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音乐蘑菇
发布时间:2021-05-27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我们带着孩子外出活动,今天的玩的内容是练跨跳。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井然有序地排好了队开始练起来,一轮练下来发现大部分孩子都不会,我与王老师便一个个给予指导,等指导完前面的孩子该请后面的孩子练了,回过头,只见一大群人都围着身后的一个蘑菇,耳朵还贴在蘑菇上。“你们在干嘛呢?”我大声问道。“老师,快来呀,这个蘑菇会唱歌。”说完开心地拍起了手。其他的孩子也笑着附和。我强压住心中的怒火缓和语气说:“是吗?我怎么不知道,你们可真棒,发现了一个会唱歌的蘑菇,让我也来听一听。”说完我也把耳朵凑过去。“哟!耳朵真难受。”我故意大声说道。“这样听久了,耳朵会生病的。宝宝们如果真的想听,耳朵要离蘑菇远一点,可不能这样听。现在我们先一起去学跨跳,等学会了本领,老师再请你们来听蘑菇唱歌,好吗?”“好”说完,我带着孩子离开蘑菇,来到原来的地方,又练起了跨跳。
孩子在活动中无意间发现了会唱歌的蘑菇,兴奋之余,忘记了本该做的事,老师如果应孩子没遵守活动规则,加以批评,而不是耐心的引导我想孩子就不会自愿的随你回到原先的活动中。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老师的一言一行及言行中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WWw.YJs21.cOM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幼儿园音乐教育随笔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幼儿素质的重要学科,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它内容丰富,包括:唱歌、音乐欣赏、音乐活动(音乐游戏、舞蹈、律动),是显露孩子个性、爱好、能力的最好途径。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有意识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具有好动不好静,注意力易转移,抽象思维还未完全起步,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所以,我在音乐教学中运用讲故事、做游戏、即兴表演等各种“动”的形式来充分调动幼儿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使他们想学、爱学、肯学。以下是我多年音乐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一、拉近距离,引起情感共鸣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教师与幼儿之间配合得是否默契。若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双方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如要保证桥梁的正常沟通,让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接受教师的一切授课内容,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童化”自己,和孩子拉近距离,“以童心唤童趣”。大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对那些抽象、平板的讲述是很难产生兴趣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就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来进行授课。通过灵活的眼神、活泼的语气、夸张的动作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以此来缩短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孩子们很自然地就对我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赖感,喜欢和我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他们就会把对我的这种感情迁移到对我所担任的音乐课的学习上,逐渐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此,我深有体会,因为在我小的时候,喜欢哪个老师,就特别喜欢上他(她)教授的课,并且这几门课成绩也就最优秀。
二、创设意境,提高歌曲表达力
唱歌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唱歌也是表现情意的好工具,但对于大多数大班幼儿来说,通常却只是一种机械性的背唱。因此,听起来总觉得干巴巴的,没有感情色彩。孩子们在开始学唱时还有点样子,可等一段时间再去听他们唱时,一首优美的歌曲就面目全非了。三、通过欣赏,提高鉴赏能力
音乐欣赏是人根据乐曲旋律的发展,进行形象思维的一种心理过程,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班幼儿尚不具备独立欣赏的能力,他们必须有赖于歌词的引导和教师讲述的启迪,才能完成整个欣赏过程。总之,对于大班孩子来讲,教师只能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形式,突出一个“活”字来进行音乐教学,才能激发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实践表明:孩子们通过科学的音乐教育,不仅学到了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质,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其智力的开发
