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主题“昆虫”的创设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1-05-21 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分析中班幼儿有意注意已经开始萌发,对外界新鲜的刺激能产生兴趣,容易进入情境中,关键在于组织引导和把握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我认为,主题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有三点:一是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二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长期的深入主题探索;三是成人与幼儿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主题网建构的原则应是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幼儿感兴趣的、容易取得所需材料的、可运用家长和社区资源的、方便幼儿实际操作的。根据以上的认识,针对中班幼儿特点,我进行了大胆尝试。
一、主题网络的建构多采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建构的方式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生成的,并根据幼儿的兴趣增减。
1、开学初,在班级门口出现了许多的蚂蚁,孩子们兴奋极了,蹲在地上不停地观察,因此我想抓住时机,开展有关“昆虫”的主题。在“我喜欢的昆虫”主题刚开始时,小朋友开始搜集有关的资料。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他们陆续带来许多有关动物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图书,在周末他们还同家长一起捕捉到许多的昆虫,装在小瓶中,带到幼儿园参加“展览”,小朋友就在区角活动时互相交流起来。
2、根据“大主题”,每周设计一些“小主题”,如:“我知道的昆虫”“昆虫本领”“我喜欢的昆虫”“昆虫乐园”等。在观察昆虫时,幼儿为了昆虫的本领争得面红耳赤,为了增强幼儿的认识延长他们的兴趣,我及时地开展了一次“看谁本领大”的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对预设的网络进行增减,让主题开展真正落到实处。
二、根据本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注重活动的生活化,加强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1、在进行“有趣的昆虫”主题的实践过程中,我认识到仅仅依靠集体活动的形式是不够的,老师在日常的
活动中要善于发现、捕捉。
2、幼儿每次的“昆虫”作品进行展示,让家长孩子一起欣赏,最终让幼ル得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一次的创设中,由此产生了良性循环,使得有关“昆虫”的主题创设丰富多彩。回忆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今天所开展的主题活动较以往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一种学习方式变革,在尝试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许多启示。。。。。。
启示一:从“学”到“做”,让孩子亲身实践。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形象地比喻“孩子的学习是听过就忘记,看过就记住,过就理解。”这句话很好地阐明了孩子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直接行动思维接受知识的速度凭于具体形象思维,更优于抽象逻辑思维。因此,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帮助他们获得知识的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径。
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为孩子的亲身实践创设了大量的机会,变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为如今主动的操作、探索和学习。
启示二:从“教师”到“家长”,充分把握家庭教育资源。
通过对一些平时对班级的主题开展关心较多、并对孩子的探索活动支持较多的家长,和另一些对孩子主题探索活动支持较少的家长的比较,我发现:那些参与较多的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更新得较快,教育理念更先进,教育方法也更科学。同时,这一部分幼儿对主题活动及开始积累一套属于自己的探索方法,相应的知识经验也日渐丰富。因此,我将如何充分发掘家长资源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
我充分地利用通知和谈话向家长宣传和介绍有关主题的内容及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反应情况等。还不时布置一些小任务,请家长在孩子回家后,协助和支持幼儿完成任务。家长的鼎力配合是主题活动。成功开展的保证。
启示三:从“单一”到“多样”,幼儿表达表现方法的个性化、多元化。
1、幼儿的兴趣点,并加以分析:这是不是小朋友共同的兴趣,应该采取怎样的形式开展活动更为合适?有没有组织集体活动的必要和价值?将集体活动、区角活动、个别活动等各种教学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促进幼儿与同伴、环境的互动,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幼儿的需求,促进幼儿的发展。
2、在进行主题探索活动过程中,我及时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对活动的有效指导和展开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昆虫”主题活动中,我让幼儿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昆虫,让幼儿尽情地观察,有的甚至让幼儿与之“亲密接触”,孩子边玩我边提问“你带来的是什么昆虫?”“它长得什么样?”“它有什么本领?”“你喜欢哪种昆虫?”等等,逐渐过渡,层层深入。
三、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幼儿大胆提出问题,表述自己的意见进行与分享,初步学习尊重他人的观点
