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科学研究报告(必备12篇)

发布时间:2024-04-02

我们通过深入理解和细致的拼凑为您呈现这篇“科学研究报告”,当一项任务即将结束时。一般就会需要撰写一份报告,报告主要是陈述情况,不提要求,写报告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这里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帮助到您。

科学研究报告(篇1)

我区初中科学学科以往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研究集中表现在经验操作层面上,教师能用理性的眼光审视教学并最大程度上受益。但这种方法取决于教师自身水平,效果未必稳定。我尝试以市重点项目“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区域性转化与指导策略研究”中学科学子项目为载体,引领不同类别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学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开展实践与探索,以期通过学习研制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学指南》和《学校教学指导手册》(以下简称《指南》和《手册》),引导教师建立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思维与程序,实现教师团队共同成长。

本研究基本架构是:项目宣讲一组建团队一建章立制—研究路线。我们首先对全体科学教师宣讲项目开展的意义与价值,使大家对整个项目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同时邀请有研究热情与研究能力的教师加入共同研究的行列。来自三类学校(区域内民办学校、初高中一体学校以及公办初级中学)、三个成长阶段(成熟期、成长期、职初期)的19名教师,组建指南组(成熟期教师)和手册组(各阶段均有),并与教研员合作形成研究共同体开展项目研究。研究伊始,建立研修制度与各项规范,确保大家有效参与。整个共同体以通过不断对话与合作,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共同愿景。

研究共同体通过集中、线上线下自学,学方法、研制《指南》和《手册》体例、课堂实践与研修相结合开展研究。研读课程标准、课程理论、学生学习理论,实践应用提升信息技术思维与能力,特别是重点学习“SOLO分类评价法”,将课程标准中的布鲁姆目标分类法中的“知道、理解、应用”等目标表述转化为可以测量的'单点、多点、关联结构的“SOLO分类评价法”,便于教师在具体操作中把握各知识与能力的适切要求。

研制《指南》和《手册》体例。我根据总项目组精神,与指南组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共同研讨,形成《指南》样例。在研讨过程中,大家就如何准确确定各能力水平(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等)的例题以及例题是否要有层次递进等问题,结合具体文本,进行深入研讨。我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剖析如何基于《指南》编制《手册》,帮助手册组教师先形成样例,再通过线上线下研讨的方式内化理解。通过讨论,手册组教师对如何领会《指南》的学习要求与能力水平、目标的层次性如何体现还存在的困惑,通过结合案例加以分析,大家理解趋向一致。

课堂实践与研修相结合。研制的《指南》和《手册》体例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如何,以及这种研究的思想能多大程度上落实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选取项目组中的一位青年教师刘老师以七年级的《土壤与土地荒漠化》-课进行教学探索,探索路径如下:首先是青年教师设计,其他教师自学。然后是青年教师上课,其他教师听课。最后是集体研讨。

刘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时,虽然在教学设计中提到了相关表述,也整合了教材内容,但在实践中还是经历了基于经验、基于教材的教学。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次:基于经验。通过观察土壤实验,说出土壤的成分,增强科学的观察方法;通过音像资料和交流,知道土壤荒漠化形成原因及危害,关注土地荒漠化问题;通过讨论与模拟防止土地荒漠化的方法,学会设计实验,并能体验治理土地荒漠化的过程,积极参与到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活动。

第二次:基于教材。通过观察土壤实验,初步学会利用仪器进行观察和检测,并说出土壤的成分,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通过交流,知道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及危害,讨论与得出防止土地荒漠化的方法,关注土地荒漠化问题。研究共同体在听课后,回顾《指南》《手册》各条目的具体含义与价值,领会基于标准的教学的具体实践,结合“SOLO分类评价法”确定学习水平,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研讨基于目标的评价,分层次设计活动。

第三次:基于标准。通过观察与检验土壤成分,知道土壤中有砂石、泥土、空气与水分;通过方案讨论与资料分析,知道土壤中有促进植物成长的物质矿物质和有机质;收集资料并讨论:防止土地荒漠化可采取的措施。

刘老师在第三次教学中清晰地呈现了三个有层次、又带给学生不同经历的活动,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项目研究三年来,研究共同体不断加强成果汇聚与总结,完成了六、七年级十五个主题的《指南》初稿和《手册》样例,以及涵盖研读标准、细化标准、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等六个方面的研修课程,全区共享,促进区域层面的教师培训。在全面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修改上述文本,使基于标准的教学实现更好地对接与融合。

以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作为组织结构进行项目研究,形成了研究共同体运作模式。这种研修改变了教师发展中的“个人主义”文化,发挥了组织学习、合作研讨在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通过共同体内部多样化互助活动,突破了个体知识与思维的局限性,使个体从共同体活动中受益:在认知,特别是自我认知有了较大提高,生发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同质的指南组内教师共同钻研指南研制技术方法,引发成熟期教师突破发展“高原期”;异质的手册组教师在理解与细化《指南》过程中实现传、帮、带;我作为教研员,既要学习总项目研究思路与方法,又要协同指南组与手册组努力落实总项目的精神。这也引发我重新审视区域教研工作,特别是在教研中融入科研的理念,基于教学中的真问题、通过案例研究系统设计开展教研活动,将案例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迁移到各自的教学情境中,不断反思,落实到教学行为的改进上。

这种研究共同体的团队研修发展自然的合作文化,促进“同伴互助与合作研究——个人自研”的教师专业发展,使科学学科教研从基于经验向基于证据与经验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提高了教研实效。

科学研究报告(篇2)

我是1982年参加工作的,曾毕业于织金师范、毕节学院、贵州师范学院、Flinders University,先后在织金龙场中学、织金三中、黔西水西中学、纳雍一中教英语,担任过班主任、教研组长和政教处主任,被评被评学校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教研组长,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和市优秀教师。考到教科所工作以来,在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我努力工作,刻苦学习,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教研工作任务,被评为省优秀教研员和全国优秀外语教师。在此我要感谢大家的关心和帮助,并把我到教科所以来所做的工作向大家简单汇报一下,敬请不吝指教。

在勤奋工作的同时,我还坚持刻苦学习,包括学习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等,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如参加国培计划华南师范大学高中英语骨干教师国培班的学习并被评为优秀学员,通过全国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统一选拔考试到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习,攻读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硕士学位并获得弗林德斯大学硕士学位证书和教育部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在3所公办学校和1所民办学校工作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不同学校特别是公、民办学校之间的管理模式和风格,从中领悟了一些好的管理方法。在班主任、政教主任及教研组长工作中积累一定的管理经验。在英国学习期间考察了多所中小学的学校管理,更拓宽了自己的眼界。在教研工作中多次组织大型教研活动,主持多个省级以上的重点课题研究项目实施,也锻炼了自己的一些组织、协调等管理能力。

教科所综合教研室的职能主要是研究、管理和服务,综合教研室副主任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求主要是事业心和责任感、组织协调能力和骨干带头作用。从我的工作和学习经历来看,我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能起到骨干带头作用,具有胜任综合研究室副主任岗位的明显优势。如果组织委以重任,我打算抓好“一树二带三建”工作:

二带:带领团队刻苦钻研,提高研究能力和服务水平,培养高水平的教研团队;带领团队以课堂为阵地、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为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三建:建立激励机制,确立有效的工作目标,增强团队凝聚力,有序推进教研工作的开展;建立多种形式的教研共同体,广泛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建立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长效机制,多出、快出高质量的教研成果。

当然,如果组织不委以重任,我也依然勤奋工作,刻苦钻研,努力创造新的业绩。

科学研究报告(篇3)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表说明:

1. 只有申报项目类型为小学生科学研究类才需填写,一式二份。

2. 本报告由申报人按各部分的要求填写,放在正文前面一并装订提交。

3. 本报告及正文不得出现作者、教师姓名,不得出现学校名称、专利相关详情资料、

专家和单位推荐证明以及以往获奖情况等。

4. 报告各部分可附纸另续写,附纸上写明相应各部分的标题号。

请简单的说出你要进行研究探讨的问题是什么?

例如:我想研究蚂蚁喜欢吃糖、面条、肉肠这三种食品中的哪一种。

请用一小段话来说明你对所要研究问题做出的假设或猜想。

例如:由于我看见过好几次许多的蚂蚁在运送死去的小虫子,所以我假设蚂蚁喜欢吃肉肠。

制定一个详细的实验研究计划,应该包括你的实验步骤和基本实验方法等内容。如果是集体进行研究,还要说明小组成员分工情况。你描述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应该清楚,能让其他人根据你所说的过程重复你的实验。

建议:对实验步骤的说明采用流程图的图示方法效果会比较好。

列出你在研究过程中要使用的所有材料、工具和仪器。

依照研究计划中制定的过程和方法,收集观察或实验数据,做一份详细的实验记录。

建议:

1.实验记录可以使用图文混合的方式进行记录,画图可以清楚地记录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实验过程;文字能够细致的说明一些实验中的细节及你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2.如果需要,为你的实验结果或研究项目进展情况拍下照片来帮助你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如果在实验过程中感到需要,你的实验计划可以调整,但要记录下来为什么调整,计划是如何调整的。

如果实验结果与你原来的假设不一致,请你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尝试进一步研究。

通过你的研究工作,请对你提出的研究问题做出回答。

从你的实验结果看,你下一步的研究是什么? 如果重新进行这个项目,你将对研究工作做出哪些调整改变?

说说你在研究工作中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注:本报告不需提供实验记录原件,可提交复印件。

科学研究报告(篇4)

小学科学研究报告范文

小学生中“科学小论文”写作的调查报告

周XX

(发表在2010.11《小学科学》)

一、调查的背景

1、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都提出了“科学素养”的培养问题。以中美两国为例——我国的《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美国的学校教育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获取必备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以便为将来在这个日益被科技技术所塑造的世界中生存做好准备。

促进。从而促进科学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近几年来,笔者作为科学教师,多次组织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参加了各种级别的“小论文”比赛。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不少教师和学生面临的问题,希望以此调查为一突破口,能寻求一些途径,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科学小论文”的写作上来,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笔者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辅之于观察、访谈、研讨和查阅相关资料等方 法。首先在4—6年级中各抽取一个班,共12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科学小论文”写作的基本情况;其次将历年收集来的学生科学小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寻找一些学生的写作规律,翻看了南京市近两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科学小论文”,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和科学教师同行交流,了解他们对“科学小论文”写作的想法;最后查阅一些书籍和资料,总结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写作的指导方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学生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但是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小论文,也不知道怎么写。通过调查,笔者整理了如下现象:

(一)从学生角度来看:

1、面对新知——“怕动笔”。

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学习要以亲历活动为主。中国古代就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比喻,而荀子则把有效的学习过程归纳为“闻——见——知——行”的活动,西方国家近来则把它概括为“听来的会很快忘掉,看见的就能记住,做了的才能理解”。

现在的学生面对较高负担的学习压力,会自己减轻认为不重要的事情/ ,特别是很多孩子“怕动笔”,想想说说没问题,但是要写下来,特别是按照有一定逻辑要求的“写论文”,大部分学生都会望而却步。调查中只有看看”的阶段,只有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去,经历科学家探究的过程,体验真正的认识是怎么产生的,去感悟和理解科学是怎么回事,在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自行探究中才能获得发展和提高。

2、面对选题——“无从下手”。

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这就是选题。有人说,选择好题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有好的题材可写呢!笔者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也发现,94%的学生对于写科学小论文很茫然,不知道要写些什么,更多地老师给一些题材和启示。

3、面对内容——“简单堆积”。

科技小论文不是简单地将手头材料罗列成文,深透的说理,规律的导引是其本质特征。按照科学的态度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论点和看法,这才是一篇好的科学小论文。

调查中,自我鉴别、自我论证的一个过程。27%的学生虽然做了一些实践活动,但缺乏系统的逻辑整理和拓展,仅仅停留在现象的表面。

平、快”

科学小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很艰辛的工作,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表四 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的时间统计图

80%的学生都把科学小论文等同于语文中的“作文”,认为1天,最多3天就能“炮制”一篇小论文,其实都是在“纸上谈兵”,失去了“科学”的价值,这样的文章只能是有一点科学知识的小作文。一篇好的科学小论文,要经历题材的确定——研究计划的制定——探究的过程——结论的取得等,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从教师角度来看

