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家长过分保护对孩子的伤害》
发布时间:2021-04-29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育随笔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身为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很好,也都理所当然地想把自己的孩子保护好,不让他们受苦。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存在着很多过度保护的事例,那么过度保护究竟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呢?
一、影响孩子的社会性
一个被父母过度保护的孩子是很难融入到社会中去的,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处理好各类人际关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父母和最亲近的人,没有在交往中得到经验,自然也就会存在很多问题。一旦进入社会,不清楚与人交往的手段和方法,大概率会形成孤僻、依赖的性格,甚至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他们只学会了小部分为人处世的道理,而这些道理中很有可能某些部分还是狭隘的。
二、压抑孩子的求知欲
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孩子的很多能力都会被掩盖,甚至压制,他们无法舒适的施展自己的才能。父母若采取过度保护的态度,势必对孩子的各种要求都予以满足,这样不但会压制他们对活动的动机,还降低他们对外界事物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其能力不能得到完全发挥。这样子的孩子在学习中,很难完全投入进去,注意力不集中的话也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类似的挫折倘若越来越频繁,给孩子带来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喜欢学习,甚至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求知欲自然也就不强了。
三、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
被家长过度保护,一旦到了应该懂得为别人着想的年龄,却没有丝毫为别人着想的行为,就会被人指责自私自利。很多孩子,在父母迟暮时依旧不会主动帮助父母,甚至依旧不断向父母索取,所以现在的社会上啃老族越来越多。一味的溺爱以及过度保护,对孩子没有丝毫好处,只会让孩子的人生变得不堪。
四、使孩子能力低下
替孩子包办打理好一切,会直接导致孩子的能力低下。因为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体验生活,所有想要的都会得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会有所退化。在本应该学习的阶段,却由于家长的保护,让孩子没有机会去尝试,在各个方面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这种爱护的结果势必是不好的。
父母一味地把自己的孩子保护着,这也怕,那也怕,干这个也不行,干那个也不许。不允许孩子“到外面闯荡一番”,连走出家门半步都要管着看着,这种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失去探索和冒险的精神,长此以往,孩子如何才能在长大后脱离父母的怀抱去独当一面。要想改掉过度保护,家长就得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鼓励孩子。
从现在起,试着让你的孩子去完成他们该自己做的事情吧,从小事做起,孩子们需要去经历,才能大声得说:“我可以做得很好!”只有在父母的信任与传授当中,孩子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教育随笔:随机教育——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下课后带领孩子们到楼下的草地上去进行攀爬活动,想起来上次试教还留了一些教具在活动室没有拿上去,于是就让石鸿睿和季施毓两个小朋友去帮忙拿过来,有孩子叫起来:“长管子,大象鼻子!”你别说,还真是很像,那是我上次为科学活动准备的一根油烟机的排气管,已经上过好几次了,管子被拉伸到了极限。刚刚我们在教室里才学习了儿歌《鼻子》:大象鼻子长管子,老鼠鼻子红豆子,小猪鼻子圆插座,鲸鱼鼻子喷水孔,我的鼻子一个蒜头两个洞。小家伙真是现学现用。“还有好多的球呢!”孩子的眼睛还真的很尖,篓子里装着大大小小颜色不同的塑料球和乒乓球。“球会从管子里滚过去的。”有人低声说了一句。我的心动了一下,看来,他们对这些材料还是挺有兴趣的,何不顺着他们的心意呢?于是我领着他们到操场上围成了一个圆,这样可以让每个孩子都能够看清楚。我拿起粗粗的管子,将篓子里的球一个一个都倒了进去,然后问:“现在我把篓子放哪里比较合适呢?”徐薛媛的反应最快,“放到管子的那一头!”这个任务自然落到了她的身上,我把管子竖起来,彩色的球很快像玩滑滑梯一样落在篓子里,孩子们兴奋地拍起了手。接下来我又请了几个孩子来玩,把球从管子里倒进纸箱,再从纸箱倒进篓子,被喊到的孩子感觉自己好幸福,因为旁边的人都是一副好羡慕的模样。“看看这些球一样吗?”我的问题引起了孩子们再一次的热情,原来球的颜色、大小都不一样呀!“这次我请来的小朋友只能选一种你喜欢的颜色的球送进管子,其他的小朋友来看看他喜欢什么球,帮忙数一数有几个?”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想过来,不一会,红球、绿球、黄球、蓝球、紫球、白球又一次从纸箱里被请进了管子,圆圈上的孩子大声地数着数,“什么颜色的球最多?什么颜色的球最少?”还没等我说完,孩子们已经说出了准确的答案。“我喜欢红球!”“我喜欢绿球!”“乒乓球可以拍,彩色球不好拍。”有人有了新的发现。“是这样吗?我们来试一试?为什么呢?”不知不觉一节课的时间过去了,虽然这节课我们一直站着,但我发现没有一个孩子觉得累,没有一个孩子注意力不急中,个个意犹未尽,等进了教室才觉得真的好像有点累了。
