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缺铁影响情绪,思想和感知
发布时间:2021-05-25 儿童歌谣 儿童成长 儿童励志故事儿童缺铁影响情绪,思想和感知
美国“福克斯新闻网”6月25日报道,台湾一项新研究发现,儿童缺铁性贫血与抑郁症、躁郁症、多动症和自闭症等精神障碍存在关联。
新研究分析了台湾国民保险数据库中近1.5万名儿童和青少年的数据。结果发现,与血液含铁量正常的儿童相比,血液含铁量偏低的孩子罹患躁郁症的几率高5.8倍,抑郁症风险增加2.34倍,多动症风险增加1.67倍,自闭症风险增加3.08倍。
新研究负责人白亚梅(音译)博士表示,新研究结果虽尚未证实儿童缺铁会导致精神障碍,但新研究的确表明,精神障碍患儿最好抽血查一下铁元素。铁对于儿童大脑发育至关重要,还会影响到大脑对血清素、正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调节。这些化学物质直接影响到情绪、思想和感知。
白亚梅建议,所有儿童都应该尽早接受缺铁性贫血筛查。已查明缺铁的精神疾病患儿,医生应先给予补铁治疗,然后再判断抗抑郁药等治疗是否有必要。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幼儿感知觉、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有何特点?
由于动作的发展,手眼逐渐形成协调一致的活动,可以从多方面感知事物的特性,因而感知觉发展迅速,日趋完善。
(1) 触摸觉。由于皮肤觉与动觉在手上的结合,使手成为重要的认识器官。在视觉的参与下,手眼协调一致的活动就能实现对客观事物更精确的反映,能更好地辨别客体的各种不同特性,如大小、形状、轻重、软硬等。
(2) 视觉。开始能正确地辨别基本色(红、黄、蓝、绿),但对混合色(紫、橙)或色度不同的颜色(粉红、深红等)辨别不清,且不能把颜色名称结合起来。小儿的视觉是在摆弄玩具与使用物体过程中发展的,父母应扩大小儿的生活范围,在实际活动中,要求小儿区别物体的颜色,并教给他们基本色的名称。
(3) 听觉。在生活与教育的影响下,听觉感受性不断增加,特别是由于言语的发展,小儿可辨别词调,如音调、音强等。要保护小儿的听觉,注意环境安静,避免强音、噪声。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有何特点?
2岁开始,小儿的情感表现日渐丰富、复杂,如喜、怒,初步的爱与憎等。在不正确的教育下,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与情感,如见人害羞、怕黑等。小儿情绪与情感的特点是易变,极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冲动、外露。父母应注意培养小儿有稳定、良好和丰富的情感。
幼儿情绪和意志的发展有何特点?
情绪体验很多。情绪外显、缺少控制、表现强烈。对声音、陌生人、痛等的害怕渐渐减弱,对黑暗、鬼怪、动物等想象中的事物害怕加剧,对讥笑、斥责、伤害的社会性焦虑增加。在婴儿道德感萌芽的基础上,幼儿已能根据成人的道德标准对照自己的行为行动,有了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体验。幼儿期是个好奇好问的疑问期。对任何新奇的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
在意志方面,已有萌芽的表现,开始能在自己的言语调节下,有意识地进行或抑制某些行动。如2、3岁的小儿到别人家去做客,虽然想吃糖,但当想到妈妈的嘱咐时,会边捂嘴边说:“妈妈不让吃人家的东西。”以后逐渐学会控制自己。
Baby情绪消极会影响发育
导读:经常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孩子,他们的身体各器官都会受到抑制,影响正常发育。
哭是孩子表达情感和体验的一种方式。对于婴儿来说,哭是他们表达消极情绪的信号,如让爸爸妈妈知道该给他们换尿布、该喂奶了等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表达自我需要和体验的能力也增强了,哭不再是他们表达需要和体验的主要手段,而是更多地依靠语言、动作等方式,并学着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孩子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表现,他们有时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但是,如果他们把哭当做解决问题的惟一手段,遇到困难就哭,并在心理上对哭产生依赖的话,这样,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首先,经常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孩子,他们的身体各器官都会受到抑制,影响正常发育。
其次,哭不利于孩子形成积极有效的人际交往方式。如果和别的小朋友在玩游戏时不知道怎么和别人商量,遇到困难就会哭的话,长大后也很难学会和别人交往、和他人友好相处。这种交往方式会发展成为退缩的个性倾向或以极端的行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冲突,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
再次,孩子经常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到父母的情绪,使他们产生自责和无力感,“人家的孩子好好的,而我怎么就带出了这么爱哭的孩子?”进而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使他们缺乏足够的耐心,形成孩子与父母之间消极情绪的不良循环。
总之,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舒展的眉眼和绽开的笑脸。健康、快乐的孩子常有积极、愉快的情绪,年轻的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积极开朗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一代。
父母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是幼儿最亲密的成长伙伴。社会学家认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情绪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谦虚礼貌,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吵架斗嘴,则会让幼儿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因而,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角度出发,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特别注意情绪控制,谨防幼儿因父母不良情绪而影响正常的心理发育。专家提醒家长,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以下几点情绪需要特别注意控制: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儿童逆反心理的原因和影响
儿童逆反心理的原因和影响