1、科学教师的重视程度。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129名学生中有78.3%学生都写过科学小论文,但是只有27.9%是在科学课上要求写的,有近50%的学生是在语文课上写到相关作文时写下的。这也反映了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学仍然停留在“刀耕火种”的水平,我们还太拘泥于课本与传统的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的科学精神的培养还急待提高。

2、科学教师的指导水平。

翻看了学生近几年写的科学小论文,发现大多数还停留在《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蚂蚁搬家的秘密》这些比较浅显、大众的素材中。在调查的三个年级中,五年级学生撰写的小论文涉及的内容较广,平均每位学生写有2篇以上的科学小论文,这也与他们任教的科学教师有关(该教师是科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在与同行的对话中,笔者也发现不少科学教师自身对科学小论文的理解就不够,甚至有些教师自己就没有写过专业论文,这样对学生的指导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

四、调查思考及打算

一篇文章就能达成的任务,笔者希望通过“科学小论文“的撰写的过程让学生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哪怕仅仅就是尝试了一点皮毛,要把科学精神的培养渗透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去。

2、打算。笔者准备在每学期的科学教学中安排一点时间对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科学小论文“的写作指导,并且跟踪1——2个个案例子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借此能让学生喜欢上”科学小论文“的写作,体验科学研究过程的喜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卫光平.怎样写科学小论文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M],2007.6第1版第3次印刷。

[4]周庆林. 青少年科技写作竞赛指导 [M],2005.2 第1版 第1次印刷 。

科学研究报告(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信息素养;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1-0009-04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办学效益的一条新路。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逐步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和个性化。面对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学校如何处理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教与学的关系,关系到教育能否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关系到能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思想接轨。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正是探求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和策略,以实现把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和学科教学目的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跨越师生之间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认知过程体验上存在的鸿沟,既可以构建个别化的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认知过程与感悟、体验过程相统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可以极大地丰富教育资源、适时地更新各类知识,不仅有利于扩大课堂教学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足够的信息支持下探索和发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且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了时空;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在网络环境下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融为一体,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获得自己需要的最佳的学习效果,都可以享受到最好的以及终身的教育,以实现人类按需学习的教育最高境界。

我校具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良好基础。拥有一流的校园网络,且是首家通过 “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验收的学校。1999年就率先开始了新一轮校园网的建设;2001年校园网覆盖学校的每个功能区(包括家属区);2002年实现了“班班通”;2003年为每位教师配置教学笔记本电脑一台。我校不仅建成了多媒体教室,而且在重庆市中小学中最先联入了国际互联网,并最先拥有自己的独立域名、WWW服务器和邮件系统。我校信息技术的规模不仅体现在设备数量多,而且体现在网络规模大、实现的功能全等方面。例如:2001年我校率先开始了信息技术部门的专业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率先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和设计;从1999年开始依托信息技术教研组对教职工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教师信息素养有了明显提高;从1999年率先开始加入了“学科整合”的部级课题,在各学科组进行了学科整合的培训和研究;通过信息技术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等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普遍能够自制课件,并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在推进学校信息技术工作的进程中,发现了一些深层次问题,这些具体问题是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的内在动力。例如:曾经认为只要设备领先,学校教育现代化程度就会领先。但事实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存在很多深层次问题。而且经过七年多的发展,其他学校的设备很多都已经比我校先进,而我校在信息技术设备方面的优势已不复存在,所以,需要思考如何打造我校的新优势。目前,亟需正视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1)资源问题已经成为瓶颈。目前,我校教师在基本技能已经掌握的情况下,一方面,资源(特别是优秀资源)匮乏已经成为课程整合的瓶颈,特别是理科资源;另一方面,资源(包括优秀教学资源和优秀教师资源)的合理共享也将成为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整合层次不高是现实。信息技术的使用在我校比较普及,但就其使用的层次而言,均还处于较低层次,有些甚至只是用计算机和屏幕显示代替了板书。

(3)学生信息素养是关键。学生信息素养如何体现,一方面从近期目标看,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科学习、进行作品创作和参加竞赛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从长远目标看,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中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科资源的基本要求,建设校本资源库,解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瓶颈问题。

(2)探索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学科教学的目标任务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并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层次。

(3)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科学习、进行作品创作和参加竞赛等方面的能力,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研究校本资源的建设问题:其思路是建设学校教学资源库,解决当前学科整合中资源相对匮乏的“瓶颈”问题,让教师有资源“教”、学生有资源“学”,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途径是集中教师已有优秀资源,以达到优秀资源集中共享的目的。

(2)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同层次问题:其内容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3)研究学生信息素养的问题: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

五、课题研究步骤及主要内容

实验周期为四年,即2006年4月-2011年10月。各阶段工作分别为:

第一阶段(准备):2006年4月-12月,确定实验对象,进行“师生学习培训”。教师培训以研究实验方案为起点,理解实验意图、完善实施方案;其次,学习相关理论,请专家讲学,下发相关资料自学;第三,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统一认识,统一进度;第四,建立“课题月报表制度”和“档案袋制度”,保证其过程稳步落实。

第二阶段(实施):2007年1月-2011年6月,全面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研究。

(一)研究校本资源的建设问题

(1)成立校本资源库建设领导小组、校本资源库建设工作小组、校本资源评审专家小组、校本资源评审仲裁小组。

(2)制定校本资源库建设总体规划、校本资源库建设方案、校本资源库审核、统计制度、校本资源库建设奖惩方案等一系列规划制度。

(3)搭建和维护校本资源建设平台。

(二)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同层次问题

(1)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2)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3)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4)研究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三)研究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提高问题

(1)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强化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提高,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2)建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营造学生信息技术文化氛围。

(3)开设选修课,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建设学科资源网,培育、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第三阶段(结题):2011年7月-10月,收集素材,整理资料,测查统计,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召开结题会,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实验走向。

六、课题研究成果

(一)资源建设具备一定规模

学校资源库内容丰富,包括购买的资源和自行整理的网络资源,且由专人负责,逐渐充实,涵盖所有学科,现在已形成自主开发的内容为主的态势,有大量的课外资源,能有效满足主要学科的教育教学需要,开阔了师生的知识视野。

2006年开始,我校自行开发了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组织全校教师进行资源整理工作,目前,有各学科自建教学资源库(有资源4万多件),各学科教研组为主体建设的专题教学资源网站以及优秀教师个人资源库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科整合中资源相对匮乏的“瓶颈”问题,让教师有资源“教”、学生有资源“学”,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整合已见成效

学校课程整合早、工作实。在起步阶段,表现为:信息技术工作主要是服务教师、代做课件;辅助教学,只为赛课;在中期阶段,主要表现为“班班通”、“人人用”,资源建设成果包括视频资源、课件资源、课例资源、以全校教师为主体共建校本教学资源库;后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在常规课效果和质量上下功夫(科学合理)为主的整合研究、以各学科组为主体建设学科资源网站、生成教师个人资源库;学校教师通过自制课件用于教育教学,许多优秀课件在校级以上进行交流,且有50人次获得市级以上等级奖、获专家好评,有创新示范价值。我校教师两次获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等奖;年轻教师获全国学科整合比赛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4人次;在2010年第八届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教学设计中,我校一名教师获得全国一等奖。此外,学校课程整合课例、论文、课件多件次获全国一、二、三等奖。

(三)师生信息素养不断提高

1.教师信息素养逐渐提高

我校历来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和现代教育技术思想理论的学习,并在每学期评选“信息技术先进个人”,对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同时,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专项考核,考核成绩与教师考评挂钩,以推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设置了教师信息技术专项培训课程,制定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对全校教职工进行专项培训,并开发了校本培训教材《重庆七中教师信息技术培育读本》。2006年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教学实践与评优活动”中,我校教师获全国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3人次,获市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4人次、三等奖4人次;在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教学设计(重庆市赛区)中,我校化学教研组获得市一等奖、初中数学教研组和物理教研组获得市二等奖,高中数学教研组获得市三等奖;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教学设计中,我校教师获得全国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人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2.学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

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的道路。因为,信息技术课不只是单纯地传授计算机知识、教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索、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和传播的能力。我校在高一、高二、初一、初二这四个年级分别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在高三和初三也开设了信息技术选修课。并且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发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学校教师先后开发(或参与开发)了《中学计算机教程(乙种本)》(重庆大学出版社)、《最新多媒体课件制作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重庆大学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重庆大学出版社)等教材。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假期开设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小组、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培训班和信息技术夏/冬令营。学生定期、分层次进行信息技术专项技能的测试、竞赛。近年来,学生参加信息技术奥赛,获市一等奖1人次、市二等奖2人次、市三等奖20人次;在学生机器人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7人次、三等奖4人次,获得市一等奖26人次、二等奖22人次、三等奖22人次;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获得全国一等奖8人次、二等奖8人次、三等奖12人次,获得市一等奖人36次、二等奖43人次、三等奖45人次。学校通过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其中,初中许重宁同学获得“2009年第四届重庆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第七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金奖。

七、课题研究反思及建议

我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师观念需要不断提升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中,我校出现了两种典型问题:其一,将学科整合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图文并茂的特点,教学资源课件以演示图画或文字为主。其二,很多教师在学科整合中“为整合而整合”,认为在机房上课、用了计算机就是学科整合,甚至于过分强调整合的形式和表面效果,而忽略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将“信息技术”套到传统教学的框架中,盲目不切实际地应用信息技术,明显是错误的。因此,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进一步推进先进教学思想、理论的学习实践,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深化到教学实践中,是重点要面对的问题。

(二)师生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信息技术要有机地运用到教学中,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改变传统教学“教师为主、一讲到底”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模式。而这一要求很大程度受限于师生的信息素养高低,这一问题需要得到特别重视。

综上所述,我校不但要坚持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师培训,通过专家讲座、期末培训等形式以开展“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培训,还要通过课题、赛课等形式探索如何将新的教育思想、理论溶入教学实践活动中。继续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J].中小学信

息技术教育,2002,(09).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8.

[3] 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

教育,2002,(4).

科学研究报告(篇6)

一、对推荐的拟建方案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工艺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影响的结论性意见。

二、自然科学期刊项目推荐方案的优缺点描述

1.优点

2.存在问题

3.主要争论与分歧意见

三、自然科学期刊项目主要对比方案

1.方案描述

2.未被采纳的理由

四、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第二十章 附图、附表、附件

一、附图

1.自然科学期刊项目场址位置图

2.自然科学期刊项目工艺流程图

3.自然科学期刊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二、附表

1.自然科学期刊项目投资估算表

(1)自然科学期刊项目投入总资金估算汇总表

(2)自然科学期刊项目主要单项工程投资估算表

(3)自然科学期刊项目流动资金估算表

2.自然科学期刊项目财务评价报表

(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

(2)自然科学期刊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3)自然科学期刊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

(4)自然科学期刊项目损益和利润分配表

(5)自然科学期刊项目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6)自然科学期刊项目借款偿还计划表

三、附件

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报告)

2.项目立项批文

科学研究报告(篇7)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74-02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系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编号为XHZ115-093),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编号为0708319B),于2006年4月13日正式开题。课题组从59所申报实验校中确定了48所中小学为实验校,其中中学15所、小学30所、综合中学(含小学)2所、完全中学1所。参与课题实验的人员达千余人。

在课题启动后,总课题组为摸清现状,利用三个月时间开展了调查研究。(1)问卷调查。对参与实验的教师用信函方式联系,进行三次不同内容的问卷,共回收了888份问卷。在剔除无效卷后,统计有效问卷762份,占参与实验教师的70.8%。(2)组织课题研究专家指导组围绕课题拟出提纲下去调研。先后抽取了13所实验校进行访问、座谈,对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现状的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做如下汇总: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参与课题实验人员的自然状况

参与课题实验的专业教师919人,管理人员153人,共1 072人。年龄结构见下表:

(二)参与研究的实验学校基本情况

在48所实验学校中,办学综合实力较强和条件较好的学校约占1/2以上,其他为一般或较差的学校。这样做有利于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各层次的学校基本上都具有如下特点:

1.积极主动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他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学校当前所需要的,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推动本校的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因而很多学校都要求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但是总课题组考虑到学校太多不便于开展研究活动与管理,所以,最后压缩到48所学校。

2.领导重视。各实验学校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牵头人、以教学校长和科研主任为负责人的课题领导小组,选择和确定了实验人员,健全了研究制度。

