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怎么学钢笔字
发布时间:2021-06-09 幼儿园大班学的字 教育学3000字读书笔记 教育笔记200字幼儿怎么学钢笔字
先要选好你所理想的字帖,又要考虑是否近似你所写的字形,选好了,先看上几遍,分析其中字形要点和结构的规律。这叫“意在字先”,然后用透明白纸先描摹,后临摹,熟记每个字中的关键部位。现就写字姿势和执笔的具体步骤分述如下:
1、坐要正,肩要平,背要直,身子和头部不能歪,更不要低;两眼距桌面约一尺,前胸距桌沿约三寸。
2、执笔要正,笔尖应直向前,切忌内斜,(只要掌心放平些,笔尖就自然向前);食指指尖距笔尖约一寸。拿笔不正或笔尖向内斜,就写不好捺,写不好横,写不好钩,很难顺手,甚至每写一笔,就得挪动一下右手。同时,写出的线条一无骨气,二无韵律,字形也就谈不到舒展大方。【DG15.COM 工作总结之家】
3、笔杆的斜度,写大字拿笔往上些,笔杆斜度要稍大,写小字往下些,笔杆斜度稍小。一般的斜度应倾斜在食指关节处,超过这个部位,写出的笔画,不是拘泥,就是呆板。笔杆斜度不适当,笔速要受到局限的,并且不可能写出飘然、神韵的字形来,因此不应倾斜“虎口”处。
4、握笔要轻松,运笔才自如;握笔太紧,写出的字,不能开阔大方。据在中学讲课所见,一个有五十人的班级里,就有四十五人拿笔不正或笔尖向内斜,大学里也是这样,正是这个缘故,这些同学写出的字,钩不象钩,捺不象捺,笔画全是平拖堆砌。
写字好坏,在姿势和执笔上有绝对关系。如同木工锯木一样,如果姿势和拿锯不正,即便“线条”画得再直,你也要锯歪的。这和写好字的道理是一样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儿童钢笔字的练习须知
儿童钢笔字的练习须知
孩子学钢笔字比成年人学钢笔字要容易很多,对于孩子学钢笔字须知的技巧与方法有很多,一般说来孩子学钢笔字须知三句话:
1、胸中有字
孩子学钢笔字经过描红、临帖、背帖,字的点画、结构和形态,就好像这个字变成照片印在大脑里了。将要写这个字的时候,你就把这张照片从大脑中抽出来,然后用笔写出来。
有一个成语叫“庖丁解牛”,在这个厨师的眼睛里,牛是一个整体,又是很多个部分。每个部分什么样,这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是什么联系,厨师心里一清二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研究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我们学习书法也一样,基本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以及笔法要搞清楚,搞清楚并且熟记于心,就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了。
2、意在笔先
就是孩子学钢笔字的时候,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3、笔笔送到
这是孩子学钢笔字运笔的要求,一个字的所有笔画,都不可以马虎随意,起笔收笔要到位。笔画的位置、大小、长短、轻重、指向、角度变化都要心中有数,并且手要跟上。
另外孩子学钢笔字还要注意:1、正确地拿笔(执笔方法和执笔姿势);2、不要急于求成,贪多图快;3、练习一段时间后如果觉得自己的字还是不太满意,这说明你的分析水平提高了,是个好事。要看到自己确实是在不断进步的,一定增强信心。
幼儿练毛笔字有什么好处
幼儿练毛笔字有什么好处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汉字的书写大部分的都倾向于钢笔写楷书,认为这样练字比较好。但是,却不知道写毛笔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练字,中国五千年历史,从最开始统一的小篆到现在的楷体,其开始的基础就在于毛笔,而且写毛笔字对孩子的视觉分辨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项目。
首先,毛笔字比一般的硬笔书法在线条的要求上更为细致,它的笔画并不是从如至终完全一样的,从提笔,运笔到最后收笔,线条的丰满程度都有所不同,只有良好的视知觉能力才能对整个字的边、线和角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如果孩子的视知觉能力不足以辨识出这些差异,字就显得呆板,缺少变化,中国书法的精髓就会丧失殆尽。
其次,毛笔字的书写要求一定的肌肉力度和精细肌肉控制能力。因为是软笔书写,着墨的多少全控制在手腕与手指之间,对手部小肌肉的精细控制能力要求很高,那些“手笨”的孩子往往无法准确控制自己手部的运动,写字的时候当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另外,通常孩子练习写毛笔字,都是用的大字临摹,写的过程其实就相当于几何图形的仿绘,孩子必须先要对整个字形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确定它在格子中的位置,每一笔和另一笔的距离,这个过程中仅仅是把眼睛投向一个较小的范围是不足以应付这种任务的,必须动用到视觉记忆功能,同时必须有一定的视觉广度。而边看边写时,手眼需要配合协作,随时根据视觉记忆的内容调整如何运笔,通过手的运动把字写在纸上。
怎样教孩子学钢琴
1:要学习好乐理,因为在你乐理是学习音乐是基础.在学习的时候不要强迫,要培养他的兴趣,因为乐理是有点抽象的.