儿童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期望不切实际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提出的要求,应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过于严厉,损伤孩子自尊心
现在,有些家长还是满脑子的"不打不成材"的观念。认为"严"就是体罚,很少考虑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至讽刺、挖苦,有时还要对孩子动武。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居高临下,以势压服。
三、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别强,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惊奇,大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事物,他们都要问问、玩玩、摸摸,有时就难免会闯祸。如果家长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明智的家长应该这样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四、反复唠叨,引起厌烦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唯恐他们不听,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不休。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即使明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逆反心理造成的好的影响
1.逆反心理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儿童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2.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懑、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在心中,并能防止畏缩、懦弱、压抑、保守、逆来顺受等消极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儿童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合理引导,善加利用。这样,就能够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育儿知识:过度使用手机影响儿童认知能力和睡眠质量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最新研究表示,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会降低儿童认知能力,影响睡眠质量。心理学家建议不要将手机带进卧室,同时每天使用时间不超过2小时。
由美国卫生研究院资助的调查显示,每天面对屏幕超过2小时,儿童的认知能力会下降;超过7小时,儿童大脑会产生改变。
家长常担心孩子看太多电视,殊不知孩子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在电视上的2倍。有调查者表示,美国青少年平均每天看电视不超过2.5小时。然而在2016年,青少年平均每天花费6小时在数字媒体上。大量浪费在媒体上的时间,足以让孩子们与朋友面对面的交谈、阅读或参加者户外活动。
智能手机、手提电脑这类便携电子产品与之前的电视、固定电话有本质上的不同,每天有上千个工程师不断更新软件,让它们令人上瘾。此外,便携电子产品可以带到任何地方:学校反映学生常常因此分心;面对面的社交也会被突如其来的手机消息打断。不出所料,人们表示,与朋友吃饭时不拿手机能更加享受。
多项研究发现,儿童以及青少年在屏幕前花的时间越多,睡的时间就越少。除了牺牲睡眠来玩手机外,其中也包含生理上的因素: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让大脑以为现在仍然是白天,因此无法产生足够的睡眠荷尔蒙褪黑激素,无法快速入眠或者获得高质量的睡眠。
美国一项调查对比了每天使用便携电子设备超过4小时的孩子与不使用电子设备的孩子。调查显示,在2-10岁的儿童中,前者失眠的几率是后者的2倍。在14-17岁的青少年中,前者睡眠不足的比例比后者高出44%。
专家建议,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想拥有高质量的睡眠,天黑后不要把手机拿进卧室,或者在就寝时间内使用手机不超过1小时;每天花在便携电子设备上的时间也不要超过2小时。
勿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到孩子
父母们的不良情绪会直接传染对宝宝,并影响着宝宝们的健康成长,家长们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
一位哲人这样说过:
心态是人真正的主人。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而你的心态将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你的情绪,谁作主?
一天,刮着大风,大班的嘟嘟一个人站在阳台上很久。老师喊他回来。嘟嘟说:“我想跳楼。”老师心里“咯噔”了一下,怕刺激孩子,装作平静地说:“这么高的楼,跳下去,人会摔死的。”
“我就想死。”
“你死了,爸爸妈妈多难过啊!”
“我就想让他们难过。他们吵架,都说死,我很难过。”
嘟嘟说着眼泪流了下来。老师把嘟嘟紧紧抱在了怀里。
显然,嘟嘟的情绪反应是不健康的。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应该是天真烂漫的,小脑袋里会有奇思妙想,但一般跟死啊活啊是不沾边的。就算是孩子单纯模仿大人,没心没肺地说了这些生与死的话题,那也不是这样的。
无论如何,这都不是5岁孩子应有的表现。
故事背后的故事
嘟嘟的爸爸妈妈都是公司职员,工作繁忙,早出晚归,无暇照顾嘟嘟的饮食起居,更无心关注嘟嘟的情感世界。老师发现,这对夫妻都是情绪化的人,家里的情绪环境要么热火朝天,要么寒气逼人。这冰火两重天的家庭氛围全然取决于嘟嘟父母的工作状态和由此带来的情绪变化。他们的家庭环境、情绪气氛似乎处在某种失控状态。
爸爸妈妈天天跟嘟嘟生活在一起,感情上却很少有真正的交流。嘟嘟不仅经受着亲情饥渴,他的情绪世界还时时遭遇“交通堵塞”。嘟嘟的不良情绪反应和情绪行为,跟他的家庭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孩子的情绪行为深受父母情绪行为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孩子有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善于模仿,爸爸妈妈的情绪语言、情绪行为营造着嘟嘟的情绪环境,自然也成了他的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情绪化的父母会诱发并且造就孩子的不良情绪。嘟嘟的故事告诉我们,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很重要,当父母的尤其应该。
你的情绪,你作主了吗?