3.具有较好的科研工作基础。48所实验校普遍都承担过研究课题,仅在“十五”期间,就承担或参与了部级、省级、市级、区级和专业委员会等部门审批的科研课题204项,平均每校4项,最多一所学校承担大小7项课题,均较好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并得到了课题审批部门赞扬。平时都能组织尽量多的教师参与教科研实践活动,搭建教师间合作交流平台,在“咖啡吧”、“科研巴士站”等活动中,介绍开展研究的做法、体会和经验,培养了一支科研骨干队伍;同时还建立健全了科研激励机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如:组织科研培训,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及时推广科研成果,并与晋职评优挂钩,健全奖优评先等制度。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内涵的研讨情况

开展好本课题研究的前提是要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由此才能明确培养科研能力的系列目标。为此,第一步是在问卷中提出“您认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都应包括哪些方面?各方面又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等问题,广泛征询实验教师的看法,然后进行汇总梳理;第二步是通过科研书刊和上网,查阅了有关内容;第三步是经专家组集中讨论,最后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了如下比较一致的看法: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承担和完成课题研究所具备的各种能力。从课题研究过程各个环节的实际需要出发,本课题重点研究培养十种科研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选择科研课题能力,设计研究方案能力,运用科研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能力,优化研究过程能力(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全局与关注细节相结合、实际操作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等能力),合作研究与交流能力,搜集和利用信息能力,积累和分析研究资料能力,科研总结和写作能力(包括案例、经验总结、论文、研究报告等的写作),科研成果应用、宣传推广和吸收能力。

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估应在参与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看以下几方面的情况:(1)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2)具体运用和发挥的水平;(3)所取得的实际科研效果。

(四)实验学校的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现状

我们在交给实验学校领导的问卷中,请他们根据上述教师十种教育科研能力和评估标准,按“强”、“较强”、“一般”、“弱”四个等级,首先组织教师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估(共有762人参加),然后由领导进行综合评估,为每人评出一个相应等级,以此作为实验的“前测”。结果如下:

在十种科研能力中,“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科研方法能力”和“优化研究过程能力”尤为薄弱。

二、课题调研组下基层,开展面对面调研活动的情况

在总课题开题后,为更好完成本课题,总课题组组织部分专家指导组和课题组成员,组成了“课题调研组”对基层14所实验学校进行了抽样调研。主要内容是:

1.学校汇报:(1)学校承担“十一五”课题的情况;(2)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现状及需要;(3)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打算(重点是如何结合课改和课题研究的实践来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4)对总课题组的希望与要求。

2.教师座谈:(1)在结合课改开展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2)教师从事教科研有什么困难;(3)为了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提高科研能力有何需要与建议。

3.与学校共同商量下一步如何开展本课题研究。

从学校汇报和教师座谈中看出:

1.学校和教师迫切需要通过参加本课题研究,切实提高科研能力,以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所承担的“十一五”课题;

2.对如何开展本课题研究做了一些准备,也有一些打算,但在措施上还不够具体,认识上还有搞不清楚的地方,如“工作研究算不算科研?”“经验总结算不算科研?”等;

3.迫切要求总课题组派人下去做一些具体指导。

调研组成员在发言中再次强调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1)求实:以在课改和科研实践中锻炼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重点,实心实意奔目标,实实在在抓过程,实实惠惠求效果。课题研究要和课改、校本培训紧密结合,为实现办学目标服务。(2)求真:从实际出发订计划,区分层次定目标,开展活动重实效,过程资料重积累,实事求是做总结;要拿出一些切实、可行、有效的可操作的措施来。(3)创新:勇于创新,积累经验,认真反思,探索规律,不等不靠,摸索出一些体现本校特色的好的做法来。(4)协作:各实验学校之间、各实验教师之间要集思广益,同心协力,及时沟通信息。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自主学习能力亟待提升

从问卷和调研情况中反映出,近年来实验教师越来越重视读书学习,但总的来看,读书较少,而且需要拓宽知识面,加强针对性。

建议实验学校要继续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科研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根据本课题需要,指定读书书目(今年主要读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科研有问必答》两本书)。每月要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并采取网上论坛、课题研讨、课题讲座等方式交流读书心得,增强教师自修提高意识,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科研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

从问卷和调研情况中反映出,一些学校在课题选择上有盲目跟风、求大求全、超过学校实际条件的倾向。

为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建议实验学校首先在选题上要“小课题,深研究”,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择急需解决且便于实施、可行的课题,尤其要突出教师个人微型课题的研究;确定好研究方案和制订周密的研究计划,在研究过程中要把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调整课题方案;在研究实践中及时运用课题研究成果去改进教学中的不足。

3.建立研究团队,集思广益搞好课题研究

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的课题只是单个人在操作,没有形成拳头,没有集中力量进行集体攻关,研究队伍较松散。

建议各实验校努力找到已申报审批的“十一五”课题与本课题的结合点(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与优势,确定1-2项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在不分散学校有限的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将本课题深入研究下去,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达到互补双赢。以校际、教师间交流观摩的方式,研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互相交流,共同合作,以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4.注意资料的搜集、积累和利用

调研中发现,有的学校掌握相关资料较少,平时积累研究资料也不够。

建议各实验校有效地利用本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图书资料,大量收集课题研究所需的教育理论、实践经验、个案分析、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故事、教育日记等资料,并分类管理,以便查阅。鼓励课题实验教师积累教育教学中的教学反思、教学交流、研讨记录、教学笔记、教育随笔、会议记录、专家讲座笔记等,把在研究过程中体验及闪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灵感和感悟都随时记录下来。只有重视研究资料的长期积累、分析和加工升华,才能高质量完成本课题研究工作。

5.努力提高写作能力和成果应用、推广能力

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的写作能力较差。

以上内容就是为您提供的7篇《科学研究报告格式》,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科学研究报告(篇8)

一、认真学习调研,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形成了五个方面共识。

(一)充分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现实意义和科学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实践,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指导我所实现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在贯彻落实省局发展战略思想的基础上,对我所“实验立所、富民强所、和谐兴所”发展战略形成了共识。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不断提高在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加深了对省局、我所的发展战略理解,对实现战略目标充满了信心。

(三)在发展思路上,我所实行“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发展思路在全体职工中达成了共识。

(四)通过学习调研和大讨论,全所职工对我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十一五期间争建省级“文明单位”充满了信心,为实现这一重要目标而努力奋斗。

(五)通过学习讨论,对我所进一步注重民生、实现改革成果共享方面大家更加放心,更加充满信心。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20__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公布以来,我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求真务实、创新奋进”的地实所精神,积极进取、努力开拓,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主要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成效:

(一)各项经济指标逐年增长。

1、截止20__年12月,我所实际到帐收入 3700 万,比20__年增长10 %;从20__年开始,每年以10%的以上速度增长。节约与收益 82 万,年均增长率 10 %;在岗职工年收入4.5 万元,年均增长 10%;比20__年15955元增长近3倍。

2、分析测试工作量成倍增长。20__年全年完成创收400万;20__年530万;20__年800万;20__年1000万;20__年已突破1200万。

3、工程检测超常规发展。20__年创收300万;20__年500万;20__年675万;20__年800万,完成工作量1053万;20__年创收1189万,完成工作量1540万;20__年创收1700万,完成工作量 20__ 万。

4、地质勘查工作从20__年创收37万起步,06年合同额200万;07年合同额300万,创收191万;08年合同额近1000万,创收 501万。

5、黄金珠宝、绿色食品、室内环境检测,房屋租赁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矿产综合利用、岩矿鉴定逐步走上发展之路。

(二)分析测试技术发生重大变化

一是测试手段从传统的化学测试,常规仪器测试发展到高精度的、高灵敏度的大型仪器测试,以及大型仪器为主体的,辅以其它小型仪器相配套的多元素测试体系,测试范围从常量测试发展到微量、痕量,将发展到超痕量的测试;二是测试领域从单一的地质找矿、地质填图发展到涉及农学、环境学、医学、植物学、生命学、生态学等跨学科的多目标地球化学测试;测试方向从陆地发展到天体、水体、海底的主体检测系统;三是测试形式从过去单一的元素全量测试发展到可提供多元素多信息量的有效态、形态、结合态、化合态、价态的测试;测试对象从岩石矿物测试发展到土壤、水质、动植物、浮尘、土壤溶液等;四是地球化学测试从少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调查发展到超稀密度多元素的地球化学填图,从无机地球化学发展到有机地球化学。同时,我所各种资质的合理配备,标准物质的制备和使用,标准方法的推行,实验室管理信息化进程、计量认证、体系认证的广泛开展,是地质实验技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三)“一业为主、多元发展”初见成效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地质实验分析测试为主导,加速发展工程检测及延伸业、拓展房产经营空间、积极推进地质找矿、矿冶综合利用,形成以地质测试为核心竞争力的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经济发展链是我所近几年坚持的发展战略。从20__年以来,分析测试主业技术设备、人员队伍不断扩大,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工程检测越做越强,省内市场不断扩大,省外检测业务经常有做,今年已经开始到国外进行工程检测;地质勘查从无到有,已发展到省厅、省局项目立项,和地方、公司合作开展地质勘查、灾害防治评估等范围广泛的地质调查工作;室内环境检测勇于开拓,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重建矿产综合利用选矿选冶和岩矿测试研究室,使我所再次占据省内矿产资源分析测试、综合利用研究的领先地位;黄金珠宝、绿色食品检测 业务稳定,房屋租赁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四)产业结构调整即将完成

从20__年开始,在省局关于加快企业改革的 精神要求下,我所对企业改制工作进行认真分析,制定了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办法,进行全方位的内部企业改制。20__年底,全所9个内部企业或部门全部实行了内部改制。经过近四年的运行,国有资产按时收回,职工队伍保持稳定到期职工安置有条不紊,国有资产得到保值,产业结构调整达到预期目标。

(五)不断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以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

1、不断调整机构,适应市场需要

一是从20__年开始,进行内部企业改制,使我所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国有资产资金集中到所里办大事,如购买分析测试仪器、增添工程检测设备、改善办公生活环境等;二是20__年起成立地质调查中心,积极主动参与地质找矿,现已初见成效;三是恢复选矿综合利用研究和岩矿鉴定研究室,利用我所技术优势,重新站上省内高处;四是工程检测中心不断裂变,从一个中心变为8个分室,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市场占有率快速上升;五是分析中心下设两个分室,体制调整,机制就活,分析任务及时率和工作量直线上升;六是成立室内环境评价室,开辟了新的测试市场和创收手段。

2、加强资质建设,迎接市场挑战

3、出台激励机制,激发职工热情

一是我所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__省地质实验研究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和《人才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每年评选拔尖人才数人,给予重奖;继续保持人才引进的速度,近几年引进各类人才和吸收研究生、本科生20多人,成为我所生产技术骨干,为我所可持续发展进行技术储备。二是经济责任制每年根据市场形势的需要进行调整,最大限度的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安排了以岗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培训300余人次,其中建筑节能检测、建筑环境影响评价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地下水污染物检测、工程测量及深基坑边坡位移观测等技术培训既适应了我们的发展思路又满足了当前市场的需要,为我们的发展做好了初步的技术储备。

4、统筹兼顾,建立合理分配制度

一是每年进行内部工资调整,本着向一线职工和技术能力倾斜的原则,根据运行中发现的问题不断修正,激励职工焕发自己的工作热情。二是效益工资分配方案经职代会通过后严格考核,本着多劳多得的原则,合理分配;三是制定内部经济责任制时,充分考虑各单位各部门的特点,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向一些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收入较低的部门进行调整,缩小收入差距,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

5、强化经营管理,增强责任意识

一是加强财务管理。所财务科通管全所财务,各实体发票报销实行一支笔审批。财务帐本由财务科保管。二是加强合同管理。三是加强人事管理,统一调配全所人力资源。四是劳动工资和福利待遇统一管理。各类工资和福利发放必须经所办公会议讨论后才能发放。

(六)以关注民生建设为目的,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1、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保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逐年提高职工收入,增进单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坚持以职代会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制度,经济责任制、内部工资和分配方案、重大资金支出等重大决策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再执行;领导干部每年向职代会述职,职工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和测评;

