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有影响的几点:家长的注意
发布时间:2021-12-25 冬天家长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家长冬季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适合家长给孩子讲的睡前故事日前,德国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令人最害怕的声音”竟是婴儿的啼哭声。上海现在大部分家庭只生一个孩子,他们舍得让孩子大声啼哭而放手不管吗?事实是,申城不少医院经常接到因过度哭泣而来就诊的婴儿。这其中,除了婴儿本身潜在的原因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年轻父母养育不当造成的。
前不久在上海举行的2007中德心理治疗大会上,中国和德国的心理学家不约而同提出:年轻而没有经验的父母对婴儿的养育失误,容易造成孩子成年后的人际交往障碍,严重的会导致社交恐怖症。
母亲抑郁婴儿对人没兴趣
中德心理治疗大会上,德国心理学教授Thiel-Bonney研究发现,从1999年到2006年,德国宝宝婴儿期的“调节障碍”中,过度哭泣占47.4%,没有得到良好照顾和治疗者,长大后相当一部分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焦虑问题。
Thiel-Bonney教授用录像展示了一位年轻的德国母亲和她儿子的互动场面。整整半个小时,5个月大的男婴只瞟了母亲一眼,而这位年轻母亲或者愣愣地看着东张西望的儿子,或者淡淡地说“你终于不哭了”,或者左顾右盼———她不懂如何与自己可爱的宝宝交流。婴儿天生有注视人脸的愿望和能力,这对母子之间的沟通渠道却中断了。原来,这位母亲有强烈的产后抑郁情绪,对孩子的哭泣十分厌烦,拒绝照顾他,丧失母爱的婴儿渐渐压抑自己的需要,对人也越来越没有兴趣。
专家表示,这样的婴儿如果不及时治疗,长大后必然出现严重的人格问题,甚至可能患上社交恐怖症。
母乳喂养宝宝更有安全感
如今时尚的新妈妈们每天做运动,身材恢复得很好,但运动内容不包括“抱宝宝”,所以宝宝们似乎更喜欢和保姆玩。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志刚认为:婴儿吸吮母乳,不仅从母亲那里获得生理营养,而且也在心理上获取爱的养料———更有安全感。产妇如果不是因为生理问题无法提供乳汁,就应该尽到母亲的天职。Thiel-Bonney教授也推崇母乳喂养,她表示,如果不得不人工喂养,那在喂奶粉的时候也要把宝宝搂在怀里,轻声细语地安抚,让宝宝体会到父母的爱。
婴儿期没有得到足够关爱,成人以后可能出现的人格问题包括:很难接受他人的亲近,无法信任和接纳他人,很难接受爱和给予爱,害怕和无法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88教案网 wwW.jAB88.Com]
忽冷忽热宝宝易焦虑成习
张志刚教授表示,婴幼儿时期妈妈爸爸抚育孩子的方式会影响着孩子成年以后的人际模式。
一些年轻父母养育孩子没有经验,有时怨恨宝宝,或疏远宝宝,有时又觉得对不住宝宝,又是搂又是亲。结果,因为对宝宝忽冷忽热,态度无常,弄得宝宝搞不清楚妈妈爸爸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回应其身心需要,这就容易使小宝宝焦虑成习,导致孩子将来发展出矛盾焦虑型的人际模式。Thiel-Bonney教授也发现,有的父母只关注自己的偏好,却没有估计宝宝的需要,其实“在对的时间给宝宝对的刺激”才是最好的。如果宝宝饿了,你却要拍他睡觉;或者宝宝想玩耍了,你却硬要给他吃东西,孩子就会反感焦虑。
另外有些年轻父母,尤其是年轻妈妈,因为忙于工作而疏忽了陪伴宝宝,这样的婴儿起初可能会哭闹着要求获得母爱,但因为得不到,渐渐他们就学会了压抑爱的需要,就容易变得比较孤独、内向,易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与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这就是回避型的模式。这样的人可能因为压抑自己对爱的需要,一生中都有可能找不到一段属于自己的高质量的浪漫爱情。
张教授表示,前面两种是比较常见的错误育儿方式,而安全型的育儿方式是随时满足婴儿身心与情感的需要。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被人喜欢的,长大以后,他们更容易建立人际信任,交往能力也更强。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不为明天做好准备的人是没有未来的,当一次工作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提前查阅一些资料。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内容啊?也许"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就是你要找的,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原生家庭是人们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家庭,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原生家庭中的父母是孩子身心发展的主要依靠,他们的行为方式、言语习惯、情感态度都将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决定孩子未来的造就和前途。因此,在讨论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时,我们应该从情感、行为等不同方面入手,探究对孩子未来的影响。