小班音乐游戏教育随笔:音乐的魔力
幼儿园的小朋友受到年龄的限制,在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方面能力较弱。就算老师在一旁时时刻刻的提醒,效果也不一定好。但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这个方法,或许能在建立幼儿良好常规方面助老师一臂之力,那就是——音乐的魔力。
音乐让孩子们学会自我约束和相互管理。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娃娃家,孩子们一进入这个区域,就完全没有了时间观念。可是自从请上了“你在哪里”这个音乐以后,就完全不一样了。
情景再现:
区域活动时间到了,该是收工的时候了,可娃娃家的孩子还是不想出来,这时响起了“345|345|55i5|”的音乐,机灵的孩子整理好东西马上出来了,孩子们坐在位置上唱着“XXX,XXX,你在哪里?”一些贪玩的还在区角里磨蹭的孩子也唱着“ii55|ii55|323|1-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好不好?”立刻,从娃娃家里蹦蹦跳跳地出来了。
这种提醒孩子结束区角活动,同时又能让先出来的孩子叫回迟出来的孩子的游戏音乐,总让孩子带有满满的自豪感我的动作好快,我能找回自己的好伙伴。音乐让孩子们主动安静下来,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些幼儿园有一段时间是孩子们的生活活动时间,而自由松散的自由活动时间与较为严谨的集体教学相衔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自然和愉悦的过渡?音乐的运用,令这个过程变得不一样。
情景再现:
今天的过渡时间孩子们的情绪还是不太稳定,尤其刚刚下课后,孩子们似乎比其他时刻显得更加活跃。看这情形,老师立刻打开了琴盖“13|2-|13|2-|1122|32|1-……”一串《摇篮曲》响起,孩子们立刻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喧哗不见了,代替的是一个个安静入眠的小宝宝。(高音区:13|2-|13|2-|1122|32|1-)“星星宝宝来。看你们了,看谁休息最好。”(低音区:13|2-|13|2-|1122|32|1-)“大灰狼来了,大家静悄悄的哦,别让大灰狼发现了我们。”
简简单单的音乐,却让孩子们展开了无限的想象,享受着安静的美妙时刻,如果再加点游戏进去,譬如《小朋友散步》一静一动,一定令孩子们更加喜欢这个过渡时间,并且精神愉悦、全神贯注进入下个阶段。
音乐让常规的培养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小班孩子的注意力是难以集中的,因此,集体教学活动时间会控制在15-20分钟之间,但即使是这样,还是有些爱动的孩子,一刻都不能停下来,注意力不那么集中。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是老师在集体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种,但用音乐的方式引导孩子倾听,更加有效果。
情景再现:
浩浩机灵聪明,思维能力、语言能力都很强,但就是坐不住,经常要走动,有时听一会儿,注意力就分散了,于是“眼睛在哪里?”“耳朵在哪里?”“一闪一闪亮晶晶,谁的眼睛最最亮。”音乐成了老师的杀手法宝,只要一唱这些“神曲”,浩浩很快就会回应老师的歌声,并很快坐好。
教育随笔:把爱撒进音乐里
教育随笔:把爱撒进音乐里
下午音乐游戏时,和孩子们一起学唱《我爱我的家》。在孩子们的眼里,家永远是充满爱的港湾,那里有爱她的爸爸妈妈,充满温暖,充满甜蜜,更充满浓浓的亲情。那里,有妈妈甜甜的亲吻;那里,有爸爸温暖的怀抱。孩子们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唱歌曲,感受和家人亲亲热热在一起的幸福天伦。
当《我爱我的家》的旋律一响起,孩子们就开心的拍起了小手。老师在唱歌的时候,孩子们静静地望着我,似乎很佩服我能将儿歌转换为歌曲,乘着孩子们的这份好奇劲,我更加用心的唱起了这首歌曲,宝宝们也立刻就融入到我的歌声中。
课上,我问孩子:小朋友最喜欢和谁在一起?这下孩子们可兴奋了。你听洁洁的:我最喜欢妈妈,因为妈妈每天把我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就像一个小公主。婷婷说:妈妈上班很辛苦,我最爱妈妈,我要亲亲妈妈。越越说:爸爸每天陪我讲故事,真好听!强强说:我可喜欢爸爸妈妈啦,我每天给爸爸妈妈开门,给他们拿鞋子。……
在活动中,孩子们能感受歌曲柔和宁静的音乐氛围,并能尝试用动作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体验在成长中爸爸妈妈给于宝宝们浓浓的爱意,并能使他们主动的发自肺腑的向家人传达心底对他们同样浓浓的爱……
我想:激发幼儿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幼儿通过欣赏来激发自己的兴趣从而达到学会歌曲。首先让幼儿倾听——在旋律中学唱——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情绪的投入——对音乐的理解。
现在每当和孩子们一起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孩子们就会争先恐后的说:我不喜欢爸爸做大狮子爸爸,我也不喜欢妈妈做刺猬妈妈,我要爸爸妈妈别吵架,我们要相亲相爱!是的,这是每一个孩子最单纯的愿望。有时侯,也许爸爸妈妈之间偶尔会有争执,也会有些不开心的事情发生,但我们还是亲亲热热的一家人,永远爱这个家的。
我爱我的家,一家人亲亲热热在一起,那是多美的一副画面。就算人在外面,也会想着自己的家人,心里想着对方,念着温暖的家。那是怎样的温暖动力?有爸爸、有妈妈、有爱、有家,因为我们是亲亲热热的一家人。这样的温暖,足矣!