2、正确处理职工收入分配:一是坚持处级干部由局组织考核;二是科级干部由所组织考核;三是职工由各单位组织考核;四是制定合理的分配比例;五是综合考虑在职职工和离退体职工的福利待遇。改革发展成果的分配是单位最为核心工作之一,也是职工最为关切的焦点之一,几年来,所实行的内部工资制度、奖金分配制度和福利分配制度得到全所职工的拥护,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3、加大投入,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努力创建文明单位。

一是加大高科技技术、设备的投入,购置和更新了几十台套进口和国产先进仪器设备,减少劳动力,提高生产率;二是全面装修生产车间,改善通风条件,减少空气污染,注重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三是加大对职工大院的整治,统一安装塑钢门窗、防盗门、安全防盗摄像头等,水、电、气除个别楼外全部社会化管理;四是建立了所网站,办公室和总工办及财务科紧密配合,实现了大部分分析测试数据网内传送,财务数据自动传送,复印机与各处计算机联通,减少了打印机的配备,芜湖路大院宿舍楼进入我所局域网;五是建立常年卫生清扫制度,投入巨资绿化大院;六是建立困难职工档案,逢年过节、生病住院、重大灾害进行慰问;七是经常开展文体活动,活跃职工业余生活;八是为职工 逢五逢十过生日、单身职工过中秋节;九是开办职工食堂,解决职工中午就餐难的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学发展无止境,科学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和完善。在不断发展和实践中,我们碰到许多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地质实验测试及延伸业和地质勘查方面:

一是在地质实验新方法、新技术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上还不够,岩矿鉴定和矿产品选冶实验还有待加强和完善,还要优化完善地质实验测试体系,发挥自身优势,拓宽服务范围,扩大测试领域,不断满足地质工作发展的需要。实验工作受市场的周期影响较大,目前本省的业务只占20%,80%是省外实验任务,一旦省外实验采取保护政策,我们的业务量将大幅下降。

二是地质测试的延伸业虽然有绿色食品检测和黄金珠宝检测,但是还不够,除现有的延伸业要巩固和发展外,还要积极开发新的测试延伸业,包括室内环境检测、建筑材料检测、土壤质量检测、矿产品质量的授权监督检测。

三是建设工程检测是我所支持产业,随着快速发展,存在人才困乏、经营管理理念需进一步优化、金融危机影响突出等问题,将严重影响工程检测业的发展。

四是地质勘探工作业务范围涉及地质找矿、灾害性评估、地质测量、水工环矿山动态监测。我们的地质人员精干,业务能力强,其发展空间相当大。但受制于资质的级别偏低。固体矿产勘查是乙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测量测绘是丙级,限制了我们工作的开展,有待于资质的升级和维护。五是现有的实验大楼工作场地较小,工作施展不开,化验楼已超期服役成危房,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且是市政规划用地范围,必须异地重建。

(二)人力资源配置方面

一是我们的人员较多,在职职工252人,在全国同行实验室中人数最多,是一般实验室人数的2—4倍,而且分析这一块只需40-60人即可承担。实验测试工作如要有大的发展,我们必须 坚持“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工作思路,优化产业结构,科学地做好人力资源的调配工作。

二是技术人员和经营人才不足,尤其是研究型和熟练的实验测试和地质勘查的技术人员不足。我所非常缺少地质、选矿、工程检测等技术人才,限制和约束了我所可持续发展;科研力量不强,缺少领军式人才。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上,还缺乏带头人,还拿不出更好的项目申报,还要加强项目库的建设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引进和送培,多进行技术交流和高学历的培训;我们是生产型服务型单位,要变成科研型单位,必须加强科技立项工作,出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分析测试质量管理人员年龄老化,要配备青年技术人员;技术职称指标太少,许多同志特别是技术骨干不能聘,影响工作;

三是安置任务较重。内部改制企业60多人逐步到期,已安置20多人,还有近40人要安置,困难较大,有待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和培养。对改制企业职工的安置要加强转岗培训,科学配置人力资源,积极解决改制企业职工后顾之忧。

(三)民生问题方面

一是职工收入总体上逐年提高,同时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有拉大趋势,还有一部分待岗职工,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还有难度。

二是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又有很多野外工作,职工反响很大 。

三是职工尤其青年职工住房问题要解决,大部分职工住房没达标。

四是退休职工收入相对较低,医疗补贴比较少,门诊费不能报,8种病控制严,生病就意味着贫困。

五是离休干部住院费用高,单位难以承受。

(四)市场开拓和协调方面

一是协调发展取得一些成绩,但是有些业务基础较为薄弱,岩矿鉴定、选矿、室内环境检测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各业务发展差距和促进我所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对外省业务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地区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创值手段较多,但含金量不高,测试收费严重偏低,有待提高服务质量和扩大高附加值的业务范围。经济实力虽逐年有所提高,同时总体实力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长期形成的人员结构不合理矛盾一时难以改变。

二是目前的金融危机肯定对分析测试、工程检测、地质调查甚至房产租赁带来影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本所发展和对外业务要求更高。肯定对分析测试、工程检测、地质调查甚至房产租赁带来影响。

三是各项规章制度和经济分配体制基本建立,但影响我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有待解决。机关效能建设落实不够,严格管理、严格考核措施太少。

(五)创建文明单位方面

一是缺少全所性创建远大规划;宣传力度不够,群众不了解,没有充分调动全所职工和单位、部门的积极性;对外交流太少,主动到上级部门和街道等地方部门、兄弟单位学习交流联系少;创建资料不全、规章制度不完善; 二是办公场所,职工生活区域没有分开,硬件投入不够;车辆停放、出租屋管理、空气污染等问题,期待解决;没有草坪,绿化不够,路面坑坑洼洼,环境需逐步改善。北门办公条件很差,办公楼不美观,办公设备落后;宁国路周边饭店影响所内环境美观,面临污染问题;安全保卫有漏洞,安全保卫人员责任心有待加强; 职工思想道德教育场所不规范,手段单一;

四、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一)主观原因

一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上还不到位,思想观念有待解放,还需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现阶段,我们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有新思维。要破除一些条条框框和陈旧观念,就必须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新思想,

二是自我满足,争先创优意识不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仅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能够走在市场的前面,科技水平不高,科研力量不强,满足与吃老本是行不通的。

三是改革措施不强,力度不大,有老好人、怕得罪人的思想。

四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力度不够,对所情了解不深,有针对性的措施不多。

五是领导班子成员管理水平、统筹兼顾协调能力有待提高。

(二)客观原因

一是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尤其是人事制度改革刚刚起步,现有人员管理难度大。高工资、高福利、低效率,大锅饭依然存在。

二是管理体制存在问题,需要理顺。

三是以前结构调整建大,带来一些遗留问题。如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太多,虽然这几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了摊子大、资金分散等问题,但人员问题无法根本解决。

四是制度建设方面落后于形势发展。人才引进、管理、待遇等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一套制度,随意性比较大。

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一)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1、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经过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党员先进性教育,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论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经济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我们不能满足现有的成绩,借学习实践科学发观的东风,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所党委“实验兴所、富民强所、和谐兴所”的战略部署,坚定走“一业为主、多元发展”之路,带领全所职工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快速迈进。

2、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纵观地实所的发展历程,可以用“平稳较快”四个字来概括,我们在积极地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距节能、精细、环保、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进一步转变体制机制。就我们所的管理体制来说,运行是平稳的、有效的,但不是高效的;就我们所的经济运行机制来说,是现实的、灵活的,但不是最科学的;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找出我们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减少不必要开支,加强经济运行质量,节约增效。在此基础上,提高我们的整体工作水平。

4、进一步转变机关服务职能。机关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全所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主要职能就是服务,服务于全所的经济发展,服务于全所的党群建设,服务于全所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进一步转变机关服务职能,一是要从思想上认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二是要在服务工作上要有新的思路;三是在服务工作上要有新的突破;四是在服务工作中完善制度建设;五是要在服务工作上体现热情、便捷、高效和强有力的执行力;六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去,广泛调研,有针对性的做好服务工作。

5、进一步转变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是真正做到有一个好的学风,使各级领导干部能够自觉的、沉下心来学习,真正掌握政治、经济和必备的专业知识,提高综合决策水平;二是真正做到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是真正做到权为职工所用、情为职工所系、利为职工所谋;四是真正做到忠于职守,真抓实干,勤政廉政;五是真正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二)采取六项措施:

一是深化地勘队伍改革,继续推进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转变经营方式,调查经济结构;要发展我们的事业,搞好实验测试、工程检测、做强做大地质,人员结构要调整,一方面做好改制企业人员的安排和转岗培训,充实生产一线;另一方面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尤其是岩土、分析、地质高学历人员的引进。在今后3—5年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一技之长,在不同专业岗位上,能独挡一面、踏踏实实在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地质实验分析测试为主导,加速发展工程检测及延伸业,拓展房产经营空间,积极推进地质找矿,矿冶综合利用,形成以地质测试为核心竞争力的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经济发展链;维护和加强资质建设,力争在2年时间内固体矿产勘查获甲级资质加强科研立项工作,积极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高附加值的业务市场和工作范围。

三是充分利用人才技术、仪器设备、地理环境优势,逐步实现“实验立所、富民强所,和谐兴所”的奋斗目标;加强运作国土资源部合肥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这个机构名称,争取一些执法项目,为__矿产的监督工作做一些有益的事,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

五是加强对文明创建工作的领导,将文明创建工作纳入我所全年工作规划,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切实为全所的经济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保证作用。继续制定全所文明创建规划和年度计划。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严格考核制度,与生产经营指标紧密挂钩,奖惩分明。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简报、宣传栏、网站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文明创建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布置落实文明创建各项工作。加强对外交流。所领导和有关部门要经常主动到上级部门和街道等地方部门、兄弟单位学习交流文明创建经验或邀请有关部门领导来所指导检查工作;所宣传部门要经常对外投稿或邀请宣传媒体到所采访报道。加强制度建设。对以前的制度进行清理,进一步建立健全文明创建工作制度建设,逐步完善我所各项规章制度。重视文明创建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工作,实行专人管理,装订成册。努力实现办公场所,职工生活区域分开,加大硬件投入。进一步加强物业管理,规范车辆停放、出租屋管理,解决空气污染等问题。继续进行两个大院道路维修、卫生清扫、绿化工作。想方设法及早解决实验楼搬迁问题,努力改善办公条件。加强安全保卫工作。门卫值班规范化,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实行安全巡逻制度,采取安全保卫措施等。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落实效能建设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考核。加强职工思想、职业道德教育。

六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我所党建工作和三个文明建设。进一步规范、完善、修订和建立有利于我所发展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机制和体制,把政治过硬,专业能力强,有市场开拓精神,想干事的年青同志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六、今后努力方向

(一)坚持不懈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提升所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认真制定和落实学习计划,努力提升中心组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切实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突出实践性,不断把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努力做到认真领会、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提高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集中精力抓好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

(二)联系实际、转变观念,切实改变工作作风。“改进作风、增强执行力”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我们要教育党员干部正确认识作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改进作风与促进我所科学发展工作中的必然联系,进一步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建设,逐步建设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工作作风过得硬、工作效率高、创新能力强的党员领导干部队伍。

(三)继续深入调查研究,查找原因,将科学发展落到实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是用科学发 展观指导我所的科学发展。通过学习、调研和讨论,我所已将存在的问题基本上查找出。但是阻碍我所科学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原因还需我们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去查找、去分析、去解决,只有查明原因,制定措施,彻底解决,才能将科学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四)在实施我所战略目标上,努力做到:

一是与时俱进,在地质实验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在地质实验新方法、新技术研究的力度和研究的深度上还不够,岩矿鉴定和矿产品选冶实验还有待加强和完善,还要有待完善地质实验测试体系,发挥自身优势,拓宽服务范围,扩大测试领域,不断满足地质工作发展的需要。

科学研究报告(篇9)

经过六十多年的努力,新中国的艺术科学理论研究已逐步走向深入,研究体系日益完善,枝繁叶茂,结出硕果。为繁荣理论建设,中共中央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等战略任务,强调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包括艺术学科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发展与繁荣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国家加大了对哲学社会科学及艺术科学的投入,各级党委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及艺术科学重要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艺术科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当前的文化体制改革也明确要求,全国各级文化科研机构务必进一步完善研究机构、整合学术资源、抓住时代机遇、创新思路方法,努力进取,完成任务,争取更大成果。