幼儿在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情绪性的特点,他们的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受情绪的支配,当他们被某种事物或想象所吸引而兴奋的时候,他的思维便异常活跃,头脑里的问号就特别多,语言表达也生动,容易接受成人对他们的教育。随机教育所抓住的事例往往具有极强的情境性、直观性,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也要重视日常活动中对幼儿的随机教育。
在进行随机教育时,要把握时机,催发幼儿积极向上、愿意学习的欲望,另外要注意启蒙的特点,要防止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而无限拔高,要注意保持幼儿受教育或学习的最佳状态和兴奋点,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从而给幼儿留下一种探索、学习的向往,一个思考回味的过程。孩子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无数的为什么都希望找到答案。我们老师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灵活地把握时机,切忌伤了孩子们的热情,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身边事物的关心,这种探索世界的心态对他们未来的一生都有影响。
教育随笔: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曾经跟老师去幼儿园里听过一堂课,是关于秋天树叶的欣赏活动,老师拿起一片树叶让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像什么,我也在观察,这像什么呢?在我冥思苦想不得答案的时候,孩子们已经有了答案,有的说把树叶横过来就是小鱼,有的说把树叶竖起来就是一件衣服…答案五花八门,却让我不得不感叹小孩子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这堂课气氛极好,小孩子们都积极发言,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有的孩子如果不让他回答的话,甚至会跑到老师的怀里。这种场景让人感动,这种气氛与我们久违了。想想我们自己,教室的前三排永远不是我们的选择除非是没得选了,上课会早去占位子,不是为了占前排与老师有沟通,而是为了占后边不起眼的、老师注意不到的角落里,而孩子们呢?他们进教室后会选择与老师挨得最近的最中间的位子老师讲课的时候会一直看着老师。上课老师如果不点名是绝对不会起来回答问题的,相比起那唯恐点不到自己的孩子们,我们是多么的可悲……
还记得在杂志上看到过这么一个报道:一记者用圆规画了一个圆分别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所让不同阶段的人来说说这是什么,幼儿园里的孩子会说是月亮、是太阳、是镜子、是苹果……到了大学,大学生说是一个直径相等的正态圆,而到了研究所里,几个白发斑斑的老教授却不敢回答,他们研究了一会跟记者说,这能不能复印一下让我们仔细研究研究?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最近读留美博士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对我颇有启发,他笔下的美国孩子活的是那么的快乐、自由,从来不曾为作业功课苦恼过,而中国的孩子呢?上小学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我们悲惨命运的开始,有人统计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书包的重量是3公斤而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书包的重量则有9公斤,书包的重量与我们身体的重量和年龄极不相称。而那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剥夺了我们看月亮数星星的时间,老师的怒吼声、父母的抱怨声成为我们童年最熟悉和可怕的声音,他们大人是不会懂那种看蚂蚁搬家、萤火虫跳舞的快乐的。他们只知道分数和名次,他们反复强调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东张西望,殊不知,孩子在他们东张西望的过程中或许学到的更多,就像波兰教育家亚努什•柯尔恰克在《当我返老还童之时》一书中写道:谁也不知道,当学生看着黑板时获得的是不是比那不可抗拒的力量(即太阳使向日葵随着它转的那股力量)促使他窥视窗外时所得的多。刘晓东也曾说过,“在那个时刻,什么对他更有益、更重要,是压缩在教室黑板上的逻辑世界,还是游动在玻璃窗之外的那个世界?”