1、在主题探索中,我既有集体活动,分组活动,个别引导,又有相关的展示,墙面的挂图,室内的图书,活动室的里里外外到处都有“昆虫的身影”,十足一个“昆虫的王国”。
2、在活动中孩子们进行交流共同学习,当一名孩子说出昆虫的特征后,他们都聚精会神地听,也有孩子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孩子相互的争论中学会了主动表达、分析和判断,为以后的探究活动起了奠基作用。
四、晨区、午间以及活动课上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表征活动在“昆虫”主题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兴趣逐步地开展
幼儿表征活动。如:
①美丽的蝴蝶(填色活动)②我喜欢的昆虫(泥工)③蚂蚁搬家、看谁本领大(绘画)④可爱的蜻蜓(插塑)⑤蚱蜢(折纸)⑥七星瓢虫(制作)⑦蜜蜂(头饰制作)等等,做到每个幼儿都参与,在晨区活动中不断地推陈出新,设计一些幼儿感兴趣的动手活动,投入到表征活动的创设中。
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孩子的表达和表现是以语言为主要途径的,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表达和表现的方式更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特别是在孩子对活动过程的记录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位幼儿的不同的兴趣所在。孩子们的记录虽然不是自始至终十分完整,但是却体现出他们观察的独到之处,笔触生动,非常具有童趣。
启示四:从“教学”到“区角”,充分体现整和性。
目前,课改的理念提倡把以往分科的教学活动内容整和起来,将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区域游戏是幼儿个别化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区域游戏中,我们有意识地将主题活动的内容整和在其中。例如,在有关“昆虫”的主题中,我们的语言角中提供了不少相关的主题书籍和配套的录音磁带;在操作角中,我们自制了昆虫跳棋投放在其中,使得孩子在游戏的同时,又了解了昆虫的知识、复习了各种昆虫的特征和本领。幼儿的任何一种知识经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我们的区域游戏也应该透过游戏的形式,促进孩子多种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发展。
启示五:从“小课堂”到“大学校”,在多种形式中获得体验。
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但反过来一想,人的知识经验的获得也是很容易受到环境的限制。山区的孩子不走出大山,他们的知识获得和想象力的发展走不出山的包围,而如果城市的孩子始终坐在教室里,接受被动的知识灌输,思想也同样是狭隘的,和山区的孩子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在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更新鲜的事物,对陌生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们尝试着与自己不熟悉的人进行交流,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孩子走出“小课堂”,带领他们到更广阔的环境中去放飞心灵的翅膀,这将会让他们受用终生。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雪花的启示
一、前提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深入实施,我们对自己的角色地位、课程模式重新进行了认识。“教育要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我们由以前的主讲变为了主持人;由领导者变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关注他们的实际需要和兴趣所在,使我们的课程与教学都能为幼儿的学服务,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事件经过
那天,我和小朋友正在活动室里学习歌曲《欢乐的小雪花》,忽然听见了小朋友惊喜的叫声:“看,下雪了!”真的,窗外飘起了雪花。如果是在以前,在我的教学活动没有完成的情况下,我会努力把小朋友的注意力转移到本次活动中来,但是新纲要的教育理念触动了我,新课程模式中,我们的教学活动在执行预先制定的计划下,要为幼儿的兴趣,为那些不期而至的教育契机留下足够的空间。教育活动最终关注的是学而不是教。而现在就是一个认识雪花的绝好时机,南方下雪本来就罕见,我们的小朋友正因从没见过雪花因而在唱着《欢乐的小雪花》时无法感受到乐曲中表达的意境美,也使这一周关于冬天的活动变得有些无味。于是我带着小朋友来到了操场上,小朋友们高兴地笑着、跳着,看到漫天飘扬的雪花,他们有的用手去接,有的用围巾去兜,当雪花飘落在身上,他们惊喜地发现雪花原来是那么小、那么白,而且那么快就融化。听着他们来自对自然、对生命所发出的赞叹和喜悦,使我想到陈鹤琴老先生的话:“大自然就是我们的活教材。”这种幼儿自发的探索和来自内心喜悦的效果是我们一般的教学活动所无法达到的。遗憾的是这难得一见的雪很快就停了,如果我是坚持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再来欣赏的话,那么就不会有刚才感人的一刻了。
在欣赏完美丽的雪花后我又组织幼儿重新学习了歌曲《欢乐的小雪花》,小朋友显得那么开心,想到小雪花的轻盈、细小,小朋友的声音自然而然变得轻柔而又欢快起来,活动的效果非常好。
三、分析
新纲要提出了“教育要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要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等教育理念。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开始探索怎样才能将这种认识贯穿到自己的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去。就象这次的意外事件中,如果我一味地考虑用什么方法将幼儿的兴趣转移到我的活动中来,那么在幼儿因为对雪花从没过感性认识的情况下,会使活动变得多么的枯燥、乏味。因此,我庆幸适时调整了活动,在那一刻,教师已无须言语,一切成了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幼儿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关于雪花的知识,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完全地调动了起来。这次的活动使我非常的感动,我看到了幼儿发现秘密时惊喜、快乐的模样。其实学习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啊,富有弹性的生成课程为我们的教育活动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也使我们有所反思、有所感悟。