艺术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建设得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作为全国文化系统的公共信息平台,本着一贯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宗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海纳百川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气魄,《艺术百家》杂志社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经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党组研究,决定自2010年起,陆续分期分批介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以及国家艺术教育理论研究和艺术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欣逢中华盛世,共襄文化盛举。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National Art Disciplinary (Ⅲ)

Leading Group Office of National Art Disciplinary Planning

(Ministry of Culture, Beijing 100020)

七、文化艺术管理

文化艺术管理研究在“十一五”发展迅速,成果显著,主要得益于国家层面对文化艺术的高度重视和政策引导,成就最突出的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和文化产业研究三个领域在学科建设、理论创新和学术成果等方面都有突破性进展。

(一)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学术成果渐趋丰富,学科体系逐渐成形

在有关政府部门及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部级学术研究机构的推动下,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逐渐拓展至其他学术机构和大专院校,各界学者越来越关注文化战略研究,并从各自领域出发,对文化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渐成规模,其理论成果为文化战略学科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学术基础。

1.文化战略研究总论从学理上阐述文化战略的由来及含义,阐明其演变及基础理论。

在“十一五”期间,关于文化战略总体构想的专著主要有《中国文化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当代文化发展新趋势研究》等,相关的学术论文有《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战略构想》、《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战略选择》等论及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探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国际背景下,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提出制定和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并从学理上阐述文化战略的由来及含义,阐明其演变及基础理论,重点讨论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对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为文化战略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理论框架。

2.文化战略目标研究成果显著。

我国文化战略的目标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实现这一目标,需选择适当的战略路径,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中国:软实力方略》、《软文化•真实力――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软实力(一)》、《软实力:中国视角》、《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等著作,《软实力与中国文化战略的发展走向》、《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主流文化的体系建构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等论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软实力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民族凝聚力、文化吸引力、国际影响力与形象等等,但是其核心元素在于价值观。

2008年,旨在形成完整知识谱系和体系化研究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究》被立项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委托项目,包括《原典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进程及其成果形态研究》、《基于改革开放背景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研究》、《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命题条件下的文化发展规律研究》四个子课题;《中国主流电影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中国电影的精神地图――论主流电影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和谐•仁爱•自然――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阐释》等论文系统梳理与重新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重要资源,推进中华文化发展的无形力量,切实加强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文化战略的核心。

提高文化软实力还需在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借助现代信息传播媒介,拓展我国文化传播的范围,提高我们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构建中国崛起的对外文化战略》、《建构先进国家的文化形象 凝聚和谐发展的无形力量》、《中国主流电影中的国家形象》、《用流行文化传播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电影“走出去”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等论文提出建设覆盖面广、内涵丰富的强有力传播体系,促进价值观的认同,提高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文化发展战略措施研究针对性强、应用功能突出。

文化发展战略的措施涉及文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市场、知识产权、文化遗产、区域与城乡文化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诸多方面,是文化发展战略体系的核心内容。学者们在强调政府宏观调控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制定文化政策和战略规划,以及在文化发展、文化保护上应起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基层文化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出,要从国家文化发展高度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意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认知我国实施文化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施方式。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脚踏实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乃是关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问题。

《“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问题以及历史境遇》从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与缺席带来的危害,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概念和现代意义上的空间和时间维度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前国家文化安全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历史境域,指出保障国家文化的独立和完整的战略意义。

4.研究国外文化战略的成果有品位有影响。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文化的战略地位,这些国家在文化发展方面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文化法律和文化政策,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的同时,亦注重文化产品的输出和扩大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它们不但构成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我国文化战略研究重要的参照系,而且也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对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欧美等国文化发展战略的主要论文有《美国文化产业与对外文化战略》、《葛兰西――政治战略与文化战略》、《美国外交中的文化价值观因素》、《论冷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及我国应对之策略》、《全球背景下的欧洲文化策略》等,起到了利用他山之石的功效。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向规范化和学理化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属于文化政策研究范畴,是中国现阶段文化政策的具体问题。自研究概念提出以后,相关研究不是很多,尚不成熟,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

国内第一部论文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中国文化报社主编的《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丛》,该书集中了一些学者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初的理论探索,及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对实践的总结与思考;深圳学者集体撰写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是国内第一部较成体系的探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题的专著。

该书首次从政策的理论起点――公民文化权利,以及中国当代政治背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来论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合法性,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构成、支持与保障系统、绩效管理与评估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以严密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命题背景、基本框架、基本原则、文化体制障碍,对中国语境下的公民基本文化权益进行了界定与论述,对于研究和理解中国公共文化政策领域的实践和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为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关注文艺问题也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野和角度;其他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论文及经验总结散见相关学术会议、各地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报》、文化发展论坛网及其他地方报刊媒体,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居多,对体系框架及运作的理论探讨较少。

1.对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基本概念的探讨。

多数学者按照公共经济学理论,参照一般公共品的分析框架,来分析公共文化产品的特性――外部收益性、消费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齐勇锋认为,政府必须提供纯公共文化产品和准公共文化产品,前者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文化信息安全及社会稳定,也与民族文化创新、传承直接相关,其供给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后者虽然在消费上具有私人产品的竞争性,但在技术手段上难以实现排他性消费的服务和收费,或虽可以实现排他性的收费,但由于边际收益不足以弥补边际成本,需采取由政府和市场混合提供的模式。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主体研究。

国内学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主体上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政府是否应承担主导作用。支持政府主导者依托两种观点:其一,认识到市场失灵和社会公正是经济学有关公共责任的规范理由――它们说明了政府应当介入其中;其二,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尚不完善,区域间还存在巨大差异,公民社会尚未发育健全,政府还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3.公共文化财政及投入方式研究。

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方面,大部分学者倾向于立足中国国情,发达地区可逐步采取政府与市场混合提供的方式,但欠发达地区及农村还需要以政府提供为主。在公共文化财政投入方面,国内学者普遍赞同加大投入的观点,但在投入方式上存在不同主张,或主张效率第一,加强财政投入的绩效监管;或主张公平第一,财政投入应向农村和基层倾斜;或主张效率与公平兼顾,加强机制创新。

4.公共文化管理运作机制创新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满足公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因此信息交流与沟通顺畅是体现其民主价值的重要方式。国内在信息技术使用上,目前主要侧重于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通过覆盖全国各地的网络传输系统,使文化信息经济、快速地传送到各地,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以消除不同地区在获取文化信息资源上的不平等。有学者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我国基础文化建设薄弱的现状,改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供给状况。各地方在建设模式上进行了探索,如上海的社区信息苑、青岛的五连线、深圳的六个一创新工程等等。

5.农村(及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农村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国家已在2005年11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表明我国政府已明确自身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但对于如何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真正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还有争议。

韩敬霞认为,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虽然一直由政府提供,但所谓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很多地方根本就不存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十分缺乏。利用市场机制,引入自由选择机制改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求关系,引入公平竞争机制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但有学者认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是公益性文化,其产品和服务供给制度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以非营利性为目的,因此质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是否适合由市场机制起作用。

(三)文化产业研究发展迅速,成果可观

1.科研立项情况。

从公布的国家社科基金规划立项项目来看,关于文化产业研究主要集中于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每年资助涉及文化产业项目平均有5个左右。较有代表性的立项项目有:《中国出版产业结构及其演变趋势研究》、《境外资本进入中国传媒市场的现状、影响与监管对策研究》、《文化策略、亚意识形态与我国动漫产业发展》、《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等。由于在国家的科研体系中,文化产业研究被归类于文化艺术管理学科下,在非艺术学学科的社科基金立项中,文化产业并非重点;因文化产业涉及面广,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也获得了一定资助。

“十一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规划项目中,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项目共有近20项获得立项。较有代表性的有《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我国戏剧产业化研究》、《西方国家传媒业的融合、竞争及规制政策的演化》、《我国文化服务业发展及政策研究――基于产业特性视角》、《中国电影全面实施产业化政策以来电影产业成果及问题研究》、《互联网时代欧美文化产业制度转型危机:版权体系的重构》等。

2.学术著作和刊物出版情况。

“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研究发展迅速,约有50部著作出版,成果丰富。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国家文化产业课题研究报告》、《文化产业学》、《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新文化变革》、《当代文化产业论丛》、《世界文化产业丛书》等。关于文化产业研究的学术刊物比较匮乏,目前主要有《中国文化产业评论》和《文化产业研究》,文化产业论文大量多发表于其他社科期刊上。

3.情况。

据中国知网数据,“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情况如下:

可见,与“十五”期间相比,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数量增长2―3倍。另外,在和文化产业研究紧密相关的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领域,2006年1月1日到2010年4月20日,题名和主题中有文化体制改革的论文数量分别为2030篇和10075篇。尽管文化产业相关很多,但其中多为表层研究、描述性研究,厚重的理论研究和具有实践价值的对策研究所占比例不高。

总体而言,“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的研究非常活跃,且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但以著作、研究报告、论文形式出现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对文化产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重要探索,在较短时期内呈现出大发展的局面。

结论

(一)经验与启示

“十一五”期间,我国艺术科学研究取得显著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蕴含着深刻的启示和有益的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既是对以往工作进行理性把握,探索艺术研究的一般规律,更是着眼未来,为重新出发探寻方向,为制定艺术科学研究下一个五年的规划提供思路,打下思想基础。

1.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开展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更是新阶段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

艺术科学研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找准自身定位,明确核心任务:通过对古今中外艺术史论与艺术作品包括艺术作用于社会大众的审美规律等的科学研究与理性观照,阐发先进文化,宣传先进理念。

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就必须通过艺术科学研究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以更加科学的态度和昂扬的理性精神,总结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的心路历程,阐发民族艺术丰富多彩的美学内涵,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无穷艺术魅力。

新世纪新阶段,进行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持崇高的学术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总结艺术科学各学科的历史和现实、学术思想资料和学术思潮,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把该学科既已形成的基本范畴、观点、体系置于现实之中,使其内涵得到丰富,外延得到拓展,并提出符合实际的新观点,改造旧体系,构建新体系;才能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关注社会现实,必须根据现实需求调整艺术学科发展格局,深化和拓展艺术学科体系建设

艺术科学研究作为上层建筑中一部分,必然反映国家社会主要的经济关系,并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艺术科学研究必须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发展现实,才能深化和拓展我国艺术学及其各门类学科体系建设及其当展问题研究。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当代经济转型中的作用愈显重要,动漫、网络、游戏等发展迅猛,美术设计、漫画影视制作与新兴的文化产业结合,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研究和管理乃至艺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已十分迫切。

大力推进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深入探索、研究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深入研究国外文化艺术运作状况,积极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当前国际文化活动的空间与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艺术走向世界、推动中国文化艺术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与策略成为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针对艺术学及其各门类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十一五”期间,文化艺术科研工作者不断深化和拓展各门类学科体系建设,加强和扶持曲艺、杂技、木偶等学科基础薄弱、学科建设滞后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和拓展了艺术学各门类学科当展问题研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学科体系建设,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重视和加强艺术学各门类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边缘学科研究;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重视自然科学技术、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与艺术科学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加强和拓展在多学科互渗融合中出现的新兴领域研究,大力推动新兴技术手段在艺术科学领域的应用。因此,各学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

3.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社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理论联系实际是发展和繁荣艺术科学的根本途径。

艺术科学理论研究需要对大量艺术实践实例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研究才能得出结论。只有在对当前一些不同类型的艺术现象、艺术实践进行实际考察,具体研究艺术实践的起源、发展、形成、拓展等相关因素,及其对该艺术实践文化特色形成的深刻影响,才能为艺术实践在文化层面上的深层挖掘,提供最直接的资料,找寻到理论下面坚实的实践支撑,不断把艺术科学理论研究推进到更高的水平。

“十一五”是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艺术界也涌现了大量新现象、新趋势和新课题。面对纷纭复杂的艺术现状和文化现象,艺术科研工作者并没有躲进象牙塔、沉溺于死学问,而是用敏锐的学术触角,不断吸取新理论、新方法,积极研究和解读新的文化艺术现象,探求原因,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比如关于艺术市场的讨论,关于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关系的研究,关于新媒体的研究,关于当代艺术的探讨,都是广大艺术科研工作者理论联系实践、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成功范例。