每一位父母都是爱孩子们的,但是爱孩子的前提必须是爱着自己的家人,特别是自己的另一半。有时候,家里磕磕碰碰都是难免的,但是爸爸妈妈最起码要做到的是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保持清醒,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的心灵。我们应该用爱、用心装满温暖、装满温馨,装满一个家!
教育随笔:午睡后的音乐时光
中午起床以后,动作慢的孩子们不紧不慢地整理衣服,我也正忙着给女孩子们扎辫子,穿好衣服的小朋友有的拿起书,有的拿着玩具,接着便会有“啪啪”“哗啦”的各种声音从教室的各个角落里传出来。一会有个小朋友来告一下状“××小朋友抢我的玩具了”“××小朋友又……”,我也只能简单的应付一下,让我很担心孩子们的安全问题。
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一会,我请了一位小朋友给我们唱一首幼儿园里没有学过的歌,这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喧闹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不时地有小朋友跟着、唱着。于是我给小朋友们布置了一个新任务,回家以后学一首完整的歌曲。渐渐地孩子们可以有动作、有表情,底下的每一个孩子也饶有兴致。我还制作了“小黄莺”“文明小观众”的胸贴,以更好地激励孩子们参与到活动中。
《纲要》提出:“教师的态度和方法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让孩子们有事可做会很大程度的减少混乱和冲突,孩子们的积极参与,一方面避免了时间的隐形浪费,另一方面在活动中体现的价值不仅满足孩子们大胆发挥的快乐,而且在快乐的同时让孩子们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教育随笔:喜欢音乐的孩子们
当一些孩子喜欢边玩边哼小调时;在搭积木时从随意地敲——不断重复敲击倾听敲击的声音时;一听到节奏明快、活泼的音乐就手舞足蹈、摇头晃脑起来,脸上的表情就丰富起来时,我就知道孩子们是喜欢音乐的,对音乐是好奇的。而好奇心恰恰是兴趣的一个起点。
在我们的幼儿园的紫藤花走廊下,悬挂着好多的生活用品,如:杯子等,孩子们散步走过时,总想敲击一下杯子,于是我们组织一次敲击音乐演奏会,开始孩子们都是按组轮流着,敲击杯子,瓶子等,随着大家都想当演奏家的气氛越浓,我们又开始了比赛制,鼓励孩子们敲击出好听的一段声音,请其他幼儿欣赏。虽然没有老师的示范,但孩子们在自我创造敲击音乐活动获得愉悦的心情。
小班幼儿,根据其年龄特点的需要,运用角色和用不同的角色口吻进行指导能让幼儿更好地感受、理解作品;而在学习过程中与幼儿一起唱、跳,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幼儿学会后进行创造时,我则是一个欣赏者,以欣赏的眼光去鼓励、激发孩子。以音乐教育为手段,利用艺术的形式进行教育最易收到良好的效果。我选择了一些和各学科有机结合的互相渗透的游戏活动。在学习儿歌或故事时,我选择配有音响效果为背景的,既增强了幼儿语言的表现力,同时音乐促进幼儿大脑半求的活动,提高了记忆效果。
10月随笔:音乐教学之随想
这个月,我仔细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的相关知识,由于我们大班组正在进行音乐方面的专题研究,所以,对于5~6岁大班孩子的艺术教育目标,我进行了仔细的研读。
我发觉在音乐活动中,首先应该让孩子主动感受和发现,不管是歌曲的旋律、节奏还是音色、强弱或者是歌词内容,只有让孩子亲身去参与体验,他们才能够不断的积累经验,从不会听到会听,从不会分辨到经验丰富。
第二,应该挖掘音乐教学中的情感特性,我深深体会到在音乐活动中我们要采用多形式组织,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提高孩子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了与同伴合作成功的愉快心情。