为什么小时候的我们有色彩斑斓的梦想、有无所畏惧的胆量、有勇往直前的信心?而现在的我们只有在试卷上全是对号的时候才会找到那一点所谓的自信?我们的梦想和憧憬在老师和父母一遍遍的打骂声中消失殆尽,我们的勇气和胆量随着试卷上那越来越小的数字而找不见了。
这是孩子的悲哀还是教育的悲哀?幼儿是这个世界上最纯洁、最透明也是最脆弱的群体,正是孩子们的特殊性成就了幼儿教育的特殊地位,也使得幼儿教师成为最与众不同的职业,作为孩子们最信任的人,我们应该承担起保护他们的责任,保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和绚丽多彩的想象力!
教育随笔《曾经,我的“关照”伤害了孩子》
前一段时间,杨**的思维比较活跃,表现在:特别爱发言,而且喜欢打断别人的回答强行插话。他的性子急得都根本无视老师给他的示意,大有“不让我回答不行”的架势。
开放日那天,杨**刚来园,我就对他特别“关照”了一下:“今天不许乱插话,尤其是在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否则我就不喜欢你了!”
活动结束了,我发现我的“关照”很奏效,杨**不但没有乱插话而且异常的安静,好像整个活动下来一句话也没说,这让我越想越觉得惊讶。于是我悄悄来到他的身边,问他为什么没积极回答我的提问,他竟说:“今天,我不想回答问题了!”说完就扭头不看我了。他分明是在跟我赌气。顿时,我的内心一阵酸楚,我知道孩子不高兴了,是我伤害了他。
事后我反思:杨**喜欢插话,恰恰说明他对老师的问题掌握了,他自信能回答好;他好表现,是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经验。如果不给他发挥的空间,就伤了他的自尊,打击了他的积极性。我很惭愧,由于我的“关照”,伤害了孩子。
现在,我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昨晚陪四岁的儿子一起看绘本,我帮他讲读绘本上各种各样的鸟。突然,儿子站起来打断了我的话,信心十足地对我说:“妈妈,你知道吗?世界上还有左鸟和右鸟。”看着儿子认真的样子,听着他这不着边际的话,我忍俊不禁,问他:“是吗?你给我讲讲左鸟和右鸟的故事吧。”儿子万分认真地伸出左手,说:“左鸟吃左边的米”,又伸出右手,说:“右鸟吃右边的米,你知道了吧?”我强忍着笑点点头:“等你再看到左鸟和右鸟,一定要指给妈妈认,好吗?”儿子满足极了,大声回答:“没问题!”在我们静下来继续看绘本的时候,我的思想开了一会儿小差:原来,在孩子插话的时候,给孩子自由回答的空间(尽管他们的话有时不可思议),是孩子多大的满足与幸福呀!