4.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艺术科学研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最需要充分发挥研究者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专家学者的创造性劳动,充分理解艺术研究的艰苦性。要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鼓励不同风格和不同流派的创造,包容学术探索,鼓励学术争鸣。同时,实行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学会在包容多样中确立主导,在尊重差异中求得和谐。

要按照文化艺术自身的客观规律组织学术研究,努力营造有利于学术领军人物和学术大师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形成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才能使我国艺术科学研究队伍和事业建设永葆青春和活力。

5.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开阔视野,加强改革创新,大胆借鉴吸收国内外一切有益成果和研究方法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借鉴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是繁荣发展艺术科学的重要途径。深化和拓展我国艺术科学研究,必须以放眼世界的宽广视野,以贯通古今的历史深度,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规律,从人类历史的走向中去拓宽研究空间。

艺术科研工作者要瞄准学术发展前沿,跟踪学术研究动态,既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既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艺术的优秀成果,使艺术科学研究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要积极创造在思想理论体系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话语体系,不断增强我国艺术科学研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艺术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是艺术的巨大魅力和价值所在。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艺术科研工作者必须拓宽思路,积极倡导和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只有大胆借鉴吸收国内外一切有益成果和研究方法,紧密结合当代艺术发展的生动实践,进行理论的创新、内容形式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方法手段的创新,才能使艺术科学研究工作不断超越落后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同时,只有用时代的要求来审视艺术科学研究,用发展的眼光和改革的精神来推进艺术科学研究,使艺术科学研究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科学学科体系,才能把我国艺术科学研究推上一个新台阶。

6.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加强艺术科学项目规划建设、深化艺术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和健全艺术科研成果奖励制度

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体现着我国艺术科学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的申报评审,从2007年开始由两年一次改为一年一次。这是我国艺术科学管理体制和建设的一个重要转变,体现了国家对艺术科学建设的高度重视,为艺术科学建设提供和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科研氛围。只有进一步完善有关管理办法与制度,努力提高艺术科学规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强化精品意识,坚持公开透明、公平竞争、优中选优的评审原则,改革评审制度和评审方式,完善项目成果评价机制;严把政治方向和学术质量的两关、评审立项和鉴定结项的进出两口,才能进一步提高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质量,确保推出代表国家水平的优秀成果。

坚持深化艺术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繁荣学术、推动学术的重要措施。要不断深化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对文化艺术科学研究在建设和谐文化、塑造民族精神,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程中重要战略作用的认识;要通过规划和选题,整合研究力量,优化艺术科研资源配置。努力探索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和现代科研体制,探索建立若干高水平的资源共享型艺术科学研究基地,促进优势学科及科研队伍的建设;要建立健全艺术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切实加强艺术科研成果奖励工作,使之成为优化、凝聚科研队伍,繁荣艺术科学的重要有效途径;要进一步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切实加强艺术科研成果的推广、宣传和奖励工作,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加大成果宣传力度,拓宽成果宣传渠道,促进艺术科学规划研究优秀成果更好地运用于党和政府决策,运用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运用于学科建设和发展。

(二)困难与挑战

“十一五”期间,艺术科学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艺术科学研究还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些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科学各学科的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艺术科学各学科的基础研究水平有所提高,但研究基础还很薄弱,当前的艺术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史的研究,存在着有价值的理论提炼不足的局限。

如在戏曲理论研究方面,戏曲理论的研究稍显滞后,特别是一些特定时期与领域的戏曲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总结与提升;在音乐教育研究方面,虽然研究成果数量不少,但含金量不高,多为对音乐教学实践方法的探讨,真正上升到“音乐教育学”高度的成果很少。

2.艺术学自身学科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学科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十一五”期间,艺术学各门类学科研究领域有所拓展,但艺术学自身学科体系的建设还不完善,艺术学及部分门类学科在基本范畴、规律、原理、方法论等问题上的研究尚需深化和系统化,学科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如在艺术社会学研究方面,门类研究缺乏新进展,出现了以文化研究代替艺术社会学研究的倾向;在文化战略研究方面,作为一个学科,其体系尚未成熟,缺乏系统性和精密度,研究领域不甚明确,跟其它文化研究领域存在交叉现象,尚缺乏严格界定的概念系统。

3.艺术科学在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上存在部分脱节,对文化艺术发展的现状缺乏足够关注

“十一五”期间,艺术科学的理论研究水平有所提高,但对当下文化艺术发展的现状缺乏足够关注,艺术科学的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存在部分脱节。

如在曲艺研究方面,关于曲艺的曲本文学、曲唱音乐、舞台美术和“说唱”表演等专门研究,一直处于萎缩甚或空白的状态;在舞蹈研究方面,舞蹈理论研究偏重于传统舞蹈和民族民间舞蹈,缺乏对当代舞蹈应有的研究和关注。

4.艺术科学研究对新观念、新方法的运用还不够重视,理论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十一五”期间,艺术科学研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艺术家对艺术科学研究中的新观念、新方法的运用还不够重视,理论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如在艺术批评研究方面,研究成果多是总结回顾性研究、表态性研究,对国外批评思潮及国别艺术批评介绍性研究等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理性研究所占的比重很少;在电影艺术研究方面,电影艺术研究在理论、观念、方法上还不能完全随着新语境的变化发展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补充和完善。

5.艺术学项目申报存在一些问题,科研体制改革滞后,研究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十一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受到社会愈益广泛的关注,这期间也的确推出了一批有重要学术与应用价值的成果,在我国艺术学学科建设乃至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要看到,近年来,在项目申报数量逐年激增的同时,在项目申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忽视自身学术积累而热衷于赶浪潮的现象有所蔓延,课题研究缺乏问题意识;研究的理论观点乃至对策、建议的雷同、相似,对调查数据等材料的简单罗列、汇集,是申报项目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科研体制改革滞后,缺乏面向社会需求的科研导向机制和以成果评价为核心的竞争激励机制;全国艺术科学研究布局不够合理,各学科发展不平衡;由于学术风气和学术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急功近利、复制拼凑的现象甚至在局部有所蔓延,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学术评价机制和学术监督机制有待建立和健全;科研队伍还不够稳定,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艺术科学研究成果的出版和转化存在困难,影响往往局限于本领域,研究成果还不能完全实现其社会价值。

(三)期许与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对艺术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分析“十二五”时期全国艺术科学各学科的学术前沿与发展趋势,明确“十二五”时期艺术科学的主要任务,可以更好地推动艺术科学的全面繁荣发展。

1.艺术基础理论

“十二五”时期,艺术基础理论研究要在重视学科建设的同时,更多地从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从艺术实践的现实需要出发,来思考和组织研究工作。具体来说,在“十二五”期间,艺术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前沿和未来展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原理研究的条件已经成熟。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唯物史观哲学基础上创立了全新的艺术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人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学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以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为指导,建构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原理,以推动当代艺术学健康发展,将成为艺术基础理论发展的未来趋势之一。

第二,在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重大项目《中华艺术通史》十四卷全部完成、出版的情况下,“十二五”期间《中国艺术通论》重点课题的立项与研究,即对中国传统艺术基本精神、演化规律及主要审美特点进行系统的总结概括,将提上日程。与此相关,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研究,也将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第三,新中国成立到今天已走过60多年光辉历程。在大力加强国家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十二五”期间,艺术科学应重点关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艺术的主要成就、发展道路、基本经验及现实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未来发展方向与途径的研究。

第四,艺术理论在新时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艺术学在新时期也取得了独立学科的地位。

对中国艺术理论和艺术学由20世纪上半叶萌芽并取得初步成果到新时期获得巨大发展的历史加以清晰、细致的梳理,对艺术学科的未来发展加以展望,也应提上日程。

第五,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艺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性。

艺术社会学是艺术学科中一个传统的优势学科,新时期以来取得较丰硕成果,但它也面临着来自“内部研究”与“文化研究”两方面的挑战。未来的艺术社会学研究如何吸纳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密切关注当代新的艺术生产与消费实际,开出新生面,是需要艺术理论界关注的问题。

第六,在当前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当务之急是改善和加强艺术批评工作。

当前艺术批评的现状不容乐观,有偿批评、圈子式批评、酷评之类大行其道,少有真正客观、科学、富有责任感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统一的艺术批评。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的健康发展,加强和改善艺术批评已成为艺术领域的普遍共识。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艺术理论界进行深入探讨。

2.戏剧戏曲学(含曲艺、木偶、皮影)

(1)戏曲学研究

加强戏曲理论研究,特别是现状研究。近20年来,戏曲学科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许多重大戏曲史论研究课题的完成,积累了一批学术成果。但一些基础性戏曲理论研究还很薄弱,西方戏剧理论仍占据戏曲理论研究的话语权,戏曲创作实践与理论批评集体失语的问题仍比较严重,“十二五”规划对此应高度关注,对这些基础性理论研究,特别是现状研究提供必要支持。

重视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建设。戏曲艺术形成了独具中华文化特征的表演体系,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标准。从理论的高度概括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对提高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舞台面貌的巨大变化,大量新鲜的创作经验亟待从体系建设的角度给予总结,一些既有的研究结论也需相应地给予新的理论回应。

建立学术化与规范化的戏曲评论机制。当前的戏曲评论很多是非本体意义上的批评,常常成为戏曲评奖等活动的附庸,造成戏曲批评止于艺术研究的表层,缺少对戏曲创作切实而具针对性与指导性的理论建树,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戏曲艺术创、演、评等戏剧链良性发展机制的建立。“十二五”规划应对建立学术化与规范化的戏曲评论机制有所表述,提倡和鼓励具有学术规范与创新意识的戏曲评论。

重视戏曲研究中新观念、新方法的运用。自王国维到张庚等前辈学者,开创了戏曲研究运用新观念、新方法的传统。“十二五”时期应继续重视运用新观念、新方法从事戏曲研究,特别是戏曲人类学、文化学、口述史等交叉学科研究和新兴研究方法的引进与运用,将极大地拓展和深化戏曲学科的许多研究领域。

完善戏曲学科构建。戏曲学科建设在“十一五”期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戏曲学科建设仍存在系统化、理论化的必要。如戏曲文献学、戏曲音乐学、戏曲表导演学等学科的建设还比较薄弱。“十二五”时期应对这些薄弱学科,特别是关于学科基本理论的建设予以适当的扶持。

(2)话剧研究

“十二五”期间,应重视完整独立的话剧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当代话剧本体有密切关系的话剧市场学、话剧市场份额分析、话剧产业学、话剧营销学、话剧组织与管理学等,也应尽快纳入话剧学的研究范畴。

随着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社会化、产业化已成为戏剧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应从学术理论上予以重视。要及时掌握话剧改革的试点院团及其试点阶段的种种新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总结、研究,为政府扶持戏剧产业提供决策依据。

进入新世纪,话剧发展格局大致呈现以下三种情况:

专业院团的经典剧作、保留剧作、原创剧作演出;民营演出机构的商业戏剧、流行戏剧演出;非职业、非盈利、先锋、实验的戏剧演出。

在戏剧经营中,出现了国营剧团、民营剧院、私人戏剧工作室、大学剧社等不同分野,同时戏剧流行化、世俗化、喜剧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如何积极引导规范,是值得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但目前对民营和业余剧团以及喜剧、小戏、小品的研究严重短缺,应着力加强。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电子数据形态的话剧影像库、话剧文献库、话剧信息中心等,致使话剧艺术的各种资料随演随弃,严重流失,现有的戏剧档案管理明显滞后,将影响话剧学科的整体推进,这种状况应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

新时期戏剧已走过了近30年历史,涌现了大批有特点的剧作家、导演、演员,这是中国话剧史上观念更新频繁,形式转换灵活、艺术思维活跃的时期。在“十二五”期间,应当对其艺术成就予以总结。

经过一百年的历史发展,在中国话剧史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已纷纷离世,应加紧收集活态历史资料,对经历过这一发展过程的戏剧界前辈进行跟踪访谈、口述实录并编撰口述中国话剧史,为今后的研究创造条件。

作为外来的艺术样式,话剧常被认为是带有“西洋”色彩、“舶来的”、“小众的”艺术形式,话剧民族化是一个长远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实践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话剧面临“二度西潮”,由此带来了西方中心主义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妄自菲薄、生搬硬套式的借鉴外来文化的做法,值得反思。如何保持中国艺术的神韵之美,借鉴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适应现代大众的审美心理,实现民族艺术的创造性转化,是应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3)曲艺学研究

