知道,学会欺骗可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1.如何科学地糊弄孩子
孩子都有天真善良的小心思,大人也有很多种处理方法。就像圣诞老人会给孩子送礼物这个梗,家长都是半夜偷偷把礼物放在孩子枕边,第二天还配合孩子圆满了这个故事。
对大人的道德标准来说,这种方式不一定是最正当的,甚至有些不够光明正大,但它却是小朋友在那个年龄里最能接受的。
好的教育,不是一直保持“政治正确”,甚至“铁面无私”地去执行,而是以合适的手段,去做正确的事。
2.欲擒故纵
很多父母整天耳提面命地催孩子读书,恨不得压着孩子读书。智慧父母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强迫,还提出禁令,吊足了孩子的胃口。孩子出于好奇心,一定会自己找书看,阅读的趣味也会倍增。
找书来读的过程,对孩子来说就像是冒险游戏一样充满刺激,他自然乐此不疲;达到目的的方法不止一种,聪明的父母,都懂一点“不正当”手段。
3.罗森塔尔效应
有一个世界级的大骗子,叫罗森塔尔,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
有次他到一个学校,随便挑了十几个孩子,说他们是天才,将来会有了不起的成就。结果八个月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真的发现这些孩子进步明显,慢慢变成了天才。这个骗局后来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
几乎任何一个学教育的老师和家长都知道这个骗局。凡是能从中悟出点道理的,掌握这个骗术的,都成为优秀老师和家长。可有的老师和家长却以为自己长有一双慧眼,不能睁一眼闭一眼,而把孩子身上的问题看得清清楚楚,并一一指出,反而没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4.怎样让孩子变成你期望的样子
人的行为形成最大的秘密是:先定为,再装为,后变为。比如,我们希望孩子是个爱学习的人。就可以用以上三步来实现。
先定为:用尽一切方式说孩子是爱学习的。对孩子说他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对别人说他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平时就把他当作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对待。
再装为: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对你说的话感觉莫名其妙,但当他经常听到别人把他当作爱学习的榜样宣传时,他就可能会去尝试一下爱学习的感觉。
后变为:当这个孩子经常装成爱学习的样子,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人,爱学习是他本来就有的状态,于是他真的成为爱学习的好孩子了。
俗话说,谎言说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如果所有人都相信某个人是什么人,那他很可能会变成什么人。
有时候,父母当个骗子,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