我们来谈谈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情感影响。在原生家庭中,父母的爱与关怀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父母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被重视和被接纳,有一种安全感。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冷淡、漠不关心,那么孩子心中就会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甚至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的情绪。此外,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孩子的情感发展。如果父母之间关系融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积极乐观的价值观和态度,有利于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培养。而如果父母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或吵架,孩子就可能会变得胆怯、缺乏信任感,对社会产生负面看法。
在原生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学习模仿的对象。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习许多行为方式,包括掌握语言、学习规则、建立价值观等等。如果父母经常抽烟、喝酒、玩游戏等等不好的行为,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指引和引导,不良的行为和资讯也会影响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和价值观。在原生家庭里,孩子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把握交往机会,这对孩子的社交发展十分关键。
然后我们来谈谈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原生家庭为孩子最初的未来奠定基础。正面的家庭环境和关爱,可以让孩子形成积极的心态和情感上的安全感,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乐观和自信。而负面的家庭环境则会对孩子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往往缺乏自信和社交能力。因此,父母除了要对孩子提供足够的爱和关怀外,还要提高自身对教育的认识,更深入地了解以往教育方法的优点与缺陷,并给孩子安排好合适的学习任务和生活习惯,以便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刻和显著的。父母的情感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力量和安慰,而行为和言语将对孩子的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家长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支持。
家长言行影响孩子个性
导读:一些家长觉得,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其实不然。人的性格中除了气质与遗传有关外,绝大部分都是后天形成的,而其基础部分是在幼年时期奠定的。
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性格
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婴幼儿对父母的态度特别敏感,父母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化为孩子的性格,所以,父母要保持常态的、稳定的情绪。
父母对孩子爱意的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对小婴儿的爱可以外露,使他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和保护。对两三岁的孩子则应爱意不外露,对他既平等严肃,又呵护有加,这样孩子才能快乐、自信、开朗,而且独立性强。
和睦的家庭有助于孩子形成开朗的性格
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父母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
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合理要求的选择权。
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
如果说,父母是孩子性格的第一位影响者,同龄小伙伴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为人处事的最好老师。当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得合群时,家长要及时鼓励、强化。
对于性格偏内向的孩子,家长应鼓励他们“走出去”,多到同龄小朋友家里做客。也可以为孩子“请进来”,邀请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孩子尝到当小主人的滋味,一般都会兴奋、喜悦,忙里忙外地招呼自己的小客人,这样不知不觉中他们就增强了自信心,塑造了开朗的性格。
孩子有弱点,家长积极面对
导读:每个孩子都不是完美的,都会有弱点存在。家长面对孩子的弱点要积极,对孩子的问题要弄清原因,然后解决问题根源。