第三,以上第二点决定了教师选择适合孩子们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应该从教材中筛选出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以及孩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贴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在活动中注意以情为本,努力使音乐靠近孩子的生活,并且以“趣”为动力,鼓励与激发孩子进行交往,使孩子主动去学习、乐意去表现。
在音乐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交往能力强的孩子很积极主动地在表现自己,而一些交往能力差的小朋友总是被“晾”在一边,自己不主动表现,也很少有朋友关注他们,那么作为老师就应该去引导他们,使他们融入集体,进行交往。一方面应该鼓励能力强的孩子带动能力弱的孩子一起用歌唱和动作表现自己。另一方面,引导孩子学会在音乐中用适宜的表情和动作与人交流。
当然,不同的音乐作品有着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如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可以提示孩子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去表现音乐中的轻快活泼,在低沉的音乐声中,可以暗示孩子表现出沉静缓慢或者压抑。在这种无声的交流、合作过程中,让孩子体验到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人交流的方法和乐趣。孩子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学会如何用肢体语言适宜的表现音乐,同时也能够提高孩子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总而言之,音乐教学是一门情感艺术,它对人感情的陶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其效果是深刻而久远的。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孩子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渗透教育,孩子们一定会在我们的引导下茁壮成长。
教育随笔:用音乐来做游戏在游戏中学音乐
近日有幸参加了幼儿园游戏化教学与课程游戏化研讨会,很荣幸听到了上海市优秀音乐教师宋燕老师的游戏化音乐课程,用音乐来做游戏,在游戏中学音乐。在整个会议交流的过程中,宋老师的音乐游戏课程展示给了我非常大的启迪。
南师大博士生导师虞永平曾说过:“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存在方式,是孩子们的生活内容,自由、自主、创造的游戏伴随着他们的生活。”在教育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一个伴随着游戏环节的课程活动更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一、情景导入,在孩子们在音乐的熏陶中进行情景游戏
在课程游戏化研讨会中,宋老师的《鲁拉鲁先生的自行车》、《铃鼓之舞》都用了。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乐,每个活动都达到了预期的而效果甚至有些孩子在游戏中将活动的重难点很轻松地就解决了。以绘本的故事情节导入,让孩子们在感觉绘本故事情节的初步接触音乐感受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在音乐游戏活动《噜啦噜先生的自行车》中,孩子们通过听鲁拉鲁先生骑自行车的故事,融入了轻快、活泼的库斯克邮车钢琴伴奏。孩子们想象着自己和噜啦噜先生一起骑车去山上、感受美丽的大自然、骑车快乐地回家......在这样的切身体会中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音乐的ABA段式。给孩子一个音乐游戏的情景,他们会很快掌握到乐曲的情感。
2、丰富老师自身的表现力,激发孩子们的乐感以及表现欲望