2: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弹钢琴的力度和姿势,(不知道你家的孩子今年多大了.)孩子小的时候骨骼还没有发育完全,这时候在学习的时候你应该注意孩子的坐姿和手的姿势.
3:在孩子弹的时候要注意他的感觉,就是对音乐是感觉.包括节奏和力度等等.
4:孩子在弹的时候要使他做到眼和手并用,就是所谓的"盲弹",这在开始的时候很难,但是你应该努力使他这样.养成这样的习惯.
还有就是作为家长的您应该注意的问题了.
1:在你孩子不懂的时候要有耐心,假如你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自己也表现出不耐烦的或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的话,孩子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的,但是你不应该表现出来.应该什么时候都是对孩子微笑.你要知道孩子的积极性很容易建立也很容易毁掉的.
2:每天要抽时间让孩子练习,不管时间长或是短.要做到持之以恒
3:要找个好的老师,在学习的时候不要随便换老师.
怎么教育4岁幼儿
怎么教育4岁幼儿
4岁幼儿怎么带
记得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有人问育儿专家许老师:“幼儿最吸引人的阶段是什么时候?”许老师毫不犹豫地说:“4岁。”但是对于决大多数家长而言,这个年龄的孩子却最令他们头痛的。与2-3岁或5-6岁时相比,这个时候的幼儿最不温顺。这是因为他们正处于所谓的“精力旺盛期”,身体的一切机能都开始生气勃勃地向各方面发展。
我们家的阳阳目前正处于这一时期。有时被他烦得几乎手足无措,甚至恼火得不想理他,这时做父母我们真的深切体会到育儿的艰难。
4岁幼儿的确是精力充沛,但并不像大人认为的那样不合群、爱顶撞,反而十分喜欢与人接触、融入社交。只不过是富有傲慢、自信和独立的反抗意识而让人误认为不合群、爱顶撞。此外,4岁幼儿非常多才多艺,任何事都想尝试,不论是纸盒子、剪刀、一把小手枪或自行车,他都可以自在地玩耍或使用,例如常看见他做着各种手势模仿电视的什么铠甲变身,或是和同伴玩过家家。
4岁宝宝要怎样呵护和教养
这个时期,他们成长的脚步非常快。如果他们稍稍驻足,用认真的眼光注视着某样东西时,一定是发现一些新鲜的玩意儿,接着便穷追不舍地发问:“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为什么呢?妈妈。”对4岁幼儿来说,这世界上的事对他们而言多半仍然是陌生的,为了了解,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去追究。对幼儿这种穷追不舍的精神,大人常常觉得吃不消。
4岁幼儿同时也是大方、自夸且喜欢吹牛的。如果谈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往往令大人自叹弗如呢!总之,4岁幼儿已具有整个人格的缩影,日后会很巧妙地陆续表现出来。
快速成长所导致的偏差和混乱,除了适用在经济上以外,也适合用在4岁幼儿身上,我希望大人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些问题。要使孩子心情开朗、茁壮成长。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胖、瘦、大、小、高、矮各不一样,有的动作迟钝,有的动作灵敏,身体和精神也各有种类型,真是多种多样。这些,多由父母遗传所致,所以,即使环境有所变换,个性也不会变。孩子到了4、5岁,大人就应了解孩子的这种个性,并予以尊重,则孩子就会有一种安心之感,没有精神负担,从而能茁壮成长。