我不知道其他家长是否有过这样的尴尬:你知道孩子能做好,也希望他有所表现,但孩子偏偏来个“不给你面子”;你想尽办法鼓励他,他似乎也有了一点自信,可一遇到问题,他又“临阵脱逃”了,现实离期望总有一段距离,我着实为这一点烦恼过。现在这样的烦恼不再困扰我,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有了新的认识,我不再用我们成人的期望去影响孩子的发展,更确切地说,不再用成人的经验去阻碍孩子的发展。孩子就是孩子,他有成人所不能体会的恐惧,担忧,也有成人所无法体验的快乐、喜悦。你认为快乐的,孩子未必如此认为,相反,你认为痛苦的,孩子也许反而觉得有趣。我认为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揣摩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判断孩子的情绪所包含的真正意思,从而寻找方法让孩子对事物的看法成熟起来,让孩子的情绪稳定起来,让孩子的性格完善起来。
我的孩子往往会有以下的情况:
害怕
从小孩子胆子就不大,害怕跟陌生的小朋友玩,害怕失败,害怕新事物,晚上睡觉不敢一个人睡一个房间。
以前,我常常告诉他,没什么可害怕的,不信你试试看。结果孩子还是,不仅如此,第二次胆子更小了。
现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先鼓励他把他的害怕说出来,从而判断他到底害怕在什么地方。比如,他害怕和陌生的小朋友一起玩,作为他的父母,我们首先鼓励他把自己害怕的情绪说出来,目的是:
1.从心理角度上讲,让他懂得任何想法都可以和父母交流,能说出自己最害怕的事,是克服害怕心理的重要环节。
2.父母只有在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之后,才有可能“对症下药”。
3.父母和孩子之间可以无话不谈,亲密无间。
我们了解到他是怕陌生小朋友弄坏他的玩具,对他动手动脚,他“搞不清楚他们凶不凶”,我们知道后做了这样几件事:
1.请我们的朋友带了孩子到我们家来玩,事先只跟孩子说有爸爸妈妈的朋友来玩,(我们选择的朋友大多孩子都比较温和)朋友来了之后,很自然地大人在一起说话,孩子在自己房里玩。我不时地送去他喜欢吃的东西,顺便观察他的情绪。事实上他根本没意识到这是在跟陌生小朋友玩。他们玩得很开心。--这里我们“策划”的第一场:在他熟悉的环境中接触陌生小朋友。
2.双休日经常带他去草地踢球,或去儿童乐园玩,一开始我们跟他踢球,后来借口说太累了,要不然你跟那个哥哥踢吧,等一会我们再踢。果然他“上当”了。--这是我们“策划”的第二场:在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接触陌生小朋友。
3.带他去朋友家,把他丢给朋友的孩子(陌生小朋友)
这是我们“策划”的第三场:在陌生的环境中接触陌生小朋友。
关键:不要让孩子觉得你是有意安排的,淡化“陌生小朋友”这个词组。
现在我的孩子在与陌生小朋友的交往中不再说害怕了。
使小性子
孩子星期五从幼儿园回家大多数时间都是高高兴兴的。常常跟我们谈起幼儿园里的事情。但有时候也爱使小性子,如三个人在一起时不许我和他爸爸交谈;一不称心就大哭大闹,甚至赖在地上不起来。有时我们非常恼火,本来一切都好好的,但孩子也会莫名其妙大发其火,弄得我们也跟着一起发火,于是难免有打骂。
我们常想,孩子为什么会使小性子呢?事后问孩子,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一次,孩子又耍脾气了,他爸爸有些不耐烦,有点要打他的样子,我跑去把他抱起,说了类似“佳佳一个星期没见到妈妈了,妈妈好好抱一抱,像抱小毛头一样地抱”之类的话。孩子还在哭,但哭声明显小了,之后再给他一个台阶下,如建议他玩一会儿电脑,看一会儿电视等,他是个机灵的孩子,一下子领悟到妈妈是在“帮”他,于是眼泪一擦,甚至会说:“刚刚我是骗你们的。”便跑去玩了。
由此我想到,也许正是由于孩子一个星期没见到父母了,才想用发脾气使小性子等手段来引起父母的注意。从那以后,我们总是用“和孩子拥抱”,“亲亲孩子”,“说一些思念的话”等举动让孩子明白,虽然一个星期没见到他,他依然是我们最亲爱的人。我们发现他耍脾气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纵他,事后的教育仍十分重要。我常常告诉他:“其实你发脾气的时候我很想揍你一顿,或者想我再也不愿见到你了,对你刚才的行为,我真的感到很生气,但是妈妈还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如果一个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他就长大了。”
我们在家中常常做各种游戏,有一种游戏就是表演:表演各种角色。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教育孩子什么样的人最受欢迎,什么样的人最惹人讨厌,从而培养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与人友好相处的本领。
作为家长,我深深感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孩子的健康成长单靠学校是不够的。同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很可惜,论聪明才知可以说很出色,但是由于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这些孩子在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障碍,行为上有着很大的缺陷,最终影响了学习,也打破了家长望子(女)成材的良好愿望。
今天的后果来自昨天的错误,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问题、缺点和困惑时,真该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表达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表达方式是与孩子沟通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情绪体验、自我认知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以下是迷你句子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表达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欢迎收藏阅读!