你也许会说,我可不是情绪化的人,更不会像嘟嘟爸妈那样情绪波动,喜怒无常。我的情绪当然自己作主,谁会把自己情绪和心情交给别人来处理,让别人作主?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并不受我们的自主控制,有时候甚至是“跟着别人的情绪和感觉走”。嘟嘟的爸爸妈妈的情绪基本受他们所在公司的控制,受工作状态控制,显得很被动。
压抑情绪≠控制情绪
有人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中国自古就有“报喜不报忧”之说。不过,这里所谓的控制情绪,其实只是把坏情绪埋藏在心底,这只能叫作压抑情绪。跟情绪管理学所说的控制并调节的情绪,不是一回事,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那些善于压抑自己情绪的人,一是因为他在某种压抑环境里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时间长了也许就成了习惯;二是现代人通常浮躁而忙碌,无暇顾及自己的真实感受,不会用心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情绪,显得麻木而迟钝。
一个简单的测试
你的情绪谁在作主?请看下面的选择题——
面对一件令人生气的事情,你一般是这样做的:
A.屏住,告诉自己不能发火,将怒气深埋内心,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B.发飙,会用骂人、动手等行为,向对方表示“我很生气”。
C.心里怒火万丈,但是不会主动找对方沟通化解,只是等待时间或别人的解决。
D.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处在愤怒状态,但是努力想办法,寻找适合的方式主动跟对方沟通,以期解决问题。
情绪管理学的解说
A。表面看上去,这是一种情绪控制行为,其实是一种情绪压抑,并非真正意义上控制和调节情绪。压抑情绪的后果是积聚已久的消极情绪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候,一切都会失控,而且无法挽回。
B。完全让自己的情绪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失掉了理智的掌控,显得失控而放肆,恶语伤人只会使事情激化,后果更严重。
C。是一种被动消极的状态,让自己的情绪跟着别人的感觉和情绪走,消极地等待时间的化解,被动地等待别人的主动。
D。是相对较好的情绪管理方法。意识到了自己的情绪状态——生气愤怒,但是,没有让自己的情绪失控和激化,而且避免了“自我被动状态”,经过理智分析,找到不良情绪的根源,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化解这种情绪。
作情绪的主人,首先要学会体察情绪
对父母来说,如何作自己情绪的主人尤其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体察和了解自己的情绪?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日常生活中父母经常遭遇的一个情景——
面对添乱的宝宝
忙了一天,妈妈下班回家,正在厨房手忙脚乱地洗菜准备烧饭,一个电话打过来。妈妈只能放下手里的活儿去接电话。电话里,对方抱怨同事,抱怨客户,抱怨老公,向妈妈倒了一大堆“情绪垃圾”……妈妈好不容易挂了电话回到厨房,发现宝宝玩水玩得不亦乐乎,浑身上下湿掉了。
继续烧饭,还是收拾孩子、给他换衣服?妈妈火冒三丈。
这里有3种选择,你会是什么样的表现?
1.(孩子是存心捣蛋)大声吼孩子,劈头盖脸地一顿臭骂;
2.(知道不完全是孩子的不对,但是心里的火气实在憋不住)怒气冲冲地给孩子换衣服,怒气冲冲地唠唠叨叨;
3.(哦,我现在疲惫加烦躁,朝孩子发火多半是我的错,我不累的时候,孩子玩水,我的火气好像没这么大。但是,我现在实在憋得慌)得,坐下来喝杯茶,吃个苹果,休息一刻钟,晚饭晚一点开饭问题不大。
分析:
有1、2表现的大人,爆发以后往往会选择后悔,发现自己不应该这样对待孩子。这是发生在父母身上最常见、最典型的“迁怒”行为。第3种表现的父母,则清醒地体察到自己情绪,知道自己怒气的真正原因,并且在自己生气的时候及时合理控制住情绪。这是对自己情绪负责、对孩子负责的妈妈。
父母们的不良情绪对宝宝所造成的伤害,家长们在生活中多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小孩子们的面前时,更不可将自己的情绪传染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