四、思考
1、教学活动的内容应该来自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以往我们的课程都是由教师预先设想的,追求怎样使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条不紊的展开,达到预设的目标,即使内容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也一样完成教学。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知识应该成为他们主动探求的过程。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他们不仅希望得到,同时也希望给予。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无论是教师发起的、幼儿发起的或是突发、偶然的内容,只要能引发幼儿探求的兴趣的,都可以成为幼儿相互切磋、学习,经验共享的过程。
2、生成活动的目标与幼儿的经验要紧密相连。生成活动的目标随机性较强,但是也不是无序的、混乱的。在这次事件中,雪花的出现是突发的、短暂的,与我的教学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及时调整了活动把目标与幼儿的经验紧密地联系起来。随机并不代表放任,目标“不仅单纯地先于行动而产生于行动”,生成活动的目标也是与预成目标相互交叉、相互互补、相互影响的。这样既能避免无序混乱,又能尊重幼儿的兴趣。
3、教育活动的组织应该是富有弹性的。从雪花事件中使我了解到教学过程中隐存着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各种突发的事件,外部的干扰都可能转化为教育的契机,最终形成有价值的知识。所以在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过程中应留有余地,确信幼儿随时能通过提供主意、建议、难点、问题、线索和途径等方式,给自己并给教学以启发、支持和帮助。有效地将幼儿提供的一切,会同教师的经验、智慧和思考融合起来,形成一份资源和财富。
在深入理解纲要的基础上,我们的教学活动应是保持着高度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过程。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学着关注孩子的关注,惊奇着孩子的惊奇,感受着孩子的感受,擦亮孩子探索的眼睛。只有真正理解、明白了这些,我们的教育活动才能变得自然、流畅、有效,充满智慧和创造,也使我们的课程更加人性化,更加艺术化,更具开放性。
案例:绘画"小瓢虫去旅行"活动的启示
此次活动原是中班的简单的画昆虫活动。第一次活动中,我们的要求是请小朋友们为小瓢虫照张相,寄给它们的好朋友们,结果几乎张张画面上只画一只瓢虫,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后来我查阅了有关资料,该年龄段的幼儿,绘画时只关注要表现的主体,往往忽略对背景的描绘,长导致了画面单调,色调单一这种局面。在总结反思时,我们发现,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是这次活动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作了以下调整。
首先引导幼儿在户外观察瓢虫,了解瓢虫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孩子们对此很感兴趣,有的在数瓢虫有几只脚,有的在数瓢虫背上有几颗星,有的在议论瓢虫在哪里?在干什么?等等。
接着组织幼儿进行有关旅行话题的讨论,你去旅行过吗?看到了什么?小瓢虫也要去旅行了,他会去哪里玩呢?孩子们在讨论中发挥了创新想象能力,同时大大激发了孩子对瓢虫的兴趣。
然后设计了《小瓢虫去旅行》的活动,活动先以谜语的方式开始:圆圆的身体像面包,头上一对小触角,身上还有七颗星,会飞会爬真灵巧。让幼儿清楚地归纳出了瓢虫的外形特征,再以拟人化的口吻引出瓢虫的一家,激发他们想像瓢虫一家去旅行的情景。紧接着,我们运用透明的教具,演示小瓢虫旅行的场所,如:花园、树林、云朵------,从幼儿曾经画过的内容入手,启发他们进一步想象瓢虫还能到哪里去旅行。这样,轻松自然地调动了幼儿巳有的绘画经验。然后,我们进一步启发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在活动中,我们能关注幼儿不同的行为表现,找准幼儿活动中的困难和需求,并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加以指导。从作品中可以看到,幼儿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想法,画面内容丰富,富有童趣,活动满足了幼儿的创作和表达的欲望。
第一次活动的失败说明我们的设计与幼儿的需求、年龄特征不相符,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的行为、作品的效果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我们应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我们在绘画活动中,应从关注“画什么”、“怎么样画”等问题,转向关注幼儿的行为、倾听幼儿的谈论、判断幼儿的需要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引导幼儿不断发展进步。另外,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成功的活动所传递的信息,而忽视失败活动所带来的价值,有时甚至还会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幼儿不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发展水平偏低等。绘画活动《小瓢虫去旅行》使我们体会到:只有不断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并进行反复实践,才能实现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的目标。
案例:“添饭”的启示
新《纲要》“健康”部分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那么,在幼儿园里,怎样培养幼儿的生活独立自理能力呢?我从让幼儿自己添饭中得到了不小的启示。
每次进餐,我班总有几个孩子要吃很久很久,第一碗饭有时还会剩下不少,更不用说添饭了。为此,我伤透了脑筋却又无可奈何。