不要溺爱孩子
4、5岁的孩子应该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了。如大人过分溺爱,各方照料过度,则反而会出问题。
有的妈妈送孩子去幼儿园以前,还要亲手给他擦脸、穿上外衣、穿鞋等,拿出妈妈的样子来给孩子料理一切:有的则见孩子自己干的太差,看不下去,终于伸出手来帮他干......。在这种环境中生长的孩子,再大也体会不到什么生活的滋味,看不出有何长进,到最后是什么也不会干。
本来,4、5岁正是应该让他帮忙干点家务、料理自己的基本生活的年龄。而且,孩子自己也乐意帮忙干些活,如妈妈表扬几句,就干得更欢。如果认为孩子干得不好而自己包揽一切的话,则无异于溺爱。
要有一个欢乐的家庭气氛
全家经常团聚一堂聊聊天,这对4、5岁的幼儿来讲是非常有益的。可以使孩子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家庭里的重要成员,一直沐浴着父母之爱。而且,要制造一种对孩子充满信任和爱护的非常和睦的母子关系和家庭气氛。
往往孩子们的才能总没有父母所期望的那样出众。真正合格的父母不应该抱有那种不切实际的期望,而是应该积极引导孩子,设法发挥他的现有才能。因此,家长们应该先了解孩子的发育特点,应该找对方法,这样才能正确的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
育儿随笔:幼儿该怎样游戏
育儿随笔:幼儿该怎样游戏
——马卡连柯《家庭和儿童教育》读书笔记(1)
一出满月,家人就尽量多地带麦苗出来玩,而不是把她闷在家里。
孩子需要接近大自然,需要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家人经常带她去公园、超市,抱她在楼下和小朋友对视、握手、争抢玩具,或者站在路边看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群。上早教,也仅仅是为了让她和小朋友玩耍,从未期待什么智力和潜能的开发,小孩子的交往能力应该从幼时培养。
10个月以后,麦苗开始喜欢和会跑、会说话的小朋友玩。小区里,有一个8岁的姐姐,她有一个比麦苗小两个月的弟弟,所以经常和她妈妈一起在楼下晒孩子。这个姐姐也喜欢抱麦苗,所以她一出现,麦苗就兴奋地又蹦又叫。勒上学步带后,更是大小孩的跟屁虫。
最近,天冷,不怎么出门,麦苗经常和同楼层的轩轩互相串门。
每次,走道里出现轩轩的声音,麦苗不管做什么,都会停下来,如果站着会立即往门口走,如果在大人怀里则手指着门,表示她要去迎一迎哥哥。两人一见面,都表现得格外兴奋,拍着手说着大人们听不懂的话,好像许久不见的朋友热情地寒暄。
每次,轩轩回家,麦苗都依依不舍,经常撵着去他们家再玩一阵。轩轩也如此。
看似难分难舍吧,但两人在一起并不怎么玩。就像是一个伴,没有的时候,哪个在房间里都呆不久,显得烦躁不安。有人在身边,哪怕互相不理睬,也觉得不一样。这种现象,我们双方父母都觉得很奇怪。
孩子还小,当然也没有什么游戏适合他们通过共同协作来完成,他们唯一的交集就是争抢东西。在我们家,麦苗玩腻了的玩具,只要轩轩一拿到手,麦苗必然去抢。在轩轩家,麦苗拿起轩轩的玩具,轩轩也抢。抢一阵后,就各玩各的。隔一会,看到什么东西了,再抢。
轩轩毕竟大三个月,比麦苗高半头也重近十斤。每次争抢的情景都非常有意思:麦苗一发现有人争,便大哭大叫,抢不过的时候,回头用眼神向大人求助,结局常常是输,然后气得哭一场。轩轩则截然不同,他嘟着嘴,显得有些不高兴,但不怎么出声,很沉稳,好像在说——你叫什么叫,烦死了,我就是不给你。
我们大人通常也不干涉,觉得这就是小孩子游戏的一种方式,或许就是因为有人抢,他们才喜欢和对方一起玩耍,要不,他们怎么不喜欢跟大人玩呢?