表达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一)
1.影响孩子的情绪体验:
如果常常以积极、温和的语气与孩子对话,孩子会感到被关注和受到尊重,心情也会更加愉悦。相反,如果家长经常以暴躁、苛刻的口吻与孩子交流,孩子会感到恐惧、不安和挫败。
2. 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
家长的表达方式可以塑造孩子的思维方式,如果家长总是负面地表达,孩子就会形成消极、悲观的思维模式,反之,如果家长以乐观、肯定的方式表达,孩子就会学会积极、乐观地思考问题。
3. 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
家长的表达方式可以对孩子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如果家长常常以批评、指责的方式表达,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无能和无助。如果家长以鼓励和支持的方式表达,孩子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4. 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家长的表达方式会对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造成影响。如果家长以暴力、威胁的方式与孩子交往,孩子可能学会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导致行为难以控制。如果家长以合理、理智的方式表达,孩子就会学会如何协商、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影响孩子的情绪与心理状态:
亲切温暖、鼓励赞扬的话语可以让孩子感到受到关注和认可,有利于调节他们的情绪,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相反,苛刻挑剔、批评指责的话语容易让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伤害,增加他们的紧张和不安。
6.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
家长的言语表达往往会被孩子模仿,如果家长经常使用粗俗低级的语言,孩子也可能会在同龄人中学习并使用。在家庭中,关心尊重的言语表达可以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和礼仪素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情感和价值观。
7.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家长的言语表达能够影响孩子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方式。鼓励支持的话语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否定批评的话语则可能削弱孩子的自信心和动力,影响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投入度。
不要忽视肥胖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导读:除了身体健康之外,肥胖同样也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如果说成年肥胖者对外界异样和青少年肥胖者却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他们特别注重自己的外表和同伴的眼神,肥胖会让孩子自我畏缩,逃避社交场合。
成年人都知道肥胖对健康有害,可奇怪的是父母,尤其是祖父母却很少有人对自己的孩子提出肥胖有害健康的警告,甚至有的家长从来不嫌自己孩子胖,只会嫌他们瘦。可不知你是否知道,肥胖儿童虽然表面上给人一种“胖的可爱”的感觉,但肥胖对健康造成的危害却是老幼不分的。
你可能已经发现,许多肥胖儿童牙齿的生长发育,以及他们开始学习走路的时间往往都晚于正常体重、同年龄组的儿童。这主要是由于体重过重和生长发育过快所导致的体内钙供应量相对不足所造成的。肥胖儿童的肺功能(肺活量)也明显小于同年龄组的正常儿童,因此罹患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危险性也高于正常年龄组。长期的肥胖还容易使患儿发生高脂血症,从而导致罹患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发病年龄也比正常人提早许多。例如以前在成年人中多见的Ⅱ型糖尿病如今也在儿童身上出现了,据美国一家医院的统计,10年前该院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都是40岁以上的成年人,如今则有30%的病患是儿童。而另一项调查则显示,3—4岁的超重儿童已经出现血压升高和高脂血症的症状。
除了身体健康之外,肥胖同样也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如果说成年肥胖者对外界异样和青少年肥胖者却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他们特别注重自己的外表和同伴的眼神,肥胖会让孩子自我畏缩,逃避社交场合。同学问有时无意间的谈论,以及个别人的恶意嘲笑,更会严重挫伤肥胖儿脆弱的心灵。
最后肥胖儿童选择增高产品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