随着曲艺学研究的逐步推进、研究人才的不断涌现、以及学术生态和研究环境的逐步改善,“十二五”期间的曲艺学研究,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①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特别是随着大型曲艺专业方志丛书《中国曲艺志》的编纂完成和全部出版,有关曲艺的学术资料空前丰赡,其研究也将突破既往主要局限于基础史论、汉族曲种和艺术本体的局面,进一步向更深广的领域展开。有关少数民族曲种和曲艺的文化学研究将成为主要方向,曲艺表演、舞美和传播研究,也将趋向深入。

②研究内容更加切实。

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升为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来,有关曲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将成为曲艺学研究服务于国家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③研究手段趋于多样。

除了传统的史论研究、文献整理、创演观照和人物研究等,有关曲艺的口述史研究、音像文献的整理保存和曲艺文化的数据库建设等,将成为全新的成果样式。研究的方法与手段,也将突破传统的本体研究,向着“跨学科”的方向扩展。

④研究队伍逐步壮大。

目前曲艺的本科教育几乎是空白,但研究生教育已经开展。高级研究人才匮乏的局面,在“十二五”期间会有较大的改善。

3.电影、广播电视及新媒体艺术

当前,电影、广播电视及新媒体艺术研究已经步入急剧变革的时期,面临许多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十二五”时期,电影、广播电视艺术及新媒体艺术研究课题的规划应站在“大传播概念、全媒体视野”的角度,以宽阔的国际视野、跨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手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升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含量,谋求当代语境下各媒介知识系统的重构和互补性研究;强化有指导意义的应用对策性研究,使相关学术研究在符合规律的科学发展中取得更大突破。

在电影研究方面,要注重基础理论系统化、创新性研究。目前,电影艺术研究中存在着重文化轻艺术、重实践轻学理、重热点轻整体、重引进轻消化的问题。新语境的变化发展将促使电影艺术研究必须在理论、观念、方法上进行相应的调整、补充和完善。一些研究已经展开,但是需要继续推进,如加强对电影现状的关注与研究,国家电影战略的研究;加强对外电影文化宣传和发行策略的研究,提高利用电影传播中华文化、宣传国家形象的能力;加强电影评论,利用各种媒体优势,提升民族电影的文化负载,提高全民电影文化意识和国产电影的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另外,随着近些年中国电影不断取得的国际成就和中国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国际对华语电影的关注持续升温,并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领域。在这种形势下,注意总结国内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加以规划,掌握这一研究领域的话语权,不但对中国电影研究,而且对中国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在广播电视研究方面,热点现象频出导致史志研究滞后于业界发展,应加强历史意识,注重在定量基础上的定性研究。

其次,要建立科学、全面的电视评价体系研究。收视率是评价电视节目的重要指标,但只是商业传播标准。动态深入地研究电视的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的有效结合,调整收视率样本结构,完善调查方法,建立分众定性研究,建立起关乎国家文化安全和注重文化创造力的文艺标准与收视率双赢的评判指数,是非常迫切的课题。

再次,加强广播电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广播电视业要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领头羊,向上下游整合,实现产业升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还要看到,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既要规范其具体概念和定义,又要重视其质量标准和考评体系的研究,为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在动漫、新媒体艺术研究方面,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更明确地确定研究对象、方法、基本概念和范畴,建立新媒体艺术研究的整体理论框架;要建立动漫及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数据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性条件;要加强动漫、新媒体艺术的分类研究、中国动漫和新媒体艺术特色研究、中国文化对动漫及新媒体创作的影响研究、动漫文化及其影响研究;加强中国动漫、新媒体艺术发展机制,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与动漫、新媒体技术的融合等课题研究;加强动漫、新媒体艺术的产业化研究,注重动漫和新媒体艺术的资金支持、产业化运作规律的研究。

4.音乐学

“十一五”期间,民族音乐研究努力实现民族音乐学理论的本土化,但对外来理论的消化吸收及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尚待加强,不少研究更多侧重文化背景,仅停留于民族音乐事象的表层描述,忽略对音乐本体及其与特定文化关系的探讨。“非遗”保护需要基础理论的支持,这是学界共识,但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却很容易被忽略。目前“非遗”工作中由于缺少严肃的理论思考,各地主要把传统文化的保护等同于“申遗”和一些应付检查而举办的活动,这种表面化的工作方式反而给传统文化事象带来一定的损害。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历经百余年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各种通史类著作至今,又有许多新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出现,有些学者开始撰写音乐领域某专业方向的通史,学界也开始出现“重写音乐史”的呼声。但整合全局的音乐通史写作需要有体制化的支持,才能保证学术质量。断代史研究方面,宋代之后各朝代的音乐史研究领域亟待开掘。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仅涉及音乐家和音乐思潮两部分,内容相对单一,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扩大近代音乐史的研究领域。

同时,要加强音乐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并介绍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为国内相关领域从业者提供借鉴。

5.舞蹈学(含杂技、魔术)

“十二五”时期,舞蹈学学科规划应继续向着现代化、科学化、体系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第一,要继续加强基础性舞蹈史学建设。

“中国舞蹈文化史”、“中国舞蹈历时态的比较研究”和“中国现代舞史”等课题需纳入研究视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完成,舞蹈生态学、舞蹈文化人类学、舞蹈民俗学等学科方法论的建设,宏观上为“中国民间舞蹈史”、“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等巨大工程的展开创造了必要条件,“十二五”期间,它们将成为舞蹈学领域成果显著的部分。

第二,舞蹈基础理论方面,要在本体论、发生学、类型学、形态学和中外舞蹈比较研究等方向取得新的理论突破。

舞蹈学科方法论的探索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大,拟议中的“舞蹈研究方法论翻译丛书”(包括舞蹈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符号学、生理学、运动学、训练学、女性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将为中国舞蹈研究和创作提供理论支持与保障。

第三,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项目的专门研究。

随着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确定,对其中舞蹈项目的研究必然要纳入议事日程。“十二五”期间,应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舞蹈项目的专题研究,对每个项目逐一考察,形成规范化、系统性的舞蹈学成果。

第四,跨学科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依然是“十二五”期间的研究重点。

舞蹈生态学、民族舞蹈学的建设仍是未来5年舞蹈学发展的重点。此外,舞蹈管理学、舞蹈传播学、舞蹈影像学等同样是方兴未艾的学科延展焦点,也是舞蹈研究推动舞蹈创作、表演及传播的基本保证。

第五,要塑造舞蹈高等教育的学科思维。

长期以来,舞蹈学研究忽视了舞蹈教育的理论研究,使整个学科理论水平偏低,这种状况必须在“十二五”期间加以改变。从“十一五”期间延续下来的《中国舞蹈教育史研究》、《欧美舞蹈教育史研究》等中外舞蹈教育研究课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各个舞种学科的史论研究也必须上马,本体研究、交叉学科和综合研究必须齐头并进。

杂技、魔术研究要注重现状分析和实践研究,在杂技魔术的产业化道路上提供更多建设性研究成果,构筑一个全方位的杂技魔术研究体系,走出与众不同的研究道路。

6.美术学(含设计艺术)

“十二五”时期,在选题规划上应重新调整学科布局。“十一五”期间最突出的问题是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依然混合在一起,多项学科均囊括在“美术学”内,造成每年“美术学”类的项目申报数居高不下,既不利于设计艺术学的项目规划,同时挤压美术学的项目资源。

“十二五”时期,要鼓励学术创新,拓宽研究领域。特别是在传统的中国美术史学领域,鼓励那些最适合个体性研究的选题系列,确定若干“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形成几项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如中国的宗教美术就是一个极有学术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中国古代美术遗品中,半数以上与佛教、道教有关,这是其它国家和地区难以具备的文化遗产与学术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样,古代美术遗址及遗迹的保护与研究也迫在眉睫,过去,我们已整理出版了大量图录与图册,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已陆续整理,但深入细致的高品质论文却难得一见,相关的研究选题也很少。另外,要继续鼓励少数民族美术研究,以边缘性的文化研究排解单一性的主体叙述,建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新格局。

“十二五”时期,要加强理论建设,促进创作实践。理论问题与创作实践密不可分。目前,艺术创作空前活跃,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度较大,需要有新的理论思考及相关的艺术实验。当代艺术鼓励创新,也为新的艺术理论出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种理论又会支持新的艺术批评,促进艺术创作实践,沟通艺术与社会公众的审美联系。

7.文化艺术管理

文化艺术管理是文化艺术活动主体对文化艺术发展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总体规划,通过配置和使用文化艺术资源,实现文化效益和功能最大化。它关乎国家文化艺术整体发展的设想和决策,是文化艺术建设的纲领,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当前,文化艺术管理研究已初具规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所提高。然而,作为一个学科,文化艺术管理的研究体系尚缺乏系统性和精密度及严格界定的概念体系,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因此,在未来的文化艺术管理研究中,首先应明确学科特有的概念体系和理论范畴,探索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战略,构建文化艺术管理的战略理论体系,研究文化艺术发展的整体布局和实施重点,形成独立的研究方法,从自身特有的理论视角探讨文化艺术发展问题,为该学科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文化艺术管理研究应关注理论前沿,注重时势发展,在透视国内外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考察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国际背景下文化艺术发展的经验与路径,同时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和实践,借鉴国外文化艺术发展的成果,从而对我国文化艺术的长远发展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宏观构想,并针对具体问题,确定研究重点和主要方向,在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方面,从深度、广度上不断推进。

第三,文化艺术管理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应不断随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调整研究目标和研究重点,对文化艺术发展进行长远的总体规划,提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发展构想,为政府在文化领域的宏观决策提供咨询和理论支持,以期通过专业化的文化艺术管理研究,挖掘我国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推动文化发展与繁荣,实现理论研究的现实功能。

科学研究报告(篇10)

1、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都提出了“科学素养”的培养问题。以中美两国为例――我国的《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美国的学校教育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获取必备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以便为将来在这个日益被科技技术所塑造的世界中生存做好准备。

2、小学生的科学学习需要一个将所学所知外化的途径与平台,而科学小论文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载体,既有利于积累学生的所学所知,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激发、促进。从而促进科学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近几年来,笔者作为科学教师,多次组织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参加了各种级别的“小论文”比赛。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不少教师和学生面临的问题,希望以此调查为一突破口,能寻求一些途径,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科学小论文”的写作上来,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笔者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辅之于观察、访谈、研讨和查阅相关资料等方 法。首先在4―6年级中各抽取一个班,共12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科学小论文”写作的基本情况;其次将历年收集来的学生科学小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寻找一些学生的写作规律,翻看了南京市近两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科学小论文”,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和科学教师同行交流,了解他们对“科学小论文”写作的想法;最后查阅一些书籍和资料,总结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写作的指导方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学生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但是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小论文,也不知道怎么写。通过调查,笔者整理了如下现象:

(一)从学生角度来看:

1、面对新知――“怕动笔”。

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学习要以亲历活动为主。中国古代就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比喻,而荀子则把有效的学习过程归纳为“闻――见――知――行”的活动,西方国家近来则把它概括为“听来的会很快忘掉,看见的就能记住,做了的才能理解”。

现在的学生面对较高负担的学习压力,会自己减轻认为不重要的事情/ ,特别是很多孩子“怕动笔”,想想说说没问题,但是要写下来,特别是按照有一定逻辑要求的“写论文”,大部分学生都会望而却步。调查中只有19%的学生愿意动笔写下自己的发现,更多的学生只停留在“听听、看看”的阶段,只有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去,经历科学家探究的过程,体验真正的认识是怎么产生的,去感悟和理解科学是怎么回事,在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自行探究中才能获得发展和提高。

2、面对选题――“无从下手”。

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这就是选题。有人说,选择好题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有好的题材可写呢!笔者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也发现,94%的学生对于写科学小论文很茫然,不知道要写些什么,更多地老师给一些题材和启示。

3、面对内容――“简单堆积”。

科技小论文不是简单地将手头材料罗列成文,深透的说理,规律的导引是其本质特征。按照科学的态度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论点和看法,这才是一篇好的科学小论文。