这周,读马卡连柯的《家庭和儿童教育》,其中关于小孩游戏的一段话引人深思:
“儿童的游戏要经过几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需要特殊的指导方法。第一阶段是室内游戏阶段,是玩玩具的阶段。在五六岁时,这一阶段开始向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儿童喜欢一个人玩,很少让一两个伙伴参加进自己的游戏。这个年龄的儿童喜欢玩自己的玩具,不喜欢玩别人的玩具。这一阶段恰好是儿童个人能力发展的阶段。不必担心孩子一个人玩会成长为利己主义者,必须为他提供一个人玩的机会,但要注意不可将这第一阶段拖得太长,这一阶段应及时地转入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儿童不善于在群体中玩,他常常与小伙伴们吵架,不善于与他们一起找到共同的兴趣。必须给他进行个人游戏的自由,不必强制他与小伙伴们在一起,因为这样的强制只能破坏游戏者的情绪,养成急躁和爱吵架的习惯。可以坦率地肯定:孩子在幼年时一个人玩得越好,将来就越能成为好的伙伴。这个年龄的儿童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在一定的意义上他是个“私有者”。最好的方法是不要让儿童有机会去练习这种攻击性和发展“私有者”的动机。如果儿童一个人玩,他是在发展自己的能力,即发展想象力、发展设计技能和安排材料的技能,这是有益的。如果您违反他的意志,逼他在群体中玩,用这种办法无助于他摆脱攻击性和自私心。”
“私有者”,攻击性强,不善于在群体中玩,不太喜欢别人加入他的游戏,这些现象概述得相当准确。但有些方面并非如此,比如“第一阶段的儿童喜欢一个人玩”“不喜欢玩别人的玩具”。麦苗还是很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如果没有小孩,她一个人很难在家闷一整天的,而且麦苗特别喜欢玩别人的玩具。以前,每买一个新玩具,几天就玩腻了,现在我不怎么给她买玩具,而是经常和别的小朋友换着玩。只要是没玩过的,她都能玩上几天。
还有两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第一,必须为他提供一个人玩的机会。孩子在幼年时一个人玩得越好,将来就越能成为好的伙伴。
尽管有小朋友玩耍,但毫无疑问,很多时间麦苗还是一个人在玩。
比如,麦苗最近喜欢拉抽屉。大人拖着她,卫生间、厨房跑来跑去,把所有的抽屉都拉开、关上,有时两手拉一对对开的门,咣当咣当,不厌其烦地重复下去。玩烦了,再跪到地上,把茶几下面一层的东西,一个一个拉出来,扔到地上,挑上几件好玩的,再玩一阵。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她的玩具,危险的、易坏的除外。但是,一上午可以,如果下午还没有朋友玩,她就会表现得有些烦躁。当她烦躁的时候,抱她下楼遛一圈,她会立即喜笑颜开,回来接着再玩一会。我想,这可能跟性格有关系,也可能是之前每天都出去转,养成习惯了。
每天晚上,给她洗洗换好衣服,扔到床上。其实,她是可以自己玩一会的。但我和老公总觉得不陪她有点对不住她,常常两人一起上窜下跳地逗她开心,又是读又是唱又是演的,非得逗她大笑,心里才踏实。等她睡了,我俩再忙着收拾家务,然后坐下来看书,真的是陪得很辛苦。
读了这段话,我觉得,以后不必这么辛苦地陪她了。每晚给她两三个小时的独处时间,现在用来游戏玩耍,再大一点,把这一段时间用来读书,这样她有了自己的空间,我俩也多点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可谓一举两得哦。
第二,最好的方法是不要让儿童有机会去练习这种攻击性和发展“私有者”的动机。
孩子是“私有者”,有很强的攻击性,这是事实。但是,难道因此就不让他给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从而断绝练习攻击性和发展“私有者”的机会吗?
我反倒认为,孩子的自私和攻击性不会自然消失,它必须通过和孩子们一起玩耍,而不断地得到抑制。当然,这种抑制的方法,不是强行地打击或惩罚,而是让孩子慢慢地养成一种习惯。
比如争抢东西。秋天,麦苗就经常在楼下和别的小朋友争东西,每次争输都哭鼻子。有时,我会给她塞个别的玩具转移一下注意力,有时,会抱着哄哄或塞块饼干吃吃,小脸很快就阴转晴了。现在,跟轩轩抢得多了,似乎没那么娇气了,也会哭,但不用大人怎么哄了,她觉得没希望再抢过来了,就自己换个玩具玩,我认为这是很可喜的进步。
至于攻击性,我认为也是如此。夏天的时候,在爬行毯上,麦苗曾动手抓别的小朋友的脸,咬别的小朋友的手。在这个时候,言语的教育是没有用的,大人能做的就是及时制止她。制止的次数多了,她就会慢慢形成一种习惯。现在,和轩轩争急的时候,也会伸手去推,但不抓脸,也不咬对方,这就有了明显的地步。有时候,我以为她要伸手打人,没来得及制止,结果看到,她只是轻轻地摸了一下对方。轩轩也是,当他要打麦苗时,她妈妈很紧张,结果,他也只是轻轻地拍拍麦苗的头而已。拍完,他笑,麦苗也笑,哪里像是在打架呢?
孩子的习惯必须在交往中慢慢培养,及早地让孩子在一起玩耍应该是利大于弊的。
读书不是为了照着书本去育儿,而是在不断地对比和思考中发现,育儿真的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哦。