学前的孩子对音乐的掌控能力还处于一种接受,感受多于创造的状态。本次培训中我也发现宋老师在游戏化课程活动中从头到尾没有让幼儿去单独地只是欣赏音乐而是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设计了相应的游戏环节,就像中间穿插的音乐只是为幼儿的游戏加了一段促进幼儿深入游戏的背景音乐而已。老师的身体动作对孩子的音乐感受能力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在A段音乐中孩子们跟着老师努力地骑着车,仿佛迎着太阳和故事中的鲁拉鲁先生一起体验着。B段音乐中孩子们自己想象在春天的各种感受,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们也很大胆地表演者“鲁拉鲁先生”的动作表情,俏皮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孩子们与这轻快的音乐俨然成了一体。
3、加强乐器的运用,让孩子贴切地感受乐曲节奏的变化
孩子们掌握乐曲最好的表现方式就是表现出来。因此在很多音乐游戏活动中也会加入乐器的合奏,孩子们自己决定乐曲中各个段落的不同音乐节奏应该配有那些乐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也发现一些对音乐比较敏感的孩子能够像小小音乐家一样,让自己的小乐器刚好能非常契合整个乐曲。乐器的演奏能使整个音乐与孩子们的音乐感知相吻合,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都会非常高。
给孩子留下自由支配的时间,他们才能够更加顺利的获得知识。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游戏中孩子们自我探索、自我成长。尤其是学前儿童,他们的成长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探索中获得的。音乐,在我看来能进一步地加强孩子们的探索兴趣。
教育随笔:游乐场
刘雨泽、林茜茜等几个幼儿在建构区里游戏,他们俩先用纸板在地上铺了一条路,然后在马路的两边种了两排树,随后雨泽找来两个圆柱体,垫在底板的下面,马路上就架起了一座高桥。茜茜说:“我们幼儿园旁边也有一座桥,桥下有一条河,我们也来搭一条河吧。”于是他们俩个就找来蓝色的垃圾袋,铺了一条河,在河的一边错落有致地摆上了石块,在另一边放上了一些草地。雨泽说:“这个也有点像天镜湖公园,我们把它变成公园吧!”这个时候又有两个孩子一起加入了游戏,他们俩个本来是在角落里各自搭房子的,现在他们一起加入了雨泽和茜茜的建构游戏中,他们都搭一幢房子,雨泽和茜茜选用罐子和纸板搭房子,蓉蓉和悠悠用木块积木搭,一边搭他们还一边比赛,谁搭的高。
房子搭好了,雨泽说:“游乐园里有哪些玩的呢?”茜茜说:“有滑滑梯,我会搭。”于是茜茜就用木头积木搭滑滑梯,一边搭的时候一边调换积木,直到小猪能从滑滑梯上滑下来。雨泽问:“这个滑滑梯怎么爬上去?”茜茜说:“我给他搭个楼梯吧!”于是他们搭了个楼梯。
蓉蓉和悠悠在公园的外面搭了两个大门口,一个高一些,一个矮一些,雨泽说:“公园门口有售票的地方,你们来搭吧!”于是,他们又放用小木块围了一个圈,把猪爸爸放了进去说:“这是买票的地方,买票才可以去公园玩。”然后他们就拿起了小猪佩奇,乔治等开始在游乐场里玩。
从孩子们今天的游戏情况来看,他们有一定的合作经验,如雨泽和茜茜在建造房子的时候就是一个人搭一个人递积木。另外他们能从一个小的点,如刚开始的桥,慢慢的到河,再到公园,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逐步地丰富建构的内容。在游戏中也发现了幼儿建构经验的差异,在这个活动中,雨泽起到的是核心领队的作用,茜茜能够出谋划策,而蓉蓉和悠悠则是“小跟班”的角色,都是别人说什么他们搭什么,缺少自己的想法。
作为老师首先需要进一步地丰富幼儿的经验,根据不同的建构主题给幼儿提供不同的图片,或者利用谈话的时间让幼儿说说该怎么建构。其次鼓励幼儿在游戏前先协商建构的内容,并制定计划书,且分配好各自的任务,再开始建构。最后可以给幼儿提供不同的辅助材料,定期更换,保持幼儿游戏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