调查中,66%的学生写“科学小论文”只是将“现成”的科学原理“搬到”相应的科学现象中去,缺乏自我发现、自我鉴别、自我论证的一个过程。27%的学生虽然做了一些实践活动,但缺乏系统的逻辑整理和拓展,仅仅停留在现象的表面。

4、面对过程――“短、平、快”

科学小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很艰辛的工作,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表四 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的时间统计图

80%的学生都把科学小论文等同于语文中的“作文”,认为1天,最多3天就能“炮制”一篇小论文,其实都是在“纸上谈兵”,失去了“科学”的价值,这样的文章只能是有一点科学知识的小作文。一篇好的科学小论文,要经历题材的确定――研究计划的制定――探究的过程――结论的取得等,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1、科学教师的重视程度。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129名学生中有78.3%学生都写过科学小论文,但是只有27.9%是在科学课上要求写的,有近50%的学生是在语文课上写到相关作文时写下的。这也反映了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学仍然停留在“刀耕火种”的水平,我们还太拘泥于课本与传统的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的科学精神的培养还急待提高。

2、科学教师的指导水平。

翻看了学生近几年写的科学小论文,发现大多数还停留在《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蚂蚁搬家的秘密》这些比较浅显、大众的素材中。在调查的三个年级中,五年级学生撰写的小论文涉及的内容较广,平均每位学生写有2篇以上的科学小论文,这也与他们任教的科学教师有关(该教师是科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在与同行的对话中,笔者也发现不少科学教师自身对科学小论文的理解就不够,甚至有些教师自己就没有写过专业论文,这样对学生的指导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

1、思考。这几年在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小论文“活动中深深体会到我们的学生缺乏一颗“敏感的心”,教师亦是如此。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节课、一篇文章就能达成的任务,笔者希望通过“科学小论文“的撰写的过程让学生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哪怕仅仅就是尝试了一点皮毛,要把科学精神的培养渗透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去。

2、打算。笔者准备在每学期的科学教学中安排一点时间对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科学小论文“的写作指导,并且跟踪1――2个个案例子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借此能让学生喜欢上”科学小论文“的写作,体验科学研究过程的喜悦。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

卫光平.怎样写科学小论文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6第1版第3次印刷。

周庆林. 青少年科技写作竞赛指导 ,.2 第1版 第1次印刷 。

科学研究报告(篇11)

一、自然科学期刊项目场址所在位置现状

1.自然科学期刊项目地点与地理位置

2.自然科学期刊项目场址土地权所属类别及占地面积

3.土地利用现状

二、自然科学期刊项目场址建设条件

地貌、地震情况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3.气候条件

4.城镇规划及社会环境条件

5.交通运输条件

电、气、生活福利)

防潮、排涝设施条件

8.环境保护条件

9.法律支持条件

拆迁、移民安置条件

11.施工条件

三、自然科学期刊项目场址条件比选

1.自然科学期刊项目建设条件比选

2.自然科学期刊项目建设投资比选

3.自然科学期刊项目运营费用比选

4.自然科学期刊项目推荐场址方案

5.自然科学期刊项目场址地理位置图

第六章 自然科学期刊项目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一、自然科学期刊项目技术方案

1.自然科学期刊项目生产方法(包括原料路线)

2.自然科学期刊项目工艺流程

3.自然科学期刊项目工艺技术来源

物料平衡图,物料消耗定额表

二、自然科学期刊项目主要设备方案

1.自然科学期刊项目主要设备选型

2.自然科学期刊项目主要设备来源(进口设备应提出供应方式)

3.自然科学期刊项目推荐方案的主要设备清单

三、自然科学期刊项目工程方案

构筑物的建筑特征、结构及面积方案

2.自然科学期刊项目矿建工程方案

3.自然科学期刊项目特殊基础工程方案

4.自然科学期刊项目建筑安装工程量及“三材”用量估算

构筑物工程一览表

第七章 自然科学期刊项目主要原材料、燃料供应

一、主要原材料供应

质量与年需要量

质量与年需要量

辅助材料来源与运输方式

二、燃料供应

质量与年需要量

2.自然科学期刊项目燃料供应来源与运输方式

三、主要原材料、燃料价格

燃料价格现状

燃料价格预测

四、编制主要原材料、燃料年需要量表

第八章 自然科学期刊项目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一、自然科学期刊项目总图布置

1.平面布置

2.竖向布置

(1)场区地形条件

(2)竖向布置方案

(3)场地标高及土石方工程量

3.总平面布置图

4.总平面布置主要指标表

二、自然科学期刊项目场内外运输

1.场外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2.场内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3.场内运输设施及设备

三、自然科学期刊项目公用辅助工程

1.自然科学期刊项目给排水工程

(水质要求、给水方案

(排水水质、排放方式和泵站管网设施

2.自然科学期刊项目供电工程

(最大用电负荷)

(2)供电回路及电压等级的确定

(3)电源选择

(4)场内供电输变电方式及设备设施

3.自然科学期刊项目通信设施

(1)通信方式

(2)通信线路及设施

4.自然科学期刊项目供热设施

空压及制冷设施

6.自然科学期刊项目维修设施

7.自然科学期刊项目仓储设施

第九章 自然科学期刊项目节能、节水措施

一、节能、节水措施

二、能耗、水耗指标分析

科学研究报告(篇12)

关于《科学研究的艺术》读书报告

这本书是由威·伊·比·贝弗里奇写的,他1980年出生于澳大利亚,于1947年起担任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学教授,是一位卓有成效的科学家。这本书结合了本世纪和上世纪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经验和见解,有结合了作者本人的经验教训,立论鲜明,编排醒目,语言也饶有风趣。

第一章写准备工作。由于必须跟上知识的发展,研究人员的准备工作是永无止境的。作者总结了以下五点:详尽搜集现场资料,或进行同等的观察调查,必要时辅之以实验室标本检验;对各问题的答案作出猜测,并提出尽多的假说;5、设计实验时,应首先检验最关键问题上可能性最大的假说。从中我收获很多,古人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高中时的情景,在高中,常常一些语文老师要求学生预习,仅仅是口头布置一下“先回家看下篇课文”,要不就是“回家把下篇课文的生词找出来注音”,但常常是全班只有几个学生看了一下书,几个学生注了音,高中课程多,作业多,学生哪有那么多时间?这样的预习布置了不如不布置。但我强迫自己去做,每次都去做,时间一长,语文成绩就上来了。

第二章写实验。实验方法是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的。本章开头引用雷内.杜博斯的名言:“实验有两个目的,彼此往往互不相干:观察迄今未知或未加释明的新事实;以及判断为某一理论提出的假说是否符合大量可观察到的事实”。我们在学习中也要用到实验,实验时,通过规范化操作和准确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顺利地形成概念,总结出规律。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方上少走了弯路,而且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简捷、最有效的锻炼,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和谐的培养和发展。

第三章写机遇。首先作者用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机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然后说当机遇出现时认出它,解释清楚,以从中受益。当然机遇只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我们应该知道,有时候能力不是最重要的,也许机遇和能力共存,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增。

第四章写假设。假设是科学思考的艺术——所谓科学思考的艺术,就是在各研究领域中,决定做出什么假设。

第五章写想象力与好奇心。第五章讲了想象力与好奇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所以科学家通常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去寻求其间并无明显联系的大量资料背后的那些原理。这种强烈的愿望可被视为成人型的或升华了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激发思考。研究人员要对自己的课题有好奇心,来用于寻求对那些尚未理解现象的解释。另外,进行讨论常常有助于创造性思考,每天进行非正式的讨论,很有好处。

第六章写直觉。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直觉。看见一个人,你是不是喜欢,遇见一件事,你是不是赞成,一开始你是会有一个直觉的,你要相信这个最初的直觉,它往往是正确的。比如说,我们做题往往不会做时你的直觉会告诉你那个正确。你要记住,直觉是你的天性和全部经验在瞬间发出的声音,而观念多半是接受社会成见和他人意见的结果。所以,理应直觉优先,尽量不从观念出发看人处事。

第七章写推理。作者在阐述推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之前,首先十分精辟地讨

论了推理的局限性和危险。这说明科学具有严密的逻辑和规律,但科学决不仅仅是推理的结果。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推理,推理是由已知的前提推导出结论的思维过程,那么推理的作用我们就可以概括的说是从已知的知识得到未知的知识。联系到具体的实践中来,正确运用推理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特别在学数学时用到最多。此外,它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探求新的知识,正确的表达和论述思想,反驳谬误、揭露诡辩。

第八章写观察。作者用实例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例如,巴斯德很想知道有的地方为什么不断发生炭疽病,而且总是发生在同样的.田野里,有时相隔数年之久。一天巴斯德在地里散步时,发现有一块土壤与周围颜色不同,遂请教农民,才知一年前这里埋了几只死于炭疽病的羊。巴斯德从不止步于设想,他立刻进行了实验,从土壤中分离出这种炭疽病的病菌。这个例子很好地表明了直接亲身观察的价值。如果巴斯德坐在安乐椅中思索,那就不可能弄清流行病学中这个有趣的问题。“观察、观察、再观察”是前苏联的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铭,他曾一再告诫他的学生:“应该先学会观察,观察。不会观察,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因发明青霉素而获得1945年诺贝尔奖的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接受奖金时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唯一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捷克斯洛伐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这样说道:“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而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这些著名科学家的发自肺腑的话语,难道不能够说明观察的重要性吗可以说,科学家的这些至理名言中,既透露着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的深刻体会,也表达着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总结。

第九章写困难。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成长、成功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会越多各种各样的困难,既然困难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会面对困难,这样在困难来临的时候才能给泰然处之。

第十章写战略与战术。很多人不清楚两者含义,这里解释一下。战略就是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而指定的一套方案。时间是不确定。而战术的时间通常会很短,而且通常会改变。战术是不能脱离战略的,战术要依附在战略上。战略与战术要有先后的顺序,通常讲,战略要先定,没有大的框架,没有宏观的想法,就开始去进行小的战术,很可能会失去一些依据,甚至会导致战略与战术相违背,战略不但白做了,还会浪费精力。

喜欢《科学研究报告(必备12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科学研究报告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2023教学研究报告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幼师资料的种类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3教学研究报告”,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XX市XXX区人...
    2023-07-01 阅读全文
  • 研究生评语必备8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中,常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内容啊?以下“研究生评语必备8篇”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
    2023-07-03 阅读全文
  • 研究生报告九篇 这篇关于“研究生报告”主题的探讨文章今天幼儿教师教育网为大家推荐。对于一个即将结束的工作任务,撰写报告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在报告中,我们应该提及对未来工作发展的设想。在动手写之前,或许可以先参考一下相关的报告范文吧?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收藏备用会更好。...
    2024-02-11 阅读全文
  • 系统报告(必备12篇) 我们花费了很长时间来整理“系统报告”的所有重要资料,欢迎阅读并参考。大家都说,实践后才会有收获,每当我们结束一阶段的任务。都需要进行报告,写完报告后还要再三核查其内容。...
    2023-04-28 阅读全文
  • 小学述职报告必备12篇 成为文档处理领域的卓越从业者靠的是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正式展开写作之前,我们常常参考众多范文。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写作技巧和方法。你是否已经构思好自己的范文了呢?在这里,幼儿教师教育网为大家提供了一篇关于“小学述职报告”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之用。希望你会喜欢它!...
    2023-07-07 阅读全文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幼师资料的种类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3教学研究报告”,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XX市XXX区人...

2023-07-01 阅读全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中,常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内容啊?以下“研究生评语必备8篇”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

2023-07-03 阅读全文

这篇关于“研究生报告”主题的探讨文章今天幼儿教师教育网为大家推荐。对于一个即将结束的工作任务,撰写报告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在报告中,我们应该提及对未来工作发展的设想。在动手写之前,或许可以先参考一下相关的报告范文吧?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收藏备用会更好。...

2024-02-11 阅读全文

我们花费了很长时间来整理“系统报告”的所有重要资料,欢迎阅读并参考。大家都说,实践后才会有收获,每当我们结束一阶段的任务。都需要进行报告,写完报告后还要再三核查其内容。...

2023-04-28 阅读全文

成为文档处理领域的卓越从业者靠的是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正式展开写作之前,我们常常参考众多范文。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写作技巧和方法。你是否已经构思好自己的范文了呢?在这里,幼儿教师教育网为大家提供了一篇关于“小学述职报告”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之用。希望你会喜欢它!...

2023-07-07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