我庆幸:我没有因此再伤害到孩子。
我高兴:我又学会了一种保护孩子自尊心和积极性的方法。
我想说:我的成长与进步,在很多时候来自于孩子们。
教育随笔:如何对待孩子的过失
幼儿的3-6岁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太强,对周围一切的事和物都充满了兴趣,孩子们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问问为什么,弄它个水落石出。但是,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善,控制能力差,常常会做“错事”!对此,我们做家长的和做老师的都不应用粗暴的方式对待,而应该用自己的爱心来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帮孩子找出原因,同时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求知兴趣。
一、就实际情况来合理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不可以用粗暴的行为对待
幼儿好奇心强,并且自控性弱,还好动,年龄稍大时就有了求知欲望及知识兴趣,他们不再满足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要刨根问底探个究竟。我们就利用他的这种现象,来个正面的教育,不可以利用一些“破坏”行为。孩子对外界事物产生好奇和兴趣时,我们应该加以保护,并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
二、要平等、坦然面对孩子,不可以斥责羞辱孩子
孩子生性好奇,喜欢模仿。现在的社会以及各种影视等传播媒介和周围环境生活中的喜庆婚礼的举办、暧昧接触的拥抱、以及爱恋中的接吻等表演情节也成了孩子模仿的对象。
三、要宽容、理解孩子,不可以盲目批评孩子。
幼儿最具探索精神。无论游戏活动时,还是离园站队时,不管老师怎么嘱咐,总会有少数幼儿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摸摸做小动作。在这个时候阻止和限制它们是不可以的。但是,如果让他们尽情发挥又很容易发生意外。所以,让孩子既玩得开心,又自愿遵守秩序,才是最好的结果。
为此我认为凡遇到类似情况,千万不可盲目从事。如果处理不当,一方面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之中疏远了老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因此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采取对孩子的正面教育易于接受的方法加以教育,以便从中受到更好的效果。
教育随笔:孩子的成长
入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王**的犟脾气也少了些,他对音乐比较感兴趣,有时,他会哼哼小曲,表现出愉快的样子了。每当听见他一个人在哼唱时,我都会组织小朋友们和他一起唱,或是拿着小蜜蜂在教室里开展一次演唱会活动,每个小朋友都来唱一唱、演一演。
午睡了,他的小脸躲在被窝里,小眼睛转来转去的,看见我在看他了,他就赶快把眼睛往被窝里一蒙,一会儿又偷偷用眼睛来找我的眼睛,我心领神会,马上就和着他做起了躲猫猫的游戏,他也是十分的机灵,几次下来,我们的游戏已经很默契了,午睡也成了他喜欢的事情了。
王**是个活泼爱动,但是由于身材较矮小,且家中经常是奶奶带,就更加的爱护有加。王**奶奶非常宠爱这个孩子,与妈妈教育孩子的理念完全相反,导致孩子有遇事就找奶奶,而且觉得我想要玩的,想要做的妈妈不给我就找奶奶,奶奶肯定能帮我实现,久而久之,性格变得倔强,脾气也变得暴躁。从家庭中到幼儿园来,就是进入了一个大家庭,面对的不止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更多的是与老师,与小伙伴的接触。经过与家长沟通和时间的沉淀慢慢的他学会了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玩具,对他人表示友好,也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引导同伴们和他做好朋友。在班级里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作为老师也很欣慰看到他们的成长,和孩子们做一些他们喜欢做的事,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很快拉近了来时和孩子的距离。
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独特的性格特点,每种性格特点也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我们不应该去教条地要求孩子们做到整齐划一,而是应该用我们的耐心和智慧不断地来感化他们,逐渐走进他们的心灵,心与心的交流互动,才是最有效、最感动的。
教育随笔《孩子的错,谁之过?》
在漫长的工作中,我们有时会去反思、去思考自己的方式方法是不是正确的,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是有利的,这样孩子是否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有些家长也会有此疑问,最近就有家长反映,孩子越大了越不听话了,动不动还发脾气,回家光知道玩,看电视也不学习,没法管了。
每当听到类似抱怨的话,我们自己先想一想,先去问问家长:为什么孩子不听话?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学习?为什么孩子光想着看电视、玩?为什么孩子喜欢独处?为什么孩子不愿与父母交流?