一次,由于班上另一个老师外出学习,我一人上班。时值午饭时间,我正忙着给一个患病的幼儿喂饭,李鸿强小朋友吃完一碗后,似乎等不及我给他盛饭,他自己上来动手舀饭菜了,回到座位上他得意地对旁边的小朋友说:“今天我自己舀的饭。”顿时,许多孩子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眼光。我看在眼里,灵机一动,何不让孩子尝试自己的动手盛饭呢?大班的孩子,应该有这样的能力了。于是我便说道:“吃完了第一碗可以自己上来添饭。”这一说还真灵,只见平时吃饭爱说爱笑、慢条斯理的几个孩子此时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不一会儿就上来添饭了,并骄傲地说:“老师,我吃完一碗了。”我立即给予表扬并顺势表示如果每天坚持这样,就可以天天上来自己添饭了。
从那以后,这几个幼儿吃饭有了很大进步,我就每天让他们自己动手添饭,并适当指导他们盛饭菜的方法。他们各个兴趣很浓,劲颇高。渐渐地,我班幼儿进餐时说说笑笑,剩菜剩饭的现象几乎没有了。幼儿自己添饭,看似小事一桩,却可以说明: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理生活能力,可以从平常的生活小事着手。
由此,我受到启发,要培养幼儿独立自理能力,首先我们要为幼儿多创造一些自己动手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多去锻炼和练习,能力才会提高。
其次,根据幼儿模范性强、爱游戏的特点,让孩子在游戏玩耍中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大班以“穿衣比赛”的形式练习快速穿衣,小班“给大嘴巴喂饭”,练习用勺等。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的方式,让
幼儿对生活技能产生兴趣,从而愿意不断练习直至掌握。
最后我们成人还应该端正自己的思想。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当适当放开手脚,相信孩子,凡事让其大胆去尝试,不要总认为“孩子现在太小,等其长大了再学也来得及”,“孩子动作慢,做不好反而添乱,还不如自己干”。其实,孩子的生活技能需要在成人的耐心帮助指导下不断学习,慢慢地巩固提高。新《纲要》“健康”部分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那么,在幼儿园里,怎样培养幼儿的生活独立自理能力呢?我从让幼儿自己添饭中得到了不小的启示。
每次进餐,我班总有几个孩子要吃很久很久,第一碗饭有时还会剩下不少,更不用说添饭了。为此,我伤透了脑筋却又无可奈何。
大班主题昆虫运动会
这是大班主题昆虫运动会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主题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昆虫运动会
目标
通过捕捉、观察各种昆虫,使幼儿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与活动方式,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准备 小容器、塑料袋等若干个。
过程 活动(一) 捕捉昆虫 幼儿到草地上捕捉昆虫。将捕到的昆虫按会爬的、会跳的、会飞的……分类放在容器中。
活动(二) 昆虫运动会 将幼儿捕捉的各种昆虫放在一起,准备举办昆虫运动会。 1、将会跳的虫子放在大纸盒子内,比一比谁跳得高。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昆虫的前腿与后腿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的昆虫跳得高,有的跳不高? 2、将会爬的虫子放在桌子(或地板)上,比一比谁爬的快。用火柴盒做小车,套在昆虫的身上,比比谁拉得动,谁的力气大。让幼儿观察这些昆虫的身体和腿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会跳? 3、将会飞的虫子放在地上比一比谁飞得远。注意观察它们的身体与翅膀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会飞。 4、将昆虫放到水中,看看谁会游泳,谁害怕水? 5、将昆虫肚皮朝上放置,让幼儿观察它们怎样翻身。 活动(三) 饲养昆虫 将几种常见昆虫,放在容器中饲养。让幼儿观察它们如何活动,如何进食。 建议 此活动适合在夏、秋季进行。捕捉的昆虫最好是当地常见的种类。
活动反思:
今天的幼儿,将是未来世界建设的主力军,面向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幼儿科学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活动我以昆虫运动会为线索,贯穿整个活动,又在环节中设计了小游戏。活动中认真观察每位幼儿的行为,科学地设计与组织科学活动,是完成与落实以上目标的有效手段。促进幼儿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大班生成活动:恐龙世界初探》:大班主题活动恐龙世界初探教案主要包含了主题的产生,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教学反思,活动过程等内容,小朋友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引发小朋友去了解恐龙从繁盛走向灭绝之谜。唤起小朋友重建恐龙家园的信心,鼓励每个小朋友构建自己心中的恐龙家园。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主题活动课,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生成活动恐龙世界初探教案吧。
《大班主题活动教案:春夏秋冬教案(附教学反思)》:大班主题活动春夏秋冬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主题说明,主题目标,主题反思等内容,有兴趣观风、雨、雷等自然现象,注意它们的不同变化。感受天气的变化,了解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比较四季的明显不同,初步了解四季轮换顺序,感受季节的不断渐变以及它对人们生活得影响,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主题活动课,快来看看春夏秋冬教案吧。
《大班主题活动教案:制作风筝教案》:大班主题活动制作风筝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流程,活动过程等内容,资助幼儿了解风筝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欣赏风筝图案及色彩的民间特色美,引导幼儿选用差别材料,运用简单明快的色彩、对称的方法制作风筝,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主题活动课,快来看看制作风筝教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