相信以上问题有很多家长都遇到过,但这些真的是孩子错了吗?现在已经有很多的人意识到了,孩子并没有错,孩子是一面镜子,反映的是成人的影子,孩子的行为或多或少都与家长有关。孩子不听话时,你问清孩子自己的意思了吗?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吗?当孩子不喜欢学习时,请问你的教育方法引起孩子的兴趣了吗?当孩子在看电视、玩的时候,你有没有去管束?你忙的时候,有没有说过“一边玩去,看电视去”的话吗?当孩子想和你说话时,你在干什么?当孩子将有趣的事情分享给你时,你是否只是以冷淡的态度去回应?
以上问题,家长问听了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呢?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纯真的天使,当他们出现以上情况时,我们成人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要每次都指责孩子的错。我们要适时的去反思,去思考自己的方式方法是不是正确的,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是有利,这样孩子才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育随笔:害羞的“小王子”
我们小班里有一位帅气的“小王子”—池池,池池长得可真好看啊,眼睛又黑又亮,皮肤白白的,特别招老师喜欢,都亲热地称呼他为“池池小王子”。
池池小王子什么都很好,又乖巧对人又有礼貌。可是就有一点不好,他太害羞啦!什么都不好意思对老师说,特别是在尿裤子的时候。中午睡觉的时候值班老师都会叫他起床去上个厕所,可是有时候平时一日活动时他想上厕所也不好意思说出口,就尿在了裤子上。我们老师和池池的妈妈要愁坏了,这么害羞的宝贝可怎么办呢?为了让池池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变得开朗起来,老师们想了很多办法。我们每天都会抱抱他亲亲他,经常鼓励他大胆地回答问题并进行表扬,让他感到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关心他爱护他,幼儿园就是他的第二个家,经常告诉他有什么事都要跟老师大声地说出来,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很快,功夫不负有心人,池池一天比一天变得大方自信,不但积极回答问题,还变得爱笑了,再也没出现尿了裤子也不好意思老师说的情况,我们心里真是欣慰极了。
害羞的“小王子”再也不害羞啦!
教育随笔:成长中的孩子
在我们班我们刚刚结束的上坡地农场亲子活动中,让我感触很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姑娘煊煊。
我们班乘坐大巴准时到达上坡地农场,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先进行了火龙果的种植和采摘,接下来就是孩子们比较期待的游戏环节了。第一个进行的游戏是气模大赛,在家长和孩子们的全力配合下孩子们完成的很好。接下来就是耗费体力的毛毛虫游戏。在孩子家长们玩的不亦乐乎时,煊煊哭着朝我跑来,我下意识的以为煊煊这次是又不想参加活动了,上次亲子活动时煊煊躲避哭泣的样子还历历在目。紧接着煊煊妈妈朝我朝我跑过来说明了原因:原来是煊煊非常想玩,是妈妈身体不舒服没有办法和她一起游戏。我立即转变了看法和煊煊说:煊煊很棒,你可以玩,老师也一起参加陪着你玩好不好?”就这样煊煊在我们的劝说下重新参与了游戏,而且玩的很开心。
通过本次活动,我看到煊煊的变化与成长。之前的她是一个不怎么喜欢参与集体活动,参与互动的孩子,特别是在小班时还因为不想参加亲子活动而哇哇大哭,这次同样是流泪,但是原因却发生了质的变化,说明孩子想参与活动、集体意识不断的在增强。通过最近的观察,虽然煊煊并不是班里非常出色的孩子,但是看的出来她在进步、在成长。她已经从一个比较自由、松散的小姑娘开始逐渐的开始参与到集体中来,而且愿意参与集体中的活动。这对于孩子本身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这说明孩子的社会性在不断的提高,她已经开始走出那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参与到社会这个大集体中来。
不可否认,孩子的很多方面还需要我们老师耐心的引导,接下来的时间里希望小姑娘还能够不断的成长,我们